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毒药
【佛学大辞典】
(物名)佛菩萨之神力及神咒之力,能消灭毒药。法华经普门品曰:「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同陀罗尼品曰:「离诸衰患,消众毒药。」
阿难见金为毒蛇
【佛学大辞典】
(传说)义楚六帖十九曰:「根本律云:佛行,见有宝伏藏,佛曰此毒蛇也。有人得之。被王知,禁夺。阿难白佛言:毒蛇不谬也。」
苦毒
【佛学大辞典】
(术语)苦身毒身者。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消伏毒害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之略名。
贪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毒之一。贪欲之烦恼,毒害有情之身心者。
【佛学常见辞汇】
三毒之一。(参见:三毒)
【三藏法数】
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名贪毒。
三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三根: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二、瞋毒,恚忿之心名为瞋。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痴毒,迷闇之心名为痴。心性闇钝,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此有二种,痴毒独起,名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名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智度论三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大乘义章五本曰:「此三毒通摄三界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能害众生,其犹毒蛇,亦如毒龙,是故喻龙名为毒。」止观五曰:「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同六曰:「心起三毒,即名三毒。」智度论十九曰:「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涅槃经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
【佛学常见辞汇】
贪、瞋、痴。贪是贪爱五欲,瞋是瞋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瞋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佛学次第统编】
对于种种之境,所感受者,于是起想。其想有三:
一、贪 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是谓之贪,贪者染著为性。
二、瞋 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瞋恚之想,是谓之瞋,瞋者憎恚为性。
三、痴 对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而起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是谓之痴,痴者迷暗为性。
此三谓之毒者,毒以沉毒为义,从喻得名。如毒蛇毒药,触必伤人,服必伤命。此三亦尔,能害众生,坏其善心,故名为毒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毒者毒害也。谓贪瞋痴皆能破坏出世善心,故名毒也。
〔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名贪毒。
〔二、瞋毒〕,忿怒之心,名之为瞋。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瞋毒。
〔三、痴毒〕,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是名痴毒。
虚假杂毒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所修之善根,皆虚假不实,无不杂我执烦恼之污也。
强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强结毒鼓之缘之意。又作疆毒。谓于无大善根者,强说法华经而使之谤,以结逆缘也。法华文句所谓「本已有善,释迦以小而将护之,本未有善,不轻以大而强毒之」是也。
涂毒鼓
【佛学大辞典】
(杂语)以毒料涂于鼓上,使人闻声而即死者也。传灯录曰:「全豁禅师上堂,一僧出礼拜请。师曰:吾教意犹如涂毒鼓。击一声,远近闻者皆丧。」(参见:毒鼓)
毒鼓
【佛学大辞典】
(譬喻)毒鼓之声能杀人,以譬涅槃经所说佛性常住之声,能杀害众生之五逆十恶,使入于佛道也。然鼓有二种:一天,一毒。对于五乘之机,各说五乘之教,彼等各信顺修行,得證果之益,故譬之于天鼓,又如对于五逆十恶之众生,说佛性常住之大乘极致,彼等却为生诽谤,堕于无间,故譬之于毒鼓。但虽堕无间,而依此因缘,遂得灭五逆十恶,入于菩提之道。因而以此二鼓配于顺逆之二缘,天鼓譬顺缘,毒鼓譬逆缘也。如俗所谓忠言逆耳者,毒鼓之声也。涅槃经九曰:「譬如有人以杂毒药用药大鼓,于大众中击之发声。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唯除一人不横死者。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在在处处诸行众中有闻声者,所有贪欲瞋恚愚痴悉皆灭尽,其中虽有无心思念,是大涅槃因缘力故。能灭烦恼而结自灭,犯四重禁及五无间,闻是经已,亦作无上菩提因缘,渐断烦恼,除不横死一阐提也。」天台依凭集曰:「信者为天鼓,谤者为毒鼓,信谤彼此决定成佛。」照横实镜序曰:「照横实镜一卷,敬奉晋贤客。庶于中人为天鼓,于下愚为毒鼓。信谤俱利。」文句记四曰:「毒鼓者,大经云:譬如有人以毒涂鼓,于大众中击令出声,闻者皆死。鼓者平等法身,毒者无缘慈悲,打者发起众也,闻者当机众也,死者无明破也。」
痴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毒之一。愚痴之烦恼能毒害人者。
【佛学常见辞汇】
三毒之一。(参见:三毒)
三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三根: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二、瞋毒,恚忿之心名为瞋。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痴毒,迷闇之心名为痴。心性闇钝,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此有二种,痴毒独起,名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名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智度论三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大乘义章五本曰:「此三毒通摄三界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能害众生,其犹毒蛇,亦如毒龙,是故喻龙名为毒。」止观五曰:「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同六曰:「心起三毒,即名三毒。」智度论十九曰:「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涅槃经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
【佛学常见辞汇】
贪、瞋、痴。贪是贪爱五欲,瞋是瞋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瞋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佛学次第统编】
对于种种之境,所感受者,于是起想。其想有三:
一、贪 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是谓之贪,贪者染著为性。
二、瞋 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瞋恚之想,是谓之瞋,瞋者憎恚为性。
三、痴 对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而起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是谓之痴,痴者迷暗为性。
此三谓之毒者,毒以沉毒为义,从喻得名。如毒蛇毒药,触必伤人,服必伤命。此三亦尔,能害众生,坏其善心,故名为毒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毒者毒害也。谓贪瞋痴皆能破坏出世善心,故名毒也。
〔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名贪毒。
〔二、瞋毒〕,忿怒之心,名之为瞋。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瞋毒。
〔三、痴毒〕,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是名痴毒。
爱毒
【佛学大辞典】
(譬喻)恩爱害道如毒药。为恩爱所系缚,而妨害佛道修行也。智度论十五曰:「为邪见箭爱毒涂。」
管毒木
【佛学大辞典】
(物名)常瞿梨童女所持物之一。常瞿梨毒女经所谓:「左手把管毒木印。」是也。此木或谓是四角之木,或谓以毒木作管,或谓非一木名,乃束诸毒木为之,丙说似当。盖常瞿梨以诸毒蛇为璎珞,诸虫蟒蛇类为伴戏,不使诸毒龙蛇侵害众生,故应持如此木具也。
慧毒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破身少著毒药,则毒气遍满于身,是依毒门深入毒气也。菩萨之造论,为众生开慧门,学者依之而深为研究,则悟入必深,如彼毒门,故寄喻谓之慧毒门。俱舍论三十曰:「于此方隅已略说,为开智者慧毒门。」同光记三十曰:「如身少破著少毒药,须臾毒气遍一身中,为毒门。今造此论亦复如是,开少慧门,诸有智者能深悟入,如似毒门,名慧毒门,从喻为名。」
瞋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毒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三毒之一。
【三藏法数】
忿怒之心,名之为瞋。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瞋毒。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东晋难提译。佛在庵罗树园,月盖长者请佛救疗毗舍离国之恶病。佛为说西方一佛二菩萨之名。即得见佛菩萨。观音菩萨为说神咒。智者大师有请观音经疏,并立行法。
禅宗杂毒海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卷,元祖阐重编,性音重编为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