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17,分228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柔( 陶 )
释妙智( 曹 )
释僧辩( 吴 )
释法宣( 王 )
释慧次( 尹 )
释慧忍( 蒉 )
释净圭( 周 )
释昙简( 张 )
僧行( 支 )
释道嵩( 夏 )
释慧通( 慧通、惠通、惠绪 别称 郑散骑 )
释净渊( 时 )
僧庆( 陈 )
释法度(北山二圣 )
释法镜( 张 )
僧柔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陶氏。丹阳人。幼耿介。有出尘志。九年为沙门弘称弟子。落发。研究大小乘经论。年二十。即登讲席。一时名公卿等。争师事之。去游禹穴。与慧基同夏入剡。止白山灵鹫寺。齐大祖建寺。徵至京师。止定林寺。文惠文宣二王。日夕问道。延兴元年春没。寿六十。柔剋意求生安养。至是果见殊祥云。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僧柔。姓陶。丹阳人。少而耿洁。便有出尘之操。年九岁随叔游学。家世贫过藜藿不充。而笃志弥坚履穷无改。后出家为弘称弟子。称姓吕。洛阳临渭人。学通经论声誉早彰。柔伏膺已后。便精勤戒品委曲禅慧。方等众经大小诸部。皆彻鉴玄源洞尽宗要。年过弱冠便登讲席。一代名宾并投身北面。后东游禹穴值慧基法师。招停城傍一夏讲论。后入剡白山灵鹫寺。未至之夜。沙门僧绪梦见神人。朱旗素甲满山而出。绪问其故。答云。法师当入故出奉迎。明旦待人。果是柔至。既而扫饰山门有终焉之志。敷经遵学有士如林。齐太祖创业之始及世祖袭图之日。皆建立招提。傍求义士。以柔耆素有闻。故徵书岁及。文宣诸王再三招请。乃更出京师。止于定林寺。躬为元匠。四远钦服人神赞美。文慧文宣。并伏膺入室。柔秉德居宗当之弗让。常誓生安养国。每至悬车西次。辄嚬容合掌。至临亡之日。体无馀患。唯语弟子云。吾应去矣。仍铺席于地西向虔礼。奄然而卒。是岁延兴元年。春秋六十有四。即葬于山南。沙门释僧祐与柔少长山栖。同止岁久。亟挹道心预闻法味。为立碑墓所。东莞刘协制文。柔有弟子僧绍。亦贞正有学业。时钟山山茨精舍又有僧拔慧熙。皆弱年英迈幼著高名。并美业未就而相继早卒。拔撰七玄论。今行于世。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南齐
妙智。本姓曹。河内人也。禀性柔明陶心大化。执持禁范如护明珠。心勤忍辱与物无忤。虽有毁恼必以和颜。下帷穷年终日无闷。精达法相。物共宗之。禅堂初建。齐武皇帝敕请妙智讲胜鬘净名开题。及讲帝数亲临。诏问无方。智连环剖析初无遗滞。帝屡称善。四众雅服。齐竟陵文宣王疆界钟山集葬名德。年六十四。建武二年卒葬于定林寺。南齐侍中琅琊王伦妻江氏为著石赞文序立于墓左耳。
释僧辩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经师
释僧辩。姓吴。建康人。出家止安乐寺。少好读经。受业于迁畅二师。初虽祖述其风。晚更措意斟酌。哀婉折衷独步齐初。尝在新亭刘绍宅斋。辩初夜读经始得一契。忽有群鹤下集阶前。及辩度卷一时飞去。由是声振天下远近知名。后来学者莫不宗事。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王。梦于佛前咏维摩一契。同声发而觉。即起至佛堂中。还如梦中法。更咏古维摩一契。便觉韵声流好著工恒日。明旦即集京师善声沙门龙光普智新安道兴多宝慧忍天保超胜及僧辩等。集第作声。辩传古维摩一契瑞应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后人时有传者。并讹漏失其大体。辩以齐永明十一年卒。中兴有释僧恭。当时与辩齐名。后遂退道。
