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3—1143 【介绍】: 宋徽州绩溪人,字汝明,号三山老人。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钦宗时奏言战祸始于赵良嗣,请杀之以快天下。迁侍御史。高宗即位,言者论其尝事张邦昌伪廷,降集英殿修撰,知庐州。守庐二年,修城治战具,出兵击盗,人心始安。累迁广西经略使,因素为秦桧所恶,又遭转运副使吕源诬陷,下狱死。
全宋诗
胡舜陟(一○八三~一一四三),字汝明,晚号三山老人绩溪(今属安徽)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山阴主簿。历秀州教授,选为睦亲宅宗子博士,迁监察御史。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擢侍御史。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出知庐州。三年,移建康府。四年,改临安府,以事夺职提举江州太平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四)。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起充京畿数略安抚使。二年,再知庐州。五年,移静江府(同上书卷一○一)。八年,以事罢;十年,再知静江(同上书卷一一九、一三五)。十三年,以忤秦桧死于静江狱,年六十一。秦桧败后追赠少师。著有《三山老人语录》等,已佚。清道光十九年裔孙胡培翚辑有《胡少师总集》六卷。《宋史》卷三七八、《新安文献志》卷七八有传。今录诗十四首。
全宋文·卷三七七四
胡舜陟(一○八三——一一四三),字汝明,徽州绩溪(今安徽绩溪)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历州县官,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高宗即位,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擢徽猷阁待制,知建康府,改临安府,充京畿数路宣抚使,迁庐寿镇抚使,改淮西安抚使。绍兴五年知静江府。为台官论罢。十年复为广西经略使、知静江府。十三年,运副吕源以书抵秦桧,讼舜陟受金盗马,非讪朝政。秦桧素恶舜陟,奏遣大理寺官往推劾,辞不服,死狱中。《宋史》卷三七八有传,又见清胡培翚《胡少师年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3—1145 【介绍】: 宋福州永福人,字德邵。徽宗崇宁五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钦宗时三上章劾秦桧专主和议,植党专权,遂夺桧职。累迁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给事中。司谏詹大方希桧意,劾龟年附丽匪人,落职归籍。
全宋诗
黄龟年(一○八三~一一四五),字德邵,号竹溪先生(《吴兴备志》卷一三),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迁居鄞县(今浙江宁波)。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调洺州司理参军。累官河北西路提举学士,入为太常博士。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拜监察御史。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为修政局检讨官。擢殿中侍御史,累迁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五、五七、六一、六五)。三年,迁给事中。论者议其阴结大臣,素无直声,罢领祠禄(同上书卷六八)。十四年,因尝论秦桧落职,隐居昌国县马秦山。十五年卒(同上书卷一五四),年六十三。《宋史》卷三八一、元《延佑四明志》卷四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三七七八
黄龟年(一○八三——一一四五),字德邵,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崇宁五年登进士第,调洺州司理参军,累官太常博士。建炎中,为屯田员外郎;四年,拜监察御史。绍兴二年,除左司员外郎、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寻迁殿中侍御史。劾秦桧专主和议,沮止恢复,植党专权,遂褫桧职。除太常少卿,累迁起居舍人、起居郎、中书舍人。三年,言者劾龟年阴结大臣吕颐浩,致身要地,坐罢官,寓居四明。十四年,言官又希秦桧意劾龟年附丽匪人,落集贤殿修撰,本贯居住。次年八月卒,年六十三。《宋史》卷三八一有传,又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五三、五五、五七、六○、六一、六五、六八、一五一、一五四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6—1137 【介绍】: 宋湖州德清人,字必先,号龟溪。徽宗政和五年进士。历明州通判。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在任知无不言,前后近四百奏,言甚切直。移吏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兼侍读,出为荆湖南路安抚使、知潭州。高宗绍兴四年,知镇江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寻任参知政事。与张浚不和,出知明州。七年,迁知枢密院事。卒谥忠敏。有《龟溪集》。
