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17,分228页显示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48  49  50  51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香育( 李 )
僧行明( 鲁 )
僧玄嶷( 杜 )
僧玄逸( 窦 )
僧玄约( 张 )
僧真干( 直干 )
僧智弘( 王 )
僧智暹(别称 智远 )
僧宗哲(得意 )
僧尊法(别称 伽梵达摩、伽梵达磨 )
释宝相( 马 )
释宝脩( 周 )
释藏师( 降魔藏欤 )
释崇信( 崇信 )
释大行( 常精进菩萨 开国公 )
僧香育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济阴人,俗姓李。初研习庄老,后留神佛典,遂出家,精研律学。至五台山参谒秀师,后辞去,入郢州大佛山。劲节安禅,徒众常以千计。州将韩闰召之出山,坚以疾辞。临终,命以水涤盥,端坐而化,年七十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李氏。济阴人。父为兖府椽。竞于名位。育厌之。始嗜老庄恬漠之说。及阅贝书。则神契意合。志虑融会。遂趋沧洲安定寺。从智光律师削染。既受具足戒。复究律学。俄辞去。时秀大师方盛化。育获预席末。久之尽得秀公之指。即入富水大佛山。以自涵养。州将韩𨳝笃慕其德。屡致礼邀出山。育辄称疾不屈。日拥黑白提唱。声誉籍甚。韩君缁軿结辙。供施交积。且构法堂。以进玄侣。韩君问曰。佛法已后事如何。答曰。如同太虚。委在有力。往来参徒。数常盈千。尝升座谓众曰。善哉是会。遭遇者艰。须决所疑。无使虚度。因求水盥涤。趺坐而逝。寿七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香育。姓李氏。济阴人也。父为兖州掾。育有道性常研习庄老。根器奋发。俄于释典留神。决捐俗态。趋沧州安定寺智元律师所乞求削染。满足戒后精力律学。垂欲卒业一旦辞师观游圣迹。陟天台登南岳。或入岩阿或栖树下。末至五台。后参预秀师盛化。夙心相契击节希声。秀问之。育答密若隐书。一皆开释。秀默异之。在丛众间多历年所。洞彻心源。则辞秀去入富水大佛山。劲节安禅卯前一食。州将韩闰笃钦其道坚召出山。育称疾而已。因是黑白之众渴仰归依。韩使君辎车继运供施交骈。树造法堂严饰奇丽。时来问道。韩侯问佛法已后事如何。答云。如同太虚委在有力。韩侯钦尚。徒众常有千计。贤不肖駮杂而居。往往闻有不测之僧预其听受焉。一旦说法次告众曰。善哉是会遭遇者艰。须决所疑无遣虚度。命水涤盥端坐而化。春秋七十有三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吴郡长州人,俗姓鲁。历居五台山、峨眉山,后栖衡山祝融峰下,与玄泰布纳交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吴郡长洲鲁氏子。出家礼五台峨嵋天台诸胜迹。至衡岳爱之。遂栖止祝融峰下。与玄泰布纳相往来。每谓其友曰。吾不愿学僧崖之焚木楼。亦不愿学屈原之葬鱼腹。然终当学萨埵太子之饲虎耳。一日委身鸷兽前。骨肉皆尽。泰为收其遗馀。以阇维之。得舍利。绝圆莹。因撷华酌水。述文以祭。其文槩谓能以勇猛破贪著。成法檀度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行明。俗姓鲁。吴郡长洲人也。幼从师于本部。后游方问道。然其耿介轩昂啸傲自放。初历五台峨嵋礼金色银二世界菩萨。皆随心应现。由此登天台陟罗浮。入衡岳游梓潼。属唐季湘之左右割裂。争寻常而未息。靡有宁岁。