释法宣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四
法宣。本姓王。剡人也。父道寄世奉正法。宣幼而有离俗之志。年始七岁而蔬食苦节。及至十八诵法华经。首尾通利解其指归。坐卧辄见帐盖覆之。骤有媒娉誓而弗许。至年二十四。父母携就剡齐明寺德乐尼。改服从禁。即于是日帐盖自消。博览经书深入理味。成戒以后乡邑时人望昭义道莫不服其精致。逮宋氏之季有僧柔法师。周游东夏讲宣经论。自嶀嵊而之禹穴。或登灵隐。或往姑苏。僧柔数论之趣。惠其经书之要。咸畅其精微究其渊奥。及齐永明中。又从惠熙法师咨受十诵。所餐日优所见月赜。于是移住山阴招明寺。经律递讲声高于越。不立私财。以䞋施之物修饰寺宇造构精华状若神工。写经铸像靡不必备。吴郡张援颖川庾咏。汝南周颙皆时之名秀。莫不躬往礼敬。齐巴陵王萧照胄出守会稽。厚加供待。梁衡阳王元简到郡请为母师。春秋八十有三。梁天监十五年而卒。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尹氏。冀州人。少师事沙门志钦得度。时以徐州沙门法迁有重望。经论精练。钦由以次托焉。迁公南游。随止京口竹林寺。年十五。随还彭城。以成实三论驰誉讲肆。入京师止谢寺。沙门智藏僧旻法云。皆当时俊杰。然所学亦依次折中。文惠文宣二王。师事之。永明八年。讲百法论。至破尘品微笑而化。寿五十七矣。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慧次。姓尹。冀州人。初出家为志钦弟子。后遇徐州释法迁解贯当世。钦乃以次付嘱。仍随迁。南至京口止竹林寺。至年十五随迁还彭城。虽复年在息慈。而志学无勌。清鉴伦通。超然孤拔。至年十八解通经论名贯徐土。迄禀具戒业操弥深。频讲成实及三论大明中出都止于谢寺。迄宋季齐初归德稍广。每讲席一铺辄道俗奔赴。沙门智藏僧旻法云等。皆幼年俊朗慧悟天发。并就次请业焉。文慧文宣悉敬以师礼四事供给。永明八年讲百论。至破尘品忽然从化。春秋五十七矣。时谢寺又有僧宝僧智。长乐寺法珍僧向僧猛法宝慧调。并一代英哲。为时论所宗。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经师
释慧忍。姓蒉。建康人。少出家住北多宝寺。无馀行解。止是爱好音声。初受业于安乐辩公。备得其法。而哀婉细妙特欲过之。齐文宣感梦之后集诸经师。乃共忍斟酌旧声诠品新异。制瑞应四十二契。忍所得最长妙。于是令慧满僧业僧尚超朗僧期超猷慧旭法律昙慧僧胤慧彖法慈等四十馀人皆就忍受学。遂传法于今。忍以隆昌元年卒。年四十馀。
释净圭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南齐
净圭。本姓周。晋陵人也。寓居建康县三世矣。圭幼而聪颖一闻多悟。性不狎俗早愿出家。父母怜之不违其志。为法净尼弟子住法音寺。德行纯邃经律博通。三业禅秘无不善达。神量渊远物莫能窥。遗身忘味常自枯槁。其精进总持为世法则。传授训诱多能导利当世归心。与昙简尼同憩法音寺。后移白山栖托树下。功化转弘。以建武元年二月十八日。与昙简同夜烧身。道俗哀赴莫不哽咽。收其舍利树封坟刹焉。
释昙简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南齐
昙简。本姓张。清河人也。为法净尼弟子住寺。游学淮海弘宣正法。先人后己志在广济。以齐建元四年立法音精舍。禅思静默通达三昧。德声遐布功化自远。道俗敬仰盛修供施。时有慧明法师。深爱寂静。本住道林寺。永明时为文惠帝竟陵文宣王之所修饰。僧多义学累讲经论。去来諠动明欲去之。简以寺为施因移白山。更立草庵以蔽风雨。应时行乞。取给所资。常聚樵木。云营功德。以建武元年二月十八日夜。登此积薪引火自焚。舍生死身供养三宝。近村见火竞来赴救。及至简已迁灭。道俗哀恸声振山谷。即聚所馀为立坟刹也。