全宋诗
沈与求(一○八六~一一三七),字必先,德清(今属浙江)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补归安尉,累迁通判明州。高宗召对,除监察御史。历兵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以议迁都事,出知台州。召还,再除侍御史,迁御史中丞,移吏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兼侍读。出为荆湖南路安抚使、知潭州,未几奉祠。绍兴四年(一一三四),起知镇江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召除参知政事。五年,兼权知枢密院事。七年,随高宗至建康,迁知枢密院事,卒,年五十二。谥忠敏。著有《龟溪集》十二卷。《宋史》卷三七二有传。 沈与求诗,以《四部丛刊续编》明刊《沈忠敏公龟溪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八五五
沈与求(一○八六——一一三七),字必先,号龟溪,湖州德清(今浙江德清)人。政和五年登进士第,累迁至明州通判。建炎三年除监察御史,历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知无不言,前后几四百奏,言甚切直。移吏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兼侍读,出为荆湖南路安抚使、知潭州。绍兴四年,知镇江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复以吏部尚书召,除参知政事。五年,兼权知枢密院事。与张浚有隙,出知明州。七年,除同知枢密院事,迁知枢密院事,卒,年五十二。谥忠敏。著有《龟溪集》十二卷。见刘一止《知枢密院事沈公行状》(《苕溪集》卷三○),《宋史》卷三七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8—1154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字亨仲,号北山。高宗绍兴二年进士。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以秦桧所荐,不敢言和议之非。后充陕西分画地界使,金欲尽取阶、成、岷、凤、秦、商六州,刚中力争不从。改四川宣抚副使,选将屯守,蠲去杂税,治理有方。桧怒其专擅,罢官,责居桂阳军,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又徙封州。有《西征道里记》、《北山集》等。
全宋诗
郑刚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一字汉章,号北山,又号观如,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进士,授温州军事判官。六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九年,为枢密行府参谋出谕京陕,归除权礼部侍郎,寻兼详定一司又兼权刑部侍郎。十年,除试礼部侍郎。十一年,擢枢密都承旨,为川陕宣谕使。十二年,迁川陕宣抚副使兼营田。十七年,以忤秦桧罢,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桂阳居住,徙复州、封州安置。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有《北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事见本集卷末附录郑良嗣《郑公年表》,宋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七○有传。 郑刚中诗,以清康熙三十六年郑世成刻本(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金华丛书》所收同治十一年永康胡凤丹据康熙重刻本(简称金华丛书本)及《两宋名贤小集·石羊山房集》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八九一
郑刚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号北山,又号观如,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绍兴二年进士及第。授温州军事判官。八年九月,任监察御史,同年十一月迁殿中侍御史。九年三月,充枢密行府参谋官。十一年四月,为宝文阁直学士、枢密都承旨。刚中初为秦桧荐于朝,桧主和议,刚中不敢言。金归所占地,被桧遣为宣谕司参谋官;及还,除礼部侍郎、川陕宣谕使。改四川宣抚副使。治蜀有方,曾奏蠲杂征,请减成都府路对籴及宣抚司激赏钱。又屯兵营田,选将授任。秦桧怒其专擅,责桂阳军居住。绍兴十八年十一月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二十四年五月卒,年六十七。著有《北山文集》、《周易窥馀》、《经史专音》、《左氏九六编》等。见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北山文集》卷末),《宋史》卷三七○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9—1158 【介绍】: 宋徽州歙县人,字彦济。徽宗政和二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阿附秦桧,与何铸论罢岳飞兵权,且劾王庶、刘子羽等有异议者。迁起居郎兼侍讲,除右谏议大夫,进侍御史、吏部尚书,出知严州。
