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17,分228页显示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59  60  61  62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怀空( 商 )
释鉴元(胜集 )
释惟忠( 是山为伏龙 )
释圆震( 陈 )
勿提提羼鱼(别称 莲华精进 )
释子邻( 麟儿、邻儿 志邻 )
释纯陀(别称 无由 )
释道隐( 王 )
释真( 王 )
僧齐翰( 等至 )
僧行觉( 刘 )
僧道一(别称 马祖 大寂禅师、大寂、大觉禅师云 )
僧法海( 文允 )
僧灵坦( 大悲 别称 龟兹国使、龟兹 )
僧义宣(大不嫌 )
释怀空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河阳商氏子。家殖资产。父母兄弟无怨。空固求脱去。于是依乡里之大都山广福院。师事大明禅师出家。既登具。大明即使往见秀禅师于京师。发明己事。未几游安六之定安山。偶遇一老叟。谓曰。愿师留此。庶几我等获沾利益。空因结庵而止。一日村民逐虎。见空喜曰。此间虎暴不安。师其可以法力弭之否。空曰虎暴何如人暴。人不暴虎。则虎不暴人。此理之常也。诸君自今宜回心向善。悉弃猎具。而陈置道场。则虎暴可弭。民从其教。是夕一虎于庵前瞑目而伏。空咄曰。汝以宿昔嗔噬。而受此报。今又不已。当入地狱。语毕虎竟去。明日赴道场家斋归。虎复引七子踞庵前。空投以斋馀饼饵物。为之说戒忏悔。自是虎暴息矣。时州牧张辽。遣府吏慕容兴。诣山迎空。入城府供养。空以疾辞不起。仍即山构伽蓝。以处空。贞元三年卒。寿八十三。是年三月十六日。火葬。收舍利起塔。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怀空。俗姓商氏。河阳人也。膏粱之子幼且矜庄。乃辞所亲。就本州大都山广福院出家。大明禅师默识空之器局不常。教诵群经。纳法之后观方京都。属北秀禅师阐化。造而决疑。后往安陆定安山。倏遇一叟。劝空镇压此川我沾大利。乃结茅而止。前叟即土地神耳。寻因村民逐虎入山。见空欢喜。而白之曰。此中多虎暴村落不安。愿和尚示以息灾之法。空曰。虎亦众生也。若屠害于彼彼必来报。迭相偿报。何时断期乎。老僧为诸君计者善可禳去。乡人曰。愚下无知唯教所在。空曰。汝归舍同心陈置道场施设大会。空预法筵。至日之夕矣。有一虎于庵前瞑目伏地。空曰。咄哉恶类。一报未灭。更增宿殃。噬人伦也。天不见诛。死当堕狱。吾悯汝哉。虎被责已。忽迟回而逝。明日斋散上山。其虎在庵前领其七子。将斋馀掷之。各食讫为其忏悔。七虎相次俱亡。百姓胥悦。且曰。从师居此俗无疵疠。仍年谷熟致拜而退。时张辽大夫为州牧。遣府吏慕容兴。往请入州。空谢病不起。部领工匠为建禅宫毕。示疾而终。享年八十三。贞元三年三月十六日火葬收舍利入塔焉。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素行甄明。范围律道。讲华严经。号为胜集。日供千人粥食。其仓簟中。米粟才数百斛。取之不竭。其山寺多徵应。有慧观禅师。见三百馀僧。持莲灯凌空而去。历历如流星焉。开元中。崔冀公宁。拟其妖妄。躬自入山宿。见山四面各三十里火光。至第三夜。有百馀支灯现。兼红光千尺馀。冀公蹶然作礼。叹未曾有。时松间出金色手。长七尺许。有二菩萨。黄白金色闪烁。庭前柏树上。昼现一灯。其明如日。横布玻璃山。宝珠一颗。圆一丈。熠爚可爱。西岭山门。悬大虹桥。桥上梵僧童子老叟间出。有二炬。烂然空中。如相迎送交过之状。下有四菩萨。两两偶立。放通身光。高六七十尺。复见大松林后。忽有寺额。篆书三学字。又灯下垂绣带二条。东林之间。夜出金山。月当于午。金银二色。灯列于知铉师坟侧。韦南康皋。每三月就寺。设三百菩萨大斋。菩萨现形捧灯。僧持香灯引挹之。大中八年。改额曰开照。