僧行 朝代:南北朝

人物简介

名僧传抄
本姓支。会稽山阴人。年十三出家。为基法师弟子。住城傍寺。每曰。神仙之道终有迁坠。玄儒之教不能出俗。陶莹心神。开发慧悟。莫先乎释氏。乃披经问道。威仪弘备。常惜寸阴。和上同学僧悝。擅名东夏。与和上影响惠基。共弘至教。悝山阴人。体度弘泰。风味宕远。基每曰。能光益风化。唯行悝而已。和上以人间諠动。乃移住法华寺。自非法事。足不下山。永明中。上虞县城山寺。是蔡兴宗所立。年岁稍久。风范彫丧。既阙总领。请和上镇正。乃拂衣就之。于是阐扬法教。开示诱施。齐齐乌众。等化之常悦。念西方。要期安养。春秋五十九。永明十一年卒。又有同学惠通。弟子僧诞(云云)。
释道嵩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道嵩。姓夏。高密人。年十岁出家。少而沈隐有志用。及具戒之后专好律学。诵经三十万言。交接上下未尝有喜愠之色。性好檀舍随获利养皆以施人。瓶衣之外略无兼物。宋元徽中来京师止钟山定林寺。守靖闲房忏诵无辍。人有造者辄为其说法训奖以代馔焉。从之请戒者甚众。后卒于山中。春秋四十有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知何许人。宋元嘉中。见于寿春衣弊露宿野中。自称郑散骑。言未然事。皆验。江陵有边僧归者。商于寿春。将还。通来欲寄物。僧归以檐重不许。强增之。然檐殊不觉重。行数里即别去曰。我有女兄名慧绪。住三层寺。烦致意。忽不见。顾所寄物。亦失之。僧归大惊。至则求慧绪语之。绪曰。吾无弟。即往求通不见。及通至江陵而慧绪亦死。入其房问讯委悉。因留江陵行见人家坟墓。无不言其氏族死亡年月。江陵人皆相视惊异。或时悬指偷劫道其罪状。故群盗见之。亦掩迹避走。俄就任漾家。索酒。甚急。曰我远行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宜各精进脩善为。先饮醉卧墙下而化。数日复有人见行市中。追及共语久之乃失。
神僧传·卷第四
释慧通。不知何许人。宋元嘉中见在寿春。寝宿无定游历村里。饮宴食啖不异恒人。常自称郑散骑。言未然之事颇时有验。江陵有边僧归者。游贾寿春。将应反乡。路值慧通称欲寄物。僧归时自负重担。固以致辞。遂强置担上。而了不觉重。行数里便别去。谓僧归曰。我有姊在江陵作尼名慧绪住三层寺。君可为我相闻道寻欲往。言讫忽然不见。顾视担上所寄物亦失。僧归既至寻得慧绪。具说其意。绪既无此弟。亦不知何以而然。乃自往寿春寻之竟不相见。通后自往江陵。而慧绪已死。入其房中讯问委悉。因留江陵少时。路由人家坟墓无不悉其氏族死亡年月。传以相问并如其言。或时悬指偷劫道其罪状。于是群盗遥见通者辄间行避走。又于江津路值一人。忽以杖打之语云。何駃归去。看汝家若为。此人至家。果延火所及舍物荡尽。齐永元初忽就相识人任漾求酒甚急。云今应远行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并宜精勤修善为先。饮酒毕至墙边卧地。就看已死后数十日。复有人于市中见之。追及共语。久之乃失。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慧通。不知何许人也。宋元嘉中见在寿春。衣服趋尔寝宿无定。游历村里饮宴食啖。不异恒人。常自称郑散骑。言未然之事颇时有验。江陵边有僧归者。游贾寿春将应反乡。路值慧通。称欲寄物。僧归时自负重担固以致辞。遂强置担上。而了不觉重。行数里便别去。谓僧归曰。我有姊。