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04,分34页显示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32  33  3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烈毒
类毒素
老拳毒手
癃闭便毒
佛类词典
三毒
三毒尸利
四毒蛇
申毒
生酥毒发
见毒
身毒
毒天二鼓
毒气
毒蛇
毒鼓
《漢語大詞典》:烈毒
剧毒。 汉 王充 论衡·言毒:“鬼为烈毒,犯人輒死,故 杜伯 射, 周宣 立崩。”
分類:剧毒
《國語辭典》:类毒素(類毒素)  拼音:lèi dú sù
病菌的外毒素经加热或化学药品处理后,毒性消失者。注入人体可产生毒素的抗体,藉以获得对日后感染的免疫。如破伤风类毒素。
《分类字锦》:老拳毒手
晋书石勒载记勒令武乡耆旧赴襄国亲与乡老齿坐语及平生初勒与李阳邻居岁常争麻地迭相殴击至是谓父老曰李阳壮士也何以不来沤麻是布衣之恨孤方崇信于天下宁雠匹夫乎乃使召阳既至勒与酣谑引阳臂笑曰孤往日厌卿丨丨卿亦饱孤毒手因赐甲第一区拜参军都尉
分类:
《高级汉语词典》:癃闭便毒
中医指小便不通利之病;便毒即性病
三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三根: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二、瞋毒,恚忿之心名为瞋。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痴毒,迷闇之心名为痴。心性闇钝,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此有二种,痴毒独起,名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名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智度论三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大乘义章五本曰:「此三毒通摄三界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能害众生,其犹毒蛇,亦如毒龙,是故喻龙名为毒。」止观五曰:「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同六曰:「心起三毒,即名三毒。」智度论十九曰:「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涅槃经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
【佛学常见辞汇】
贪、瞋、痴。贪是贪爱五欲,瞋是瞋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瞋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佛学次第统编】
对于种种之境,所感受者,于是起想。其想有三:
一、贪 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是谓之贪,贪者染著为性。
二、瞋 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瞋恚之想,是谓之瞋,瞋者憎恚为性。
三、痴 对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而起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是谓之痴,痴者迷暗为性。
此三谓之毒者,毒以沉毒为义,从喻得名。如毒蛇毒药,触必伤人,服必伤命。此三亦尔,能害众生,坏其善心,故名为毒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毒者毒害也。谓贪瞋痴皆能破坏出世善心,故名毒也。
〔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名贪毒。
〔二、瞋毒〕,忿怒之心,名之为瞋。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瞋毒。
〔三、痴毒〕,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是名痴毒。
三毒尸利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法无行经下,文殊师利,说不动相之法门已,空中有万天子赞言:「世尊!文殊师利名为无碍尸利,文殊师利名为不二尸利。」等。文殊语天子曰:「止!止!诸天子!汝等勿取相分别,我不见诸法是上是中是下。(中略)我是贪欲尸利、瞋恚尸利、愚痴尸利,是故我名文殊师利。」是说为天台所立性恶之深义者。
四毒蛇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四毒蛇喻地水火风之四大也。涅槃经一曰:「自观己身如四毒蛇。」同二十三曰:「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赡养。」最胜王经五曰:「如四毒蛇居一箧,此四大蛇性各异。(中略)地水二蛇多沈下,风火二蛇性轻举,由此乖异众病生。」