全宋诗
罗汝楫(一○八九~一一五八),字彦济,歙县(今属安徽)人。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进士,调郴州教授。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迁大理寺丞。阿附秦桧,十年,为监察御史,寻迁殿中侍御史,十二年,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十三年,为御史中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四、一四四、一四八)。十四年,以亲老出知严州。秩满,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二十八年卒(同上书卷一七九),年七十。有《东山稿》,已佚。《淳熙新安志》卷七、《宋史》卷三八○有传。
全宋文·卷三九七三
罗汝楫(一○八九——一一五八),字彦济,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第政和二年进士,教授郴州,累迁至刑部员外郎。绍兴十年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权中书舍人、右谏议大夫兼侍讲,擢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严州,提点江州太平兴国宫。绍兴二十八年卒,年七十。汝楫为台谏日,与万俟卨等陷害岳飞及反对和议者甚力。著有《东山猥稿》二十卷、奏议八卷、外制二卷。见洪适《盘洲文集》卷七七《罗尚书墓志铭》,《宋史》卷三八○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9 【介绍】: 宋常州晋陵人,字俊明。胡宿曾孙,胡世将兄。徽宗崇宁五年进士。钦宗靖康元年擢殿中侍御史。金兵再攻京师,建议拜康王为大元帅。城破,称臣于伪楚,降二官。高宗建炎三年,以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兼浙西安抚使。建康失守,溃卒戚方来犯,欲胁唐老部众犯临安,唐老不从,遇害。谥定悯,或云谥忠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0—1147 【介绍】: 宋南剑州沙县人,字子猷。徽宗宣和三年进士。历两浙、广东转运判官。高宗绍兴四年,除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五年,除户部侍郎,累建言宽民力。除给事。出知福州、广州。以显谟阁待制致仕。鲠亮有学识,历台省、侍从,言论风旨皆卓然可观。
全宋诗
张致远(一○九○~一一四七),字子猷,沙县(今属福建)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添差两浙转运判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三)。四年除殿中侍御史。五年迁给事中,出知福州。八年知广州。寻以显谟阁待制致仕。十七年卒,年五十八。《宋史》卷三七六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三九八七
张致远(一○九○——一一四七),字子猷,南剑州沙县(今福建沙县)人。宣和三年进士。召对,擢为枢密院计议官。孟庾讨范汝为,辟为随军机宜文字。除两浙转运判官,改广东。绍兴四年召为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五年,除户部侍郎,进吏部侍郎,寻复为户部侍郎。除给事中。以显谟阁待制知台州,改福州。八年正月,再召为给事中。出知广州,寻以显谟阁待制致仕。十七年卒,年五十八。鲠亮有学识,颇具时望。《宋史》卷三七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0—1138 【介绍】: 宋洛阳人,祖籍眉州青神,字去非,号简斋。陈希亮曾孙。徽宗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充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金兵破开封,避乱南下。高宗绍兴元年至行都绍兴,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工诗,初学黄庭坚、陈师道,后师杜甫,抒写家国之感,伤时恨别,悲壮苍凉。后人推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亦能词。有《简斋集》、《无住词》。
全宋诗
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擢太学博士、著作佐郎(《容斋四笔》卷一四)。谪监陈留酒税。南渡后,避乱襄汉湖湘。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改礼部。四年,出知湖州。五年,召为给事中(宋《嘉泰吴兴志》卷一四)。以病告,提举江州太平观。复为中书舍人。六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为参知政事。八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因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卒,年四十九(《紫微集》卷三五《陈公资政墓志铭》)。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世。《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陈与义诗,以元刻《增广笺注简斋诗集》(此本为瞿氏铁琴铜剑楼旧藏,《四部丛刊》据以影印,旧说宋刻,藏北京图书馆)及元抄《简斋外集》为底本。校以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鲜本《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简称须溪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简斋集》(简称四库本)等。编为三十一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陈与义(1090-1139) 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人。江西诗派代表作家。有《简斋集》、《无住词》。