在江陵作尼名惠绪。住三层寺。君可为我相闻。道寻欲往。言讫忽然不见。顾视担上所寄物亦失。僧归既至。寻得慧绪。具说其意。绪既无此弟。亦不知何以而然。乃自往来寿春寻之。竟不相见通后自往江陵。而慧绪已死。入其房中讯问委悉。因留江陵少时。路由人家坟墓无不悉其氏族死亡年月。传以相问。并如其言。或时悬指偷劫道其罪状。于是群盗遥见通者。辄间行避走。又于江津路值一人。忽以杖打之。语云。可驶归去看汝家若为。此人至家果为延火所及。舍物荡尽。齐永元初忽就相识人任漾求酒。甚急云。今应远行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并宜精勤修善为先。饮酒毕至墙边卧地。就看已死。后数十日复有人于市中见之。追及共语。久之乃失。
名僧传抄
不知所从来。多见在寻阳。常自称郑散骑。江陵人边僧归。商行至寿阳。将还江陵。通欲寄物于其担上。僧归不肯受。通强之。僧归为受。亦不觉重。行数里别去。谓僧归曰。我有妇。在荆州三层寺作尼。名惠绪。汝至彼可为相闻道我寻往也。言毕忽然不见。僧归至荆州。具为惠绪言之。结尼禅行道德人也。既无此兄。不解所以。后至寿阳。寻之不知处。通后来荆州。到惠绪房。绪已死矣。讯问委悉。寺中知必通也。由留荆洲。与人行见丘墓。皆识名字氏族。四月八日。于上明东寺齐。随众僧行道。于众指示人云。某人经作劫。如是者数人。群盗一时走去。于江津路值一人。以马杖鞭通。通曰。汝忿归看汝家何如。此人至家。火已烧其宅矣。齐永元初。就任漾求酒曰。宜应远行。永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并宜精进。慎幼退转。饮酒毕。至市东墙卧地。既视死矣。数十日忽复于市见之。市人遂视。久久乃没也(云云)。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四
净渊。本姓时。钜鹿人也。幼有成人之智五六岁时尝聚沙为塔刻木作像。烧香拜敬弥日不足。每闻人言。辄难尽取其理究。二十出家。恋慕膝下。不食不寝。饮水持斋。谏晓不从。终竟七日。自尔之后蔬食长斋。戒忍精苦不由课励。师友嗟敬远近称誉。齐文帝大相钦礼。四事供养。信驿重沓。年七十一。天监五年卒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生陈氏。巴西安汉人。家世事五斗米道。庆犹悟其非。十三为沙门。止义兴寺。净脩梵行。愿求见佛。初然三指。乃辟谷。大明三年二月八日。于武担山寺西。对其所造净名像前。焚身供养。有物如龙状。从火升天。时年二十三。
高僧传·卷第十二 亡身
释僧庆。姓陈。巴西安汉人。家世事五斗米道。庆生而独悟。十三出家止义兴寺。净修梵行愿求见佛。先舍三指末誓烧身。渐绝粮粒唯服香油。到大明三年二月八日。于蜀城武担寺西对其所造净名像前焚身供养。刺史张悦躬出临视。道俗侨旧观者倾邑。行云为结苦雨悲零。俄而晴景开明天色澄净。见一物如龙从𧂐升天。时年二十三。天水太守裴方明。为收灰起塔。
释法度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黄龙人。史失其氏。少为沙门。解经论。以严苦自将。游京师。有齐郡明僧绍隐。居琅邪之𭗵山。师事度。舍所居为栖霞精舍。以居之。岁馀忽旌旗造门。通谒曰。靳尚仪止甚伟。拜起称弟子。且以为王有此山已七百年。神物所在。理不可干。唯师道德崇大。愿施居之演法。以福此邦。盖其地。人之居者辄死。至度而始无他云。神请受五戒。度曰。檀越血食世祀。最佛戒所先柰何。神曰。傥蒙摄受。先当去之。黎明送钱一万。香烛刀子。有疏著弟子靳尚名奉供至。十五日度为设会。尚乃至同众行道。受戒而去。于是庙祝梦。神告曰。吾以受戒于度法师。祭祀止月蔬食。度尝卧疾。见尚来摩头足。以琉璃瓯勺水。使度呷之。觉大甘凉。所苦遂宁。 时有沙门法绍。议论相上下。号北山二圣。绍巴西人。汝南周颙。自成都迎至于山。茨精舍与度。并为竟陵王子良始安王遥光所师礼度。永元二年没。寿六十四。弟子僧朗。解华严三论。彭城慧开。馀杭法开。皆有讲学。与绍齐名。