申毒
【佛学大辞典】
(地名)Sindhu,作身毒,贤豆。印度之古称也。
生酥毒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生酥杀人同。
见毒
【佛学大辞典】
(术语)邪见害身,犹如毒箭也。菩萨藏经曰:「我观一切世间众生,于无量劫,具造诸过失,为十种毒箭所中。何为十?一爱毒箭,(中略)八见毒箭。」智度论一,佛诘长爪梵志曰:「汝已饮邪见毒,今出此毒气言一切法不受,是见毒汝受不?」
身毒
【佛学大辞典】
(国名)即天竺也。山海经曰:「身毒之国,轩辕氏居之。郭注,天竺国也。」史记大宛传曰:「大夏东南有身毒国。」索隐曰:身音乾,毒音笃。孟康曰:即天竺也。汉书西域传作天笃,后汉书杜笃传作天督。玄应一切经音义曰:「天竺或言身毒,或言贤豆,皆讹也。正言印度。印度名月,月有千名,斯一称也。」
毒天二鼓
【佛学大辞典】
(譬喻)毒鼓与天鼓也,软语生善,譬如天鼓。苦言灭恶,比于毒鼓。又教法于我顺缘为天鼓。逆缘为毒鼓。玄义六曰:「前药珠二身先以定动,今毒天二鼓后以慧拔。」(参见:毒鼓)
毒鼓
【佛学大辞典】
(譬喻)毒鼓之声能杀人,以譬涅槃经所说佛性常住之声,能杀害众生之五逆十恶,使入于佛道也。然鼓有二种:一天,一毒。对于五乘之机,各说五乘之教,彼等各信顺修行,得證果之益,故譬之于天鼓,又如对于五逆十恶之众生,说佛性常住之大乘极致,彼等却为生诽谤,堕于无间,故譬之于毒鼓。但虽堕无间,而依此因缘,遂得灭五逆十恶,入于菩提之道。因而以此二鼓配于顺逆之二缘,天鼓譬顺缘,毒鼓譬逆缘也。如俗所谓忠言逆耳者,毒鼓之声也。涅槃经九曰:「譬如有人以杂毒药用药大鼓,于大众中击之发声。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唯除一人不横死者。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在在处处诸行众中有闻声者,所有贪欲瞋恚愚痴悉皆灭尽,其中虽有无心思念,是大涅槃因缘力故。能灭烦恼而结自灭,犯四重禁及五无间,闻是经已,亦作无上菩提因缘,渐断烦恼,除不横死一阐提也。」天台依凭集曰:「信者为天鼓,谤者为毒鼓,信谤彼此决定成佛。」照横实镜序曰:「照横实镜一卷,敬奉晋贤客。庶于中人为天鼓,于下愚为毒鼓。信谤俱利。」文句记四曰:「毒鼓者,大经云:譬如有人以毒涂鼓,于大众中击令出声,闻者皆死。鼓者平等法身,毒者无缘慈悲,打者发起众也,闻者当机众也,死者无明破也。」
毒气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毒之习气,三毒者贪瞋痴也。法华经寿量品曰:「毒气深入,失其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
毒蛇
【佛学大辞典】
(譬喻)身之四大,譬如四种之毒蛇,四大增损,害人身如毒蛇也。维摩经方便品:「是身如毒蛇。」涅槃经二十三曰:「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赡养喂饲卧起摩洗其身。(中略)观身如箧,地水火风如四毒蛇。」智度论十二曰:「佛说毒蛇喻经中,有人得罪于王,王令掌护一箧,箧中有四毒蛇。(中略)四毒蛇者四大。」【又】黄金譬如毒蛇。大庄严论六曰:「我昔曾闻,舍卫国中,佛与阿难旷野中行。于一田畔见有伏藏,佛告阿难:是大毒蛇。阿难白佛:是恶毒蛇。尔时田中有一耕人,闻佛阿难说有毒蛇,作是念言:我当视之,沙门以何为恶毒蛇?即往其所,见真金聚。而作是言:沙门所言是毒蛇者,乃是好金。即取此金还置家中。其人先贫,衣食不供。以得金故,转得富饶。衣食自恣。王家索伺,怪其率富,而纠举之,系在狱中。先所得金,既已用尽,犹不得免。将加刑戮,其人唱言:毒蛇阿难。恶毒蛇世尊。傍人闻之以状白王,王唤彼人而问之曰:何故唱言毒蛇阿难。恶毒蛇世尊?其人白王:我于往日在田耕种,闻佛阿难说言毒蛇,是恶毒蛇。我于今者方乃悟解实是毒蛇。」
毒鼓
【佛学大辞典】
(譬喻)毒鼓之声能杀人,以譬涅槃经所说佛性常住之声,能杀害众生之五逆十恶,使入于佛道也。然鼓有二种:一天,一毒。对于五乘之机,各说五乘之教,彼等各信顺修行,得證果之益,故譬之于天鼓,又如对于五逆十恶之众生,说佛性常住之大乘极致,彼等却为生诽谤,堕于无间,故譬之于毒鼓。但虽堕无间,而依此因缘,遂得灭五逆十恶,入于菩提之道。因而以此二鼓配于顺逆之二缘,天鼓譬顺缘,毒鼓譬逆缘也。如俗所谓忠言逆耳者,毒鼓之声也。涅槃经九曰:「譬如有人以杂毒药用药大鼓,于大众中击之发声。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唯除一人不横死者。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在在处处诸行众中有闻声者,所有贪欲瞋恚愚痴悉皆灭尽,其中虽有无心思念,是大涅槃因缘力故。能灭烦恼而结自灭,犯四重禁及五无间,闻是经已,亦作无上菩提因缘,渐断烦恼,除不横死一阐提也。」天台依凭集曰:「信者为天鼓,谤者为毒鼓,信谤彼此决定成佛。」照横实镜序曰:「照横实镜一卷,敬奉晋贤客。庶于中人为天鼓,于下愚为毒鼓。信谤俱利。」文句记四曰:「毒鼓者,大经云:譬如有人以毒涂鼓,于大众中击令出声,闻者皆死。鼓者平等法身,毒者无缘慈悲,打者发起众也,闻者当机众也,死者无明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