释惟忠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生成都之童氏。幼事大光山道愿禅师出家。既而游嵩岳。见神会禅师。而决择焉。乃复观览圣迹。于江之左。有山僻邃。妍秀可爱。遂营茅舍。而安禅其间。盖其地旧多龙蛇。瘴烟疠雾。白昼冥晦。樵牧者。往往犯之立死。虽有国医。无所施其技。自忠之来。近远宁谧。闻空中声云。承法师力。今得解脱矣。建中三年入灭。寿七十八。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惟忠。姓童氏。成都府人也。幼从业于大光山道愿禅师。神骥伏枥虽止也。发蹄则超忽千里焉。游嵩岳见神会禅师折疑沈默。处于大方观览圣迹。见黄龙山郁翠而奇异。乃营茅舍。其穷溪极谷而多毒龙。喷气濛濛山民犯者多如中瘴焉。医工寡效。忠初不知。独居禅寂涧饮木食。其怪物皆卷而怀矣。山民无害。或闻空中声云。得师居此民之多幸。令我解脱也。乡人因号是山为伏龙。言忠弭伏鳞虫之长。故此名焉。以建中三年入灭。报龄七十八。其年九月迁塔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中山陈氏子。父为郡衙吏。乐善嗜道。乡里推敬之。尝有沙门。分卫过其家。薄莫求托宿。因秉烛听其说法。达旦有省。异日震往白磁山。依智幽师薙落。受具戒造荷泽得旨诀。遂隐居南阳之乌牙山焉。先是山多蛇龙。或中其毒者辄死。莫能疗。至是悉消弭。无复见。一日有异人。拜于前曰。予居此且二百年矣。乃今始获超济。自非禅师之德。其曷能尔乎。贞元六年。震卒。寿八十六。弟子树塔以葬其全身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圆震。姓陈。中山人也。少警悟而尚学。入庠序研究五经。倏遇云游沙门寓宵。其父为州衙吏。酷有道心。留是僧供施。震礼奉其僧。听其谈道颇觉入神。舍儒典披释经。顿辞所爱往白磁山。礼智幽为师受教。后遇荷泽禅师得法。隐南阳乌牙山。先是山中多巨蛇。泽穴有毒龙。乡人患之。及震居此二物潜踪。曾有一人形服且异。致拜乃曰。我在此已二百岁。今感无心之化绝虑之修。吾曹冥感超升。可非师之力欤。贞元六年终。享龄八十六。弟子奉全身入塔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莲华精进。龟慈人也。久居其国之莲华寺。寺在国之西门外。近前践山。山有流水。自成乐音。可爱。开元中。安西使工写其音。以献曲。名耶婆瑟鸡。以之入羯鼓尤。妙。车奉朝尝为使。偶见精进号三藏苾刍。奉朝因祈请。出十力经一卷。盖佛在舍卫国所说者。奉朝使归。以其经进上。贞元中入藏。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勿提提羼鱼。华言莲华精进。本屈支城人也。即龟兹国亦云丘慈。正曰屈支。时唐使车奉朝到彼土。城西门外有莲华寺。进居此中号三藏苾刍。奉朝至诚祈请。开译梵夹传归东夏。进允之。遂译出十力经。可用东纸三幅。成一卷。是佛在舍卫国说。安西境内有前践山。山下有伽蓝。其水滴溜成音可爱。彼人每岁一时采缀其声以成曲调。故耶婆瑟鸡。开元中用为羯鼓曲名。乐工最难其杖撩之术。进寺近其滴水也。其经是沙门悟空同十地回向轮经。共十一卷赍进贞元中请编入藏。值圆照续录故述其由。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范氏。世居兖州乾封大范村。父峻朝不喜三宝。见辄唾骂之。或加欧焉。邻小字麟儿。生数岁。见僧则加敬。开元初。东都广爱寺庆修律师游岱宗。道由范氏。邻一见之。拜求出家。问曰。父母许否。对曰。不令知之。知则遭箠挞矣。师先行某且至。律师行未五里。而邻遽及之。遵洛染削。宛如宿契。十一年忽辞归宁觐。其父则丧明。其母则逝。已三载矣。然邻欲知母所在处。夜诣岳庙。敷具诵法华经。求见天齐王。王果召邻问故。邻曰。母王氏之亡已。经除服。敢问王今何所在。王顾簿吏对曰。王氏见系狱受苦。邻曰。何罪。王曰。坐生和尚时食鸡卵。且取白傅头疮。邻悲号委顿。恳王原恕。曰业非他力所能免。为师计者。可即往鄮山礼阿育王塔。邻诘朝。遵途到寺。于舍利塔前。投筹膜拜。至四万数。俄闻呼邻声。仰见母在云气中。曰谢汝之力。生忉利天。特来报汝。复至关辅。以讲解得誉。肃宗时。选入内殿。善占叙。时辈靡及。诏赐紫方袍。充供奉。代宗永泰中。不空重译诸经。邻与馆职之选。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子邻姓范氏。兖州乾封大范村人也。父峻朝不喜三宝。或见桑门必加咄唾。有问其故即欲驱焉。邻生已数岁。小字邻儿。见著袈裟者则生慕羡之意。开元初东都广爱寺庆修律师游于代宗。经范氏之舍。邻一见之喜贯颜色。拜求出家。问曰。父母云何。对曰。不令堂亲知。知则遭箠挞矣。师但先去某乃影随。律师行五里间。邻已至矣。及洛寺受教之易。