全宋文·卷三九八五
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号简斋,又号无住道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历太学博士、著作佐郎等。靖康之乱,避地襄汉,辗转湖湘广闽。绍兴元年,召至行在所,除起居郎,迁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出知湖州,复入为给事中,中书舍人,除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拜参知政事。八年卒,年四十九。与义工诗,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有盛名于世。著有《简斋集》(存)、《无住词》(存)、《陈简斋内外制》(佚)。见张嵲《陈公资政墓志铭》(《紫微集》卷三五),《宋史》卷四四五本传,《遂初堂书目》。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明州慈溪人,字颖彦。徽宗政和二年上舍及第。历仕徽、钦、高宗三朝,建炎中累迁检正中书门下省诸房公事。立朝敢言,与宰相议论不合,引疾求去,主管崇道观。从杨时学,旁搜远绍,不趋时好,文辞俊迈宏远。有《磨衲集》。
全宋诗
王庭秀(?~一一三六),字颖彦,先世居鄞,父徙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登上舍第。历乐寿尉,泗州、随州教授。以李光荐为御史台检法官。金人扶掖张邦昌称帝,致仕。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为监察御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三年,为殿中侍御史(同上书卷二一)。出知筠州。绍兴三年(一一三三),为吏部员外郎,守尚书左司员外郎(同上书卷六二、六三)。因与宰相黄潜善议多不合,主管江州太平观。归老于乡。六年,卒(同上书卷一○四)。有《相山集》(《延祐四明志》卷四)、《航海记》、《磨衲集》(《甬上耆旧传》卷二)等,已佚。《乾道四明志》卷二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三一三二
王庭秀(?——一一三六),字颖彦,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登政和二年上舍第,历官州县。侍御史李光荐为御史台检法官,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建炎三年出知筠州,次年弃城遁,勒停。起复为承议郎,召为吏部侍郎、检正中书门下省诸房公事。与宰相议多不合,引疾求去,提举崇道观。绍兴六年八月卒。庭秀为学旁搜远绍,不苟趋时好,造诣深远,有《磨衲集》。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一八、二五、四二、四六、六二、六五、一○四,《乾道四明志》卷二,《宝庆四明志》卷八,《延祐四明志》卷四,《宋史》卷三九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6—1163 【介绍】: 宋吉州永丰人,字体仁。工诗,少魁乡举。累试礼部不第,特奏名补文学,任宁远主簿。高宗绍兴十八年擢进士第一。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侍郎等职。二十五年,拜参知政事。以谄事秦桧显,桧死,被论罢归。
全宋诗
董德元(一○九六~?),字体仁,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初就特奏名,补文学。调道州宁远主簿(《独醒杂志》卷六)。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时年五十三(《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二十一年,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二)。二十四年,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兼崇政殿说书、进侍讲(同上书卷一六六、一六八)。二十五年,拜参知政事,同年十二月罢(同上书卷一六九、一七○)。
全宋文·卷四○九五