神僧传·卷第三
释法度。黄龙人也。南齐初游于金陵。高士齐郡名僧绍。隐居琅邪之摄山。挹度清真待以师友。及亡舍所居山为栖霞寺。先是有道士欲以寺地为观。住者辄死。后为寺犹多恐动。自度居之群妖皆息。经岁馀忽闻人马鼓角之声。俄见一人投刺于度曰靳尚。度命前之。尚形甚都雅羽卫亦众。致敬毕乃言。弟子王有此山七百馀年矣。神道有法物不得。于前后栖托或非真直。故死病继之。亦其命也。法师道德所归。谨舍以奉给。并愿受五戒永结来缘。度曰。人神道殊无容相屈。且檀越血食世祀。此最五戒所禁。尚曰。若备门徒辄先去杀。于是辞去。明日一人送钱一万并香烛等。疏云。弟子靳尚奉供。至其月十五日度为设会。尚又来同众礼拜行道受戒而去。既而摄山庙巫梦神告曰。吾已受戒于度法师矣。今后祠祭勿得杀戮。由是庙中荐献菜饭而已。度尝动散寝于地。见尚从外来以手摩头足而去。顷之复来持一琉璃。瓯中如水以奉度。味甘而冷。度所苦即间。其徵感如此。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法度。黄龙人。少出家。游学北土备综众经。而专以苦节成务。宋末游于京师。高士齐郡明僧绍抗迹人外。隐居琅琊之𭗵山。挹度清徽待以师友之敬。及亡舍所居山为栖霞精舍。请度居之。先有道士欲以寺地为馆。住者辄死。及后为寺。犹多恐动。自度居之群妖皆息。住经岁许。忽闻人马鼓角之声。俄见一人持名纸通度曰靳尚。度前之。尚形甚都雅羽卫亦严。致敬已乃言。弟子。王有此山七百馀年。神道有法物不得干。前诸栖托或非真正。故死病继之。亦其命也。法师道德所归。谨舍以奉给。并愿受五戒。永结来缘。度曰。人神道殊无容相屈。且檀越血食世祀。此最五戒所禁。尚曰。若备门徒辄先去杀。于是辞去。明旦度见一人送钱一万香烛刀子。疏云。弟子靳尚奉供。至月十五日度为设会。尚又来同众。礼拜行道受戒而去。𭗵山庙巫梦神告曰。吾已受戒于度法师。祠祀勿得杀戮。由是庙用荐止菜脯而已。度尝动散寝于地。见尚从外而来以手摩头足而去。顷之复来持一琉璃瓯。瓯中如水以奉度味甘而冷。度所苦即间。其徵感若此。时有沙门法绍。业行清苦誉齐于度。而学解优之。故时人号曰北山二圣。绍本巴西人。汝南周颙去成都。招共同下止于山茨精舍。度与绍并为齐竟陵王子良始安王遥光。恭以师礼。资给四事。度常愿生安养。故偏讲无量寿经。积有遍数。齐永元二年卒于山中。春秋六十有四矣。度有弟子僧朗。继踵先师复纲山寺。朗本辽东人。为性广学思力该普。凡厥经律皆能讲说。华严三论最所命家。今上深见器重。敕诸义士受业于山。时有彭城寺慧开。幼而神气高朗。志学渊深。故早彰令誉。立年便讲。又馀杭县法开者。亦清爽俊发善为谈论。出京止禅冈寺。与同寺僧绍有闻当时。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唱导
释法镜。姓张。吴兴乌程人。幼而乐道事未获从。值慧益烧身启帝度二十人。镜即预其一也。事法愿为师。既得入道履操冰霜。仁施为怀旷拔成务。于是研习唱导有迈终古。齐竟陵文宣王厚相礼待。镜誓心弘道不拘贵贱。有请必行。无避寒暑。财不蓄私常兴福业。建武初以其信施立齐隆寺以居之。镜为性敦美赏接为务。故道俗交知莫不爱悦。虽义学功浅而领悟自然。造次嘲难必有酬酢。齐永元二年卒。年六十四。其后瓦官道亲彭城宝兴耆阇道登。并皆祖述宣唱。高韵华言。非忝前例。倾众动物。论者后之。今上为长沙宣武王治镜所住寺。因改曰宣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