若甘之受和焉。染削已或名志邻。至十一年忽思二亲。辞归宁觐。其父丧明母终已三载矣。因诣岳庙求知母之幽趣。即敷坐具诵法华经。誓见天齐王为期。其夜岳神果召邻。问何故恳苦如是。邻曰。母王氏亡来已经除服。敢问大王。母今何在。王顾簿吏。对曰。王氏见系狱受苦。邻曰。我母何罪。王曰。生和尚时食鸡卵。又取白傅头疮。坐是之故。职汝之由。邻悲号委顿求王请免。曰絷縻有分放释无门。然则为法师计。请往鄮山礼阿育王塔。或可原也。邻诘朝遵途。到句章山寺叩头哀诉。五轮著地礼毕投策至四万数。俄闻有呼邻声。若蔡顺之解。望空见云气中。母谢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故来报汝。倏然不见。邻后求解经论至于关辅间。外学兼通美声籍甚。以名僧之选。恒入肃宗内殿应奉。高其舌端精于捷对。御前口占叙述皇道。时辈靡及。敕赐紫方袍。充供奉僧。代宗即位。更崇释氏。永泰中不空重译仁王护国密严等经。邻与千福寺法崇西明寺慧静保寿寺圆寂分职證义。并良贲润文。邻莫测其终。先所礼塔今鄮山育王寺后峰之翠微。茅庵基。及井存焉。井实方池。其水碧色。缘苔泛泛。然辞人游者诗咏绝多矣。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范。兖州乾封大范村人。父峻朝。不喜三宝。或见沙门。必加咄唾。邻生已数岁。见著袈裟者。则生慕羡。开元初。东都广爱寺。庆修律师。经范氏之舍。邻一见之。喜贯颜色。拜求出家。问曰。父母云何。对曰。师但先去。某乃影随。律师行五里间。邻已至矣。及洛寺染削。至十一年。忽思二亲辞归宁觐。其父丧明。母终已三载矣。因诣岳庙。求知母之幽趣。即敷坐具。诵法华经。誓见天齐王为期。其夜。岳神果召邻。问何故恳苦如是。邻曰。母王氏。亡来已经除服。敢问大王。母今何在。王顾簿吏。对曰。王氏见系狱受苦。邻曰。我母何罪。王曰。生和尚时。食鸡卵。又取白傅头疮。坐是之故。职汝之由。邻悲号委顿。求王请免。曰絷縻有分。放释无门。然则为法师计。请往鄮山。礼阿育王塔。或可原也。邻诘朝遵途。到句章山寺。叩头哀诉。五轮著地礼毕。投策至四万数。俄闻有呼邻声。望见云气中。母谢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故来报汝。倏然不见。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纯陀者。本西域人也。梵名无由。翻就华言也。从游京邑人所钦重。上元中便云东渡。人见之颜容若童稚之色。言已年六百岁矣。或谓为八十岁人也。言谈气壮举动不衰。代宗皇帝闻之诏入。礼遇极丰俾求留年之道。陀曰。心神好静。今为尘境汩之。何从冥寂乎。若离简静外欲望留年如登木采芙蕖。其可得乎。陛下欲长年。由简洁安神。神安则寿永。寡欲则身安。术斯已往贫道所不知也。帝由是笃重之。以永泰三年预知必逝。遣弟子赍衣钵进上。帝赐弟子紫衣。陀终于镇国寺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本西域人。从游京邑。人所钦重。上元中。便云东渡。人见之。颜容若童稚之色。年已六百岁矣。言谈气壮。举动不衰。代宗皇帝闻之。诏入。礼遇极丰。俾求留年之道。陀曰。心神好静。今为尘境汩之。何从冥寂乎。若离简静外。欲望留年。如登木采芙蕖。其可得乎。陛下欲长年。由简洁安神。神安则寿永。寡欲则身安。术斯已往。贫道所不知也。帝由是笃重之。以永泰三年。预知必逝。遣弟子赍衣钵进上。帝赐弟子紫衣。陀终于镇国寺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生彭原王氏。出家住宁州南山二圣院。游方得指诀于荷泽神会禅师。旋乡里说法。开导学者。而声誉益著。檀施四臻。遂成道场。以传不朽。大历十三年三月晦。中夜趺坐而逝。寿七十二。腊三十五。弟子辨真代领其众。而化风殆不减于隐。未几亦逝。今师资二塔皆在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道隐。姓王氏。彭原人也。风宇高峙情性宏淡。少脱尘劳誓从冲漠。既循师范因愿游方。得荷泽师顿明心要。迨旋乡土道声洋洋。慕其法者若登华阴之市也。匪召员臻。檀施丰洽郁成精舍焉。以大历十三年三月晦。嘱累四部。从于中夜趺坐而终。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五。