董德元(一○九七——一一六四),字体仁,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靖康元年赴乡举,后以恩科入官,居乡待阙。绍兴十八年登进士一甲第二人。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侍郎兼侍讲。二十五年,超拜参知政事。以谄事秦桧致显,桧死,罢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寻被论落职。隆兴二年复端明殿学士致仕,卒,年六十八。见周必大《闲居录》,《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六,《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南宋馆阁录》卷八,《宋宰辅编年录》卷一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7—1165 【介绍】: 宋信州弋阳人,字长卿。徽宗宣和三年进士。高宗绍兴中累除参知政事,拜右相,迁左相。三十一年,金兵至庐州,朝臣遣家预避,独康伯迎眷属入浙,并奏请高宗亲征。虞允文寻大败金兵于采石。孝宗即位,兼枢密使,以病请去位。次年金兵复南犯,再任左相兼枢密使。卒谥文恭,后改谥文正。
全宋诗
陈康伯(一○九七~一一六五),字长卿,弋阳(今属江西)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授长洲主簿。高宗建炎末召为敕令所删定官,通判衢州。绍兴五年(一一三五),除太常博士。八年,为枢密院计议官。十三年,迁军器监。出知泉、汉州。二十七年,权吏部尚书,寻拜参知政事。二十九年,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孝宗即位,兼枢密使。乾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赠太师,谥文恭,后改谥文正。有《陈文正公文集》三十卷。事见本集卷七刘珙《陈鲁国文恭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四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四一四二
陈康伯(一○九七——一一六五),字长卿,信州弋阳(今江西弋阳)人。宣和三年登上舍第。累迁太学正。建炎中通判衢州。绍兴中,为户部、司勋郎中,知泉州,三奉祠,垂十年。秦桧死,除吏部侍郎,兼礼、户、刑部,迁吏部尚书。二十八年九月,除参知政事。二十九年九月,为右仆射。三十一年三月,进左仆射。金人败盟南侵,康伯主战。孝宗即位,命兼枢密使。隆兴改元,乞退,出判信州,进封福国公,又判绍兴府。二年十一月,再拜左仆射兼枢密使,进封鲁国公。乾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谥文恭,庆元中改谥文正。著有《葛溪集》三十卷。见《宋史》卷三八四本传、《宋史·艺文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8—1170 【介绍】: 宋严州寿昌人,字审言。高宗建炎二年进士。历饶州教授、知江宁县、通判江州。以忤秦桧意,罢去。桧死,擢殿中侍御史。时知枢密院事汤鹏举效桧所为,广置党羽,义问累章劾罢之。迁吏部侍郎,拜同知枢密院事。金主完颜亮南侵,奉命督师抵御,因不习军旅,措置多失当,罢提举宫观。复为言者所论,谪饶州。卒谥恭简。
全宋文·卷四一五一
叶义问(一○九八——一一七○),字审言,严州寿昌(今浙江建德)人。建炎二年进士。为临安府司理参军、饶州教授、知江宁县,通判江州。行太常博士、直秘阁,为江南东路转运判官。擢殿中侍御史,累上章劾汤鹏举。迁吏部侍郎,兼史馆修撰,寻兼侍读,拜同知枢密院事,不习军事,请罢。隆兴初被劾,谪饶州。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三,谥恭简。见《宋史》卷三八四《叶义问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八、一七九,《景定严州续志》卷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济州巨野人,字子止,号昭德先生。晁冲之子。高宗绍兴二年进士。初任四川总领财赋司干办公事。孝宗乾道初知兴元府,时称良吏。历知恭州、荣州、合州,以敷文阁直学士为临安府少尹,官至吏部侍郎。家富藏书,又得南阳井度赠书,为校雠异同,论述大旨,编成《郡斋读书志》。另有《昭德文集》、《易诂训传》等。
全宋诗
晁公武,字子止(《南宋馆阁录》卷八),号昭德先生,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冲之子。靖康之乱入蜀。高宗绍兴中进士,调荣州司户(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一六五)。十七年(一一四七),辟为四川宣抚司钱粮所主管文字。历知恭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六)、荣州(《郡斋读书志》附宋黎安朝跋)、合州(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一附晁公武《清华楼记》)。为潼川府路转运判官,二十七年为言官论罢。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除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寻为殿中侍御史(《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七之二一、七八之四九)。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出知泸州,三年,知兴元府,充利州东路安抚使(同上书选举三四之一五、二○)。四年,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纪》)。六年,改淮南东路安抚使(《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五之二九),七年,知扬州(同上书食货一之四五)。除临安府少尹,旋罢(《咸淳临安志》卷四七)。卒于嘉州。《宋史·艺文志》载其著述甚富,均散佚,唯存《郡斋读书志》四卷(一本作二十卷)。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四六六○