于是栖祝融峰下有终焉之志。止七宝台。与玄泰布纳为交契。其性之好恶泰亦罔抗其轻重焉。尝谓道友曰。吾不愿随僧崖焚之于木楼。不欲作屈原葬之于鱼腹。终誓投躯学萨埵太子超多劫而成圣果。可不务乎。屡屡言之都不之信。忽于林薄间委身虓虎前。争竞食之。须臾肉尽。时泰公收其残骼焚之而获舍利。乃撷华酌水为文祭之。辞中明其勇猛能捐内财。破悭法成檀度未舍已舍当舍三轮顿空。取大果若俯拾芥焉。 系曰。佛敕比丘施众生食。二世顺益感果非轻。若其明公成大檀度远悭贪也。成大勇猛得无畏也。成三轮空无为功德也。成难舍心净佛土也一掷其躯其利博哉。譬犹善赏者费少而劝多。其是之谓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俗姓杜。幼入道门,通道经,出类逸群,时号杜乂炼师,为洛阳大恒观主。武则天崇阐佛教,乂乃愿反初服,归依佛门,诏许剃度,住洛阳佛授记寺,寻为寺都。参与翻译,撰《甄正论》,设主客问答,指斥道教之失,阐扬佛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杜氏。不知何许人。始为道。士号杜鍊师。主给都大恒观。俄薙落住佛授记寺。或问之曰。子何遽信佛邪。嶷曰。吾固易之所谓不远复亡祇悔者矣。且生死飙疾。宜蚤图之。苟临衢整辔。中流伫枻。其能免于车覆舟溺者。几希。若朝真拜斗劾鬼求仙。非用心之极至也。 会天后崇尚大法。阐扬上乘。闻其能舍邪归正。出浅入深。诏充寺之都维那。嶷既浃洽禅教。益愧初失。乃设主客问答。著甄正论一部。后不知所终。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玄嶷。俗姓杜氏。幼入玄门才通经法。黄冠之侣推其明哲。出类逸群号杜又鍊师。方登极箓为洛都大恒观主。游心七略得理三玄。道术之流推为纲领。天后心崇大法扬阐释宗。又悟其食蓼非甘却行远舍愿。反初服向佛而归。遂恳求剃落。诏许度之。住佛授记寺。寻为寺都焉。则知在草为英在禽为雄信。有之矣。续参翻译。悉彼宗之乖谬。知正教之可凭或问之曰。子何信佛邪。嶷曰。生死飙疾宜早图之。无令临衢整辔中流伫枻乎。有若环车望斗劾鬼求仙。以此用心非究尽也。乃造甄正论一部。指斥其失令归正真。施设主客问答。极为省要焉。嶷不知厥终。 系曰。知彼敌情资乎乡导。或入必争之境。免书弗地之讥。又犹秉烛霄征。便匪如人入闇。历闻玄嶷曾寄黄冠熟其本教。及归释族斥彼妄源。不须四月而试之。已纳一城之款矣。由是观之。脱有牾逆之者。则曰。吾当说汝真。斯是之谓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俗姓窦。为玄宗从外父。住京兆华严寺。风神秀朗,萧洒拔俗。有《释教广品历章》。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窦氏。玄宗神武皇帝从外父也。标姿拔俗。学业名家。既厕缁流。披阅龙藏。乃喟然叹曰。去圣时遥。简编倒错。一至尔乎。遂据古今目录所载。大小乘经律论。东西土圣贤集。一千八百部。以校酬其卷帙。详考其音字。总为书三十卷。疏释教广品历章。行之天下。然不为富贵所纵。而能以空寂自治。苟非有大过人者。曷足臻是。猗欤伟哉。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玄逸姓窦氏。即玄宗神武皇帝从外父也。繁柯懿叶莫我与京。昆友侄弟多升朝列。或以靡丽自持。或以官荣相抗。逸乃风神秀朗萧洒拔俗。悟色空之迹到真寂之场。糠秕膏粱ㄠ么轩冕。既而形厕缁伍学追上流。秘藏香龛披阅通理。一日喟然兴叹曰。去圣日远编简倒错。或止存夏五。或滥在鲁鱼。加以笔札偷行。校雠丧句。若犍度失其夹叶。犹礼记脱错后先。日见乖讹迷而不复。有一于此。彝伦攸𣀇。遂据古今所撰目录。及勘诸经。披文已浩于几案。积卷仍溢于堂宇。字舛者详义而纶之。