弟子辩真建塔缄藏焉今师资二座全身不朽矣。议者以为得道真正。其器亦然。譬犹鍊丹之鼎药成鼎亦化金矣。在华严有诸菩萨成就如虚空忍得无来身。以无去故。得不生身。以不灭故。得不聚身。以无散坏故。其隐师之谓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9 【介绍】: 唐僧。婺州金华人,俗姓王。幼出家,精习八部三乘。玄宗天宝六载,会稽太守秦昌舜荐其主馀姚休光寺。终于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8—775 【介绍】: 唐僧。吴兴人,俗姓沈,字等至。少年时游山寺,固请出家。玄宗天宝八载,配名永定寺。九载,受具戒,移名开元寺。代宗大历中,住苏州东虎丘寺。翰道性渊默,长在一室,寂如无人,尤明《法华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字等至。吴兴沈氏子。高曾仕陈隋入国朝。三世隐德。翰素无适俗韵。天宝八载。八月五日。以制恩获薙落。隶名永定寺。九载十月。跻五分坛。纳俱形戒。迁隶开元。大历中。转隶虎丘。从二州道俗请也。翰专门相部义疏。尤通法华。化王苏湖间。凡有大功德事。未尝不迎以为主。十年入流水念佛道场。于正定中。西方诸相顿现。盖纯诚所致此。遂以其年。终于虎丘。寿六十八。腊二十六。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齐翰。字等至。吴兴沈氏之子。高祖陈国子祭酒。曾祖隋魏州司马。祖考三世不仕。翰绮岁从父至山寺。蹈高静无尘之躅。恻然有宿命之知。固请舍家。至天宝八载八月五日。奉制度配名永定寺。九载十月跻五分坛。纳形俱戒移名开元。大历中转隶武丘。皆两州道俗所请从命也。翰道性渊默外则淡然。迹不近名身不关事。长在一室寂如无人。岂比夫骈行鼓簧之士哉。颛门相部义疏精敏罕俦。明法华经。主苏湖戒坛。每当请首。则今时所谓坛长也。大历十年入流水念佛道场。是夜西方念中顿现。盖纯诚之所致也。即以其年终于本院春秋六十八。法腊二十六。翰遇疾之日谓门弟子曰。有鹤从空飞下回翔我前。尔曹见乎。必谢之期。小圣犹病安能免哉。受业门人如隐戒坛宣兑等与吴兴皎然。结法门昆弟之交。俱高洁难可轻慕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8—799 【介绍】: 唐僧。涿州巨鹿人,俗姓刘。幼出家,后于永泰寺纳戒。至洛阳,谒荷泽神会,得悟玄理。游方至荆州,挂锡国昌寺,传法于荆楚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钜鹿镏氏子也。蚤岁从乡里永泰寺薙落。既纳具。游方至洛。见荷泽会禅师。开悟玄理。抵江陵偶憩瓶锡于古寺中。樵者谓曰。此国昌寺也。久废矣。苟有道者居之。即檀施可致也。觉因葺漏起仆。日分卫以接过客。未几。遂成法社。郡牧节使崔尚书。愿迎入城。觉谢不起。贞元十五年终。寿九十。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行觉。姓刘氏。钜鹿人也。稚岁英敏立不易方。负志出家亲难沮劝。早投本部永泰伽蓝受业。纳戒后于洛都遇会禅师开悟玄理秉心矫迹。游方见江陵古寺殿宇摧堕阒而无人。觉卸囊挂锡。明日见樵夫。惊怪言。此是国昌寺。废已三周。将知人事相因道从缘会。学者至矣。乡人来矣。郁成一寺。时节使崔尚书请召入城。谢而不赴。檀施继臻。乃兴盛化。贞元十五年告终。年九十二。荆楚之人营塔焉。又南岳山释皓玉者赵氏之子上党人也。出尘于法清寺。后于荷泽会下大明心印。入岳中兰若养道。衡阳太守王展员外倾重。终时年八十馀。兴元中入塔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8 【介绍】: 唐僧。汉州什邡人,俗姓马,世称“马祖”。曾于江西传扬禅学,又称“江西马祖”。幼出家,习经律。从怀让禅师学漕溪禅法,密授心印。代宗大历中,居豫章开元寺,聚徒说法,禅宗至此大盛。所传宗旨,时称“洪州宗”。卒谥大寂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汉州什邡之马氏。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文成大字。稚岁事资州唐公落发。从渝州圆公受具。