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毒性  拼音:dú xìng
含毒物品所具危害生命健康的性质。如:「这种农药的毒性很强,要谨慎使用。」
《漢語大詞典》:药物毒性反应
指药物引起的严重功能紊乱和器质损害的严重不良反应。除个别过敏体质外,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久是重要因素。如过量过久用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对第八对颅神经有明显毒性,可致耳鸣、眩晕、耳聋。氯霉素、合霉素和多数抗癌药物对造血系统有毒性,可抑制骨髓造血,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國語辭典》:病毒性肝炎  拼音:bìng dú xìng gān yán
一种会造成肝脏发炎的传染病。传染的病原是病毒,患病者常有食欲不振、全身乏力、恶心、呕吐的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黄疸或肝脏肿大的现象。
《漢語大詞典》:火毒
(1).指药物酷烈的毒性。宋书·刘亮传:“ 亮 在 梁州 ,忽服食修道,欲致长生。迎 武当山 道士 孙道胤 ,令合仙药;至 益州 , 泰豫 元年药始成,而未出火毒……﹝ 亮 ﹞取井华水服,至食鼓后,中间便絶。”旧唐书·宪宗纪下:“上服方士 柳泌 金丹药,起居舍人 裴潾 上表切諫,以‘金石含酷烈之性,加烧鍊则火毒难制。若金丹已成,且令方士自服一年,观其效用,则进御可也。’”
(2).即热毒,中医指导致人体外科痈疡等病症的一种因素。宋史·刘遇传:“﹝ 遇 ﹞晨兴方对客,足有炙疮痛,其医谓:‘火毒未去,故痛不止。’ 遇 即解衣,取刀割疮至骨,曰:‘火毒去矣。’”
(3).指烈火燃烧中因氧气稀少而产生的一氧化碳的毒性。《东周列国志》第三九回:“ 僖负覊 率家人救火,触烟而倒,比及救起,已中火毒,不省人事。”
(4).形容酷热。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今年的夏天不知是怎么的!一连四十多天了,火毒的太阳,总不见转头。” 杜鹏程 《战斗生活怎样检验我的心灵》:“脚下是烫热的沙漠,头顶是火毒的太阳。”
《國語辭典》:中毒  拼音:zhòng dú
1.人或动物由于某些有害的化学物质进入体内,导致生理机能障碍或死亡的现象。患者一般会有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眩晕等症状。
2.思想受到蛊惑,信服邪说谬论。如:「不要随便接受秘密宗教,以免中毒而误了自己的前途。」
《國語辭典》:解毒  拼音:jiě dú
1.解除毒素。
2.中医指解除上火、发热等症状。
《國語辭典》:毒烈  拼音:dú liè
形容极为猛烈。如:「毒烈的太阳晒得人头昏眼花。」
《漢語大詞典》:杀毒(殺毒)
(1).毒杀。
(2).去除毒性。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荠苨集解引 陶弘景 曰:“薺苨根茎都似人参,而叶小异,根味甜絶,能杀毒。以其与毒药共处,毒皆自然歇。”
《国语辞典》:牵机药(牵机药)  拼音:qiān jī yào
一种毒性极强的中药。服后腹中剧痛,致身体蜷缩,头脚相就,如牵机状。相传南唐后主李煜即死于此药。
《國語辭典》:剧药(劇藥)  拼音:jù yào
性质猛烈的药。如:「这是剧药,不可滥服。」
《漢語大詞典》:班茅
药物名。有毒性。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引 魏 吴普 等《神农本草经》:“药种有五物:一曰狼毒,占斯解之……五曰班茅,戎盐解之。”一本作“药种有五毒”。
分類:药物毒性
《國語辭典》:剧毒(劇毒)  拼音:jù dú
扩散迅速猛烈的毒性。如:「夹竹桃是含有剧毒的常见植物。」
《漢語大詞典》:乌狼鲞
“乌狼鲞”是浙江奉化方言,即经特殊加工后已无毒性的河豚鱼的干制品。
《國語辭典》:以毒攻毒  拼音:yǐ dú gōng dú
用有毒的药物来治疗毒疮等疾病。比喻用狠毒的手段来对付狠毒的手段或人。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九。骨咄犀》:「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三侠五义》第一回:「我何不以毒攻毒,叫陈林掌刑追问?他二人做的事,如今叫一人受苦,焉有不说的道理?」
《漢語大詞典》: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入被细菌及其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夏、秋季多见,一般以集体同时发病,亦可散发,引起的细菌大多是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嗜盐菌、肉毒杆菌等。因引起感染的细菌不同,其表现各异。一般症状为腹痛、呕吐、腹泻、发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