品差者赜理而纲之。星霜累迁功业克著。非夫心断金石志坚冰蘖者。曷登此哉。既综结其科目。谅条而不紊也。都为三十卷。号释教广品历章焉。考其大小乘经律论并东西土贤圣集共一千八十部。以蒲州共城二邑纸书。校知多少缚定品次。俾后世无闷焉。其章颇成伦要。备预不虞。古之善制。有乐陵尹灵琛为序。逸后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正平人。俗姓张。居绛州龙兴寺。后住长安崇圣寺,临坛讲《》及《俱舍论》共四十余遍。有《俱舍论金华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正平张氏。幼入乡里之隆兴寺。肄业日诵千言。既落发。受满分戒。探寻篇聚。久历岁时。玄赜淹贯。众所推仰。戾止长安圣寿寺。临坛讲律。兼讲俱舍论共四十馀遍。且著金华钞二十卷。以明论旨。名重汾沁间。北面门人百馀辈。卒年七十六。﨟五十六。阇维获舍利。构砖浮图于郡城之西。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玄约。姓张氏。正平人也。志韵刚洁幼萌出尘之心。既谐夙志入州龙兴伽蓝。日诵千言更无再受。落发之后满足律仪。检察己心循其戒范。精持止作未尝穿穴。自兹名节顿高流辈窥仰。数稔之间律论俱赡。遍求知识探赜玄文。戾止长安崇圣寺。以戒德之选而预临坛讲。律并俱舍共四十馀遍。渊静其性研覈靡亏。著俱舍论金华钞二十卷。为时所贵。而二讲登席可三百馀人。皆北面受业焉。传禀门生一百许辈。汾沁之间奔走学者迨乎老矣。终本院小房。俗寿七十六。法腊五十六。学法弟子道俗收焚坑舍利数百粒。构砖浮图于郡城之西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直干。僧人。生平无考。《全唐诗逸》收诗2句,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河南洛阳人,俗姓王,玄策侄。早于少林山出家,乐诵文典,颇工文笔。曾至蕲州,从五祖弘忍习禅。复南行,与无行结伴,于合浦登舟渡海,至室利佛逝国,复至师子洲,参礼佛牙。寻北行,至东印度,入大觉寺,瞻礼习经。在中印度居八年,历参诸胜迹。拟从北印度归国。后不详。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智弘律师者。洛阳人也。即聘西域大使王玄策之侄也。年才弱岁早狎冲虚。志蔑轻肥情怀栖遁。遂往少林山餐和服饵。乐诵经典颇工文笔。既而悟朝市之諠哗。尚法门之澄寂。遂背八水而去三吴。舍素禔而擐缁服。事瑳禅师为师禀承思慧而未经多载即髣髴玄关。复往蕲州忍禅师处重修定潋。而芳根虽植崇条未耸。遂济湘川跨衡岭。入桂林而托想。遁幽泉以息心。颇经年载。仗寂禅师为依止。睹山水之秀丽。玩林薄之清虚。挥翰写衷掣幽泉山。赋申远游之怀。既览三吴之法匠。颇尽芳筵。历九江之胜友。几闲妙理。然而宿植善根匪由人奖。出日中府欲观礼西天。幸遇无行禅师与之同契。至合浦升舶长泛沧溟。风便不通漂居上景。覆向交州住经一夏。既至冬末复往海滨神湾。随舶南游到室利佛逝国。自馀经历具在行禅师传内。到大觉寺住经二载。瞻仰尊容倾诚励想。讽诵梵本月故日新。闲声论能梵书。学律仪习对法。既解俱舍复善因明。于那烂陀寺则披览大乘。在信者道场。乃专功小教。复就名德重洗律仪。恳恳勤勤无忘寸影。习德光律师所制律经。随听随译实有功夫。善护浮囊无亏片检。常坐不卧知足清廉。奉上谦下久而弥敬。至于王城鹫岭仙苑鹿林祇树天阶庵园山穴。备申翘想东契幽心。每掇衣钵之馀。常怀供益之念。于那烂陀寺则上餐普设在王舍城中乃器供常住。在中印度近有八年。后向北天羯湿弥罗。拟之乡国矣。闻与琳公为伴。不知今在何所。然而翻译之功其人已就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误作智远。