久之闻衡岳让禅师得曹溪六祖之的指。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幽寂。一造让公泯然无间。遂栖迟于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先是其地皆魑魅所居。人莫敢近。近辄灾衅立至。一之来见。若紫衣玄冠者。致礼于前。愿施此地为道场。自尔犷鸷就驯。愎悍从化。而太守河东裴公尤敬信。大历中。裴公移牧庐江寿春。一亦隶名开元精舍。时连帅路公以钟陵钜镇。宜得道德之士。以利益四众故。延奉勤至。而坐阅十年。建中初。天下僧尼。悉归旧壤。连帅鲍公又留不遣。天下学者至。率以祖称之。而心宗之传益盛。噫伟矣。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莫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 僧问云。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答云。为止小儿啼。问云。止后如何。答云。非心非佛。问二种人外如何指示。答向伊道。不是物。 一日上堂。良久。百丈收却面前席。一便下座。岁戊戌。无疾沐浴而终。寿八十。腊五十。塔全身于石门。宪庙追谥大寂。丹阳公包吉建塔立碑。权德舆撰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一。姓马氏。汉州人也华以喻性不植于高原。浪以辩识发明于溟海。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文大字。根尘虽同于法体。相表特异于幻形。既云在凡之境。亦应随机之教。年方稚孺厌视尘躅脱落爱取。游步恬旷。削发于资州唐和尚。受具于渝州圆律师示威仪之旨晓开制之端。浣衣锻金观门都错。大龙香象羁绊则难。权变无方机缘有待 闻衡岳有让禅师即曹溪六祖之前后也。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幽寂。一见让公。泯然无际顿门不俟于三请。作者是齐于七人。以为法离文字犹传蠹露。圣无方所亦寄清源。遂于临川栖南康龚公二山。所游无滞随摄而化。先是此峰岫间魑魅丛居。人莫敢近。犯之者炎衅立生。当一宴息于是。有神衣紫玄冠致礼言。舍此地为清净梵场。语终不见。自尔猛鸷毒螫变心驯扰。沓贪背僧即事廉让。郡守河东裴公家奉正信躬勤咨禀。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每至海霞歛空山月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自明者在乎周物。博施者期乎济众。居无何。裴公移典庐江寿春二牧。于其进修惟勤率化不坠。大历中圣恩溥洽。隶名于开元精舍。其时连率路公耹风景慕。以钟陵之壤巨镇奥区。政有易柱之弦。人同凑毂。禅宗戾止降祥则多顺而无违。居仅十祀。日临扶桑高山先照。云起肤寸大雨均沾。建中中有诏僧如所隶将归旧壤。元戎鲍公密留不遣。至戊辰岁举措如常。而请沐浴讫。俨然加趺归寂。享年八十。僧腊五十。先于建昌鄙山名石门。环以绝巘呀为洞壑。平坦在中幽偏自久。是谋薪火尘劫之会。非议冈阜地灵之吉。亚相观察使陇西李公。藩寄严厉素所钦承。于以率徒。依归缅怀助理。爰用营福道在观化情存饰终。辍诸侯之旌旗。资释子之幢盖。其时日变明悔人萃遐迩。楫覆水而为陆。炬通宵而成昼。山门子来财施如积。邑里僧供饭香普熏。自昔华严归真于嵩阳善导瘗塔于秦岭。礼视𪗋斩人倾国城。哀送之盛今则三之。初于林中经行座下开示。平等垂法不标于四科。安恬告尽刻期于二月。此明一终之先兆也。示疾云逝俾葬远山。凡百攀援愿留近郭。终遂穷僻式遵理命。此又明一晦迹之素诚也。将归灵龛。爰溯浅濑。人力未济舟行为迟。膏雨骤下于远空。穷溪遄变于深涉。此又明一通神之应感也。惟一知真在空无我于有。是二俱离。假一为乘示生死者人能作佛。辨邪正者魔亦似圣。现身不留于大士。负手俄萎于哲人。弟子智藏镐英崇泰等奉其丧纪。宪宗追谥曰大寂禅师。丹阳公包佶为碑纪述。权德舆为塔铭。今海昏县影堂存焉。又唐虔州西堂释智藏。姓廖氏。虔化人也。生有奇表。亲党异其伟器。八岁从师。道趣高邈随大寂移居龚公山后。谒径山国一禅师。与其谈论周旋。人皆改观。属元戎路嗣恭请大寂居府。藏乃回郡。得大寂付授纳袈裟。时亚相李公兼国相齐公映中郎裴公通皆倾心顺教。