晁公武,字子止,号昭德先生,冲之子,公溯兄,世为澶州清丰人,后徙彭门(今江苏徐州)。靖康之乱,逃离汴京,流落吴楚。绍兴初入蜀,与蜀中文士李焘、苏符、程敦厚、赵次公交游。二年登进士第,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十五年为四川宣抚司钱粮所主管文字。十七年通判潼川府,寻知恭州,移荣州、合州,为潼川府路转运判官。二十七年被劾罢,复职知泸州。入朝为吏部郎中、监察御史。隆兴二年兼国史院编修官,旋为右正言,多所论列。迁殿中侍御史,徙户部侍郎。乾道元年出知泸州,提举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三年知兴元府,充利州东路安抚使,四年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六年为淮南东路安抚使兼知扬州,七年移潭州。擢吏部侍郎,除临安府少尹,以与判官不合罢。晚居嘉州卒。公武学有渊源,闻见广博,著有《易诂训传》、《尚书诂训传》、《毛诗诂训传》、《中庸大传》、《春秋诂训传》、《石经考异》、《稽古后录》、《通鉴评》、《老子通述》、《昭德堂集》、《嵩高樵唱》,均佚,今所存者唯《郡斋读书志》。事迹具《郡斋读书志校證》附录一《晁公武传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3—1170 【介绍】: 宋襄阳谷城人,寓居台州,字瞻叔。王纲子。高宗绍兴八年进士。累迁太府少卿。孝宗时,除户部侍郎,充川、陕宣谕使,擢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附汤思退力主宋金和议,专以割地啖敌为得计。后罢。乾道元年,起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加资政殿大学士,移知温州。有《汉滨集》。
全宋诗
王之望(?~一一七○),字瞻叔,襄阳谷城(今属湖北)人。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调处州教授。入为太学录,迁博士。十八年,出知荆门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八)。提举荆湖南常平茶盐公事,改潼川府路转运判官。三十年,总领四川财赋军马钱粮。三十二年,为川陕宣谕使(同上书卷一九八、二○○)。孝宗即位,除户部侍郎。隆兴初,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未几,权江淮都督府参赞军事,俄兼直学士院。二年(一一六四)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居天台。乾道元年(一一六五)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抚使。移知温州,寻复罢。六年冬卒。谥敏肃(《宋会要辑稿》)。有《汉滨集》六十卷(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六卷。《宋史》卷三七二有传。 王之望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汉滨集》为底本,酌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三五一
王之望(一一○四——一一七一),字瞻叔,襄阳谷城(今湖北谷城)人,后寓居台州。初以父荫入仕,绍兴八年登进士第,为处州教授。历知荆门军、湖南提举常平茶盐、潼川府路转运判官、成都府路转运副使。四川军兴,除太府少卿,总领全蜀财赋。孝宗即位,改户部侍郎,充川陕宣谕使。及还朝,参赞江淮都督府军事。继权直学士院,除吏部侍郎。隆兴二年,自右谏议大夫拜参知政事,未几兼同知枢密院事。时和战未决,之望力附和议,以言者论罢,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乾道初起知福州,为福建路安抚使,移知温州。乾道七年卒,年六十八,谥敏肃。著有《汉滨集》。见本集卷八《候边事少宁乞差宫祠朝劄》,《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八九、仪制一一之六,《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七,《宋史》卷三七二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6—1173 【介绍】: 宋济南章丘人,南渡后居明州鄞县,字伯礼。王次翁子。高宗绍兴二年进士。充明州教授,累擢侍御史,直言敢谏,抨弹所及,无丝毫顾忌。历知阆州、夔州、温州,以治绩闻。平生博览载籍,至老未尝释卷。有《历山集》、《云安集》、《资治编年》、《宏词集要》、《夔路图经》等。
全宋诗
王伯庠(一一○六~一一七三),字伯礼,祖籍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迁居鄞县(今属浙江),次翁子。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进士。历明州教授,通判平江府,侍御史,知阆州、夔州、温州。孝宗乾道九年卒,年六十八。有《历山集》、《云安集》,均佚。事见《攻愧集》卷九○《侍御史王公行状》。
全宋文·卷四三九四
王伯庠(一一○六——一一七三),字伯礼,本贯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南渡后移居鄞县(今浙江宁波),次翁子。