诗僧。生平不详。有诗集1卷,《宋史·艺文志七》著录,今不存。《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河平遥人。玄奘弟子。玄奘新翻诸经论,宗哲就之学,备穷经典,于玄奘门下号为“得意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西河平遥人也。稚岁天资聪颖。既寻师范。属三藏奘公。方翻经论哲从之。时历周星。学穷诸典。其淹贯该博。于奘门下。号得意。启后又谓之为法江哲。哲曰。为谢诸人。毋为此目殊。不知法海近在乎太原也。所指者。盖浮丘云。尝著义例沼法师以其佛位三事喻中。三点三目。强分上下。胜劣配属。太成巧诬。噫是岂知哲哉。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宗哲。西河平遥人也。稚岁而有奇相聪颖天资。既寻师范砥节饰躬。属玄奘三藏新翻诸经论。哲就其门请益无替。凡几周星。备穷诸典。若指于掌。于奘门下号为得意哲犹隋慧布之题目焉。后因讲唱厥义日新。时谓之为法江。哲曰。为吾谢此品藻焉。殊不知法海在乎大原矣。所指者盖浮丘为沧溟也。哲悯学者不达其意。而师悖哉。乃著义例。寰海之内莫不企羡。其如说佛位三事喻中。沼法师言。三点三目强分上下。胜劣配属太成巧诬。哲云。三事俱得。然无名师品量。退而省之。哲其得矣。号之得意。岂虚也乎。沼师所以成馀师之说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印度人,梵名伽梵达磨。高宗永徽年间来华,译有《大悲心陀罗尼经》。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尊法。西印土人也。史失载其出处之详。永徽中。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又按千臂经。序云。偕沙门智通译。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尊法。西印度人也。梵云伽梵达磨。华云尊法。远踰沙碛来抵中华。有传译之心。坚化导之愿。天皇永徽之岁翻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经题但云西天竺伽梵达磨译。不标年代。推其本末疑是永徽显庆中也。又准千臂经序云。智通同此三藏译也。法后不知其终。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雍之长安马氏。年十九出家。住罗汉寺。学专摄论。尤务行头陀。以伏妄识。夜诵阿弥陀佛经。七过。称佛名号六万口。昼读藏经。六时礼悔。如是四十馀年。未尝废息。后又读涅槃。一千八百过。复兼诵金刚般若经。然而身无患恼。衣食随缘。亦可谓善于脩己者。己将终。嘱累道俗。必使先于念佛。且曰吾尸当烧散之。凡建塔勒铭等事。愿弗讲也。言讫而逝。寿八十三。腊六十二。 又同寺法达。素勤俭。每赴斋供。得衬施。辄用以书缮华岩经。焚香躬读八部。般若百馀过。平居不畜门人弟子。年七十。归隐云阳岩。四载乃终。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读诵篇第八
释宝相。姓马。雍州长安人。十九出家。清贞栖德住罗汉寺。专听摄论。深惟妄识之难伏也。无时不諠乃入禅坊。头陀自静。六时礼悔四十馀年。夜自笃课诵阿弥陀经七遍。念佛名六万遍。昼读藏经初无散舍。后专读涅槃。一千八十遍。兼诵金刚般若。终于即世。然身绝患恼休健翕习。冷食粗衣随得便服。情无惮苦。又志存正业翘注晨霄。蚤虱流身不暇观采。遇患将极念诵无舍。剋至大期。累属道俗以念佛为先。西方相待勿虚度世。又属当烧散吾尸不劳铭塔。用尘庸俗。言讫而逝。年八十三。六十二夏。不畜尺财无劳僧法。