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春秋八十。夏腊五十五。即迁于塔。谏议大夫韦绶。追问藏言行编入图经。太守李渤请旌表。至长庆元年谥大觉禅师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丹阳人。俗姓张,字文允。少出家于鹤林寺。周览群经,该通外学,圆入一性。玄宗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席,与昙一、灵一等同推为颜、冉。复与皎然为忘形交。
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法海字文允。俗姓张氏。丹阳人。一云曲江人。出家鹤林寺。为六祖弟子。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文允。生丹阳之张氏。少隶鹤林寺薙染。寻访师友。研究经论。于是东鲁之书。西来之指。悉探其源奥。尝谓人曰。佛学无他。惟心地而已矣。馀皆椎轮也。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寺讲席。时昙一灵一等。人共推为颜冉焉。尤与杼山昼公交善。黑白二徒为林下游者多从之。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法海字文允。姓张氏。丹阳人。少出家于鹤林寺。白驹匪食其场苗。金翅俄翔其海面。曲从师教周览群经。大壑纳川邓林聚羽。是以圆入一性学阶空王。擅当代独悟之名。剖先贤不决之义。一时外学六籍该通。尝谓人曰。佛法一门极唯心地。馀皆椎轮也。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肆。同昙一灵一等推为颜冉焉。复与杼山昼公为忘形之交林下之游。黑白二徒多从求益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816 【介绍】: 唐僧。太原文水人,俗姓武。武则天侄孙。七岁应童子举。十三岁从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玄宗开元间,参荷泽神会,得为执侍,会传其法要。后住庐州浮槎寺,览《大藏经》。代宗大历五年,入京,参南阳忠国师。八年,赐号大悲。后历住汴州、润州。宪宗元和五年,淮南节度使李鄘召居扬州华林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武氏。太原文水则天皇帝诸孙也。父宣洛阳令。母夏侯氏。梦神僧寄宝鉴。表里莹然。曰善护之。及生而秀整可爱。七岁诵习通利。以童子举入官。至十三。擢太子通事舍人。益进学不怠。三教典籍。窥览靡有遗。然颇厌世故。嗜空宗。时洛下方盛荷泽神会之化。坦往参焉。遂见推许。而命之执侍。父母莫之沮。天宝初。会谓坦曰。吾有一句。自初祖菩提达磨。传之曹溪。曹溪以传吾。汝宜谛受。毋令断绝。兹吾将有难必去汝而它之焉。未几果诏会迁弋阳。坦亦览藏经于庐州之浮查寺。大历五年获以法眷礼。见南阳忠国师于京帅。忠公为奏得玺书。赐号大悲。时相国田公神功方帅汴。坦就以行化。殊见祗待。乃循维扬六合而下。忽闻空中有声曰。吾与汝开心地。即睹菩萨像。如文殊者。以手按其颈曰。此其印验也。视之有指痕四皆赤色。久不灭。润之金山。有云气。能毒人至死。盖穴之蛰龙致然。至是而弭。亦坦尝旅次其间云。俄庵江阴之定山。夜闻赞叹声。察之二白龟也。又白蛇数丈。祈受戒忏悔。寓吴兴。造兰若于林山。或见三丈夫衣金紫。美其壮丽。元和五年。相国李公鄘治广陵。素严刻少恩。遇坦绝宽厚。馆之华林寺。寺有吴将张辽墓。尤舞妖祟。坦居之。恬无所忤。十年有二胡人。自称龟兹国使。致国命请坦。然竟不知何从来也。十一年五月十三日。众以荷泽忌营斋。坦别众曰。吾赴远请已。七月染微疾。九月八日乃终。塔葬郡之驯翟坊南冈。寿一百八。腊八十四。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灵坦。姓武氏。太原文水人也。则天太后侄孙。父讳宣。洛阳县令。母夏侯氏。初妊坦也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且曰。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及诞亲无所苦。年甫七岁诵习毕通应童子举。十三从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如是悦学不休。三教之书弥增洞达。然而恒嗟朽宅誓入空门。已备大乘之资粮。终到涅槃之境域。于时洛都盛化荷泽寺神会禅师也。方遮普寂之光渐没秀师之道。坦往参焉。会施善诱顿见其心。默而许之。容其执侍。父母不能回其意飞飏莫系始末研磨得破疑滞。天宝初载召坦曰。吾有一句是祖祖相传至曹溪。曹溪付吾。汝谛受之。吾当有留难。遂辞游方焉。未几果敕移会于弋阳。坦遂向庐州浮槎寺览大藏经。后闻忠国师自南阳诏入。于大历五年礼觐之。八年欲出关。忠奏曰。此人是贫道同门。俱神会弟子敕赐号曰大悲。兼赍墨敕。行化至梁园。时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适维扬六合方叹大法凌夷。忽闻空中声云。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与汝印验。令举项以掌按之寻。观有四指赤痕。其印迹恒现。又止润州江中金山。今泽心也。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迹。又于江阴定山结庵。俄闻有赞叹之声。视之则白龟二。坦为受归戒。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亦为受戒忏悔。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趋步徐正称叹。道场唯善。村落之民多弃罟网。元和五年相国李公鄘之理广陵也。以峻法操下刚决少恩。一见坦郑重加礼。召居华林寺。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寺僧多为鬼物惑乱。坦居愀然无眹矣。又扬州人多患山妖木怪之所荧惑。坦皆遏禦焉。人争归信。至十年忽见二胡人。称自龟兹国来彼无至教。远请和尚敷演。十一年五月十三日。于荷泽忌斋告众。吾赴远请。七月示疾。九月将灭。斯预告也。至季秋八日果寂尔而终。迁塔于扬州西驯翟坊之南冈。越州掾郑詹建塔。报龄一百八岁。僧腊八十四焉。坦即曹溪之孙。荷泽之子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灵坦。姓武氏。太原文水人也。则天太后侄孙。父宣洛阳令。母夏侯氏初妊坦也。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且曰。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及长参神会禅师。大历八年行化至梁园。时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适维扬六合方叹大法凌夷。忽闻空中声云。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与汝印验。令举顶以手按之。寻观有四指赤痕。其印迹恒见。又止润州金山。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迹。又于江阴定山结庵。俄闻有赞叹之声。视之则白龟二。坦为受归戒。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亦为受戒忏悔。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趋步徐正称叹道场。元和五年居华林寺。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寺僧多为鬼物惑乱。坦居之愀然无眹矣。又扬州人多为山妖木怪之所荧惑。坦皆遏禦焉。至十年忽见二胡人。自称龟兹(音丘慈)国来。彼无至教。远请和尚敷演。十一年五月十三日。告众将赴远请。至季秋八日卒。寿一百八。僧腊八十四。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武。太原文水人。则天太后侄孙。父讳宣。洛阳县令。母夏侯氏初妊坦。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且曰。