释宝脩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周氏。蜀之资州人。幼依乡里纯德寺出家。既入禅会。遇蕲州忍大师法裔。而决了所疑。后游罗浮山爱之。即石室燕默终日。寻而檀越卒为筑辟。郁成钜刹。一日忽愀然不乐。谓门人曰。因缘相逼奈何。众咸莫测其意。顺宗皇帝闻其名诏入京。与三藏问答。并正所翻译。因留居辇下三年。竟终于京寺云。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藏师。姓王氏。赵郡人也。父为亳州掾。稚齿寻师居然慕法。而性好独处。谯多厉鬼持魅于人。藏七岁只影闲房孤形迥野。尝无少畏。至年长弥见挺拔。故号降魔藏欤。请列青衿于广福院明赞禅师。师意其法器。乃发擿之。应对辩给答出问表。因留执事服勤受法。俾诵法华踰月彻部。登即剃落受具习律焉。次讲南宗论。大机将发俄投麈尾。九州灵迹罕不登升。后往遇北州鼎盛。便誓依栖。秀问曰。汝名降魔。我此无山精木怪。汝翻作魔邪。曰有佛有魔。秀云。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议境界也。曰是佛亦空。何不思议之有。时众莫不异而钦之。先是秀师悬记之。汝与少皞之墟有缘。寻入泰山。数年学者臻萃供亿克周。为金舆谷朗公行化之亚也。一日告门人曰。吾今老朽物极有归。正是其时。言讫而终。春秋九十一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史不言其姓。生渚宫之卖饼家。而适与天皇寺邻。时悟禅师方为寺住持。信以弱龄。日挟饼笥入市。必先馈悟。悟每食毕。辄留其一。以遗信。信念曰。饼固我所遗者。而返以遗我。岂别有指哉。尝间问焉。悟曰。是汝持来。复汝何咎。信闻而有省。即求出家。悟因而摄受之曰。汝昔名崇福。今信吾言。宜名崇信。由是躬操井臼。以事悟。 一日问悟曰。某甲自来不蒙和尚指示心要。悟曰。若是心要。吾未尝不指示汝。信曰。何处指示。悟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合掌。何处不是心要。而须别指示耶。信俯首良久。悟曰。见则便见。拟思即差。信因问曰。如何保任。悟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后居澧阳之龙潭。从尚书李翱请也。僧问。髻中珠谁人得。答曰。不赏玩者。进曰。安著何处。答曰。有处即道来李尚书问。如何是真如般若。答曰。我无真如般若。尚书曰。幸遇和尚。答曰。此犹是分外之言。德山鉴既嗣法。以起其宗故龙潭之宗。至于今不衰。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齐州人。每草衣木食。行法华三昧于泰山岩壑中。遂感普贤现身。后自叹以为此生云谢。他生未知。受报何地。因探藏得西方诸经。乃如法进脩。经三七日。忽于一夜。心目洞明。睹琉璃地。及十方佛。如明鉴中像。未几。诏入内廷。赐号常精进菩萨。封开国公。久之示微疾。右胁而逝。葬泰山。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大行。齐州人也。后入泰山。结草为衣采木而食。行法华三昧感普贤现身。行自叹曰。命且无常必归磨灭。未知来世何处受生。遂入藏内信手探经。乃获西方圣教。遂专心思念阿弥陀佛三七日间。于半夜时忽睹琉璃地。心眼洞明见十方佛。犹如明鉴中像。后时诏行入内宫寝于御殿。敕赐号常精进菩萨。受开国公。乃示微疾右胁而终。葬后开棺见仪貌如生异香芬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