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及诞。亲无所苦。年甫七岁。诵习毕通。应童子举。恒嗟朽宅。誓入空门。于时荷泽寺神会禅师。洛都盛化。坦往参焉。会施善诱。顿见其心。天宝初载。召坦曰。吾有一句。是祖祖相传至曹溪。曹溪付吾。汝谛受之。吾当有留难。遂辞游方焉。未几果敕移会于戈阳。坦遂向卢州浮槎寺。览大藏经。后闻忠国师。自南阳诏入。于大历五年礼觐之。八年欲出关。忠奏曰。此人是贫道同门。俱神会弟子。敕赐号曰大悲。兼赍墨敕。行化至梁国。时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适维杨六合。方叹大法凌替。忽闻空中声云。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与汝印验。令举顶以掌按之。寻观有四指赤痕。其印迹恒现。又止润州江中金山。今泽心也。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迹。又于江阴定山结庵。俄闻有赞叹之声。视之则白龟二。坦为受归戒。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亦为受戒忏悔。后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趋步徐正。称叹道场唯善。村落之民。多弃罟网。元和五年。相国李公鄘。召居华林寺。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基。寺僧多为鬼物惑乱。坦居。湫然无朕矣。又杨州人。多患山妖水怪之所荧惑。坦皆遏禦焉。人争归信。至十年。忽见二僧人。称自龟兹国来。彼无至教。远请和尚敷演。十一年五月十三日。于荷泽忌斋告众。吾赴远请。至季秋八日。果寂而终。迁塔于杨州西驯翟坊之南冈。越州掾郑詹建塔。报龄一百八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常州晋陵人。住兴宁寺,以明律称。与慧宣、德宣并称“三宣”。有《折中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晋陵人。姿性聪利。翛然有出俗态。纳法后。孜孜律科其砥砺之益虽寸阴无废。天宝初。依杨州法慎律师。慎抚而叹曰。孔子以为后生可畏。其子之谓乎。后听周律师讲终南事钞。考覈精致。著折中记。折中者。折非而中是也。中我之是而折慊融济崿胜诸师之非。则犹未晚乎是非也。然于宗门。则不得不尔。其晚年化风尤盛。竟亦莫知其所终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义宣者。晋陵人也。宿植利根翛然出俗。不烦师训砥砺厥心。纳法后孜孜律科时无虚度。玄儒旁综长在篇章。卒问捷给。而禀延陵恭让之风。雅得毗尼之体。初扬州法慎传于旧章。淮甸之间推为硕匠。天宝初宣敛衽抠衣。咨询弥久辈流率服。慎且叹赏曰。可畏乎。宣讲终南事钞请业于周律师之庭。考覈尤精。乃著折中记六卷以解之。盖慊。融济崿胜诸师有所纰谬故也。使是非各尽其分。人免据宗而阿比。从此立称耳。毗陵多出名士。僧有三宣慧德义是欤。时于江都习业。与会稽昙一闽川怀一庆云灵一同门为朋也。晋陵既有三宣。慎门复出三一焉。江表资为美谈。宣天宝末盛行化导。罔究其终。 系曰。夫名以制义所出无穷。奈何师资踵武而犯教祖之讳乎。通曰。春秋贵贱不嫌同号也。或曰。滕齐不敌俱书侯。乃曰。不嫌同号。号与名岂得例诸。通曰。号大不嫌。名小岂嫌乎。矧以义宣始为名者。安知弟子成事于南山之门邪。然出家者必也无妨。一则姓既以华从梵。咸称释氏。一则西域无讳。此合从旃。具讳者周人以事鬼神。夏商无讳明矣。况乎宣师已生兜率。小为天人大为菩萨。岂宜以鬼神事之。致令唐初高德胜士往往止存一字名。职由讳之极矣。属今修撰。乃阙文也。乃知真谛无讳。俗谛闻似则惧。或曰。今沙门姓既为释。名复不讳。言我不随俗谛。云何对君主称臣。莫西域有否。通曰。姓名不对王者。臣妾表疏合然。昔齐帝问王俭。遂令对见称名。自汉至唐肃宗朝。始见称臣。由此沿而不革。良以沙门德薄日就衰微。一往无复矣。又以法委国王诚难改作。王谓为是楷定莫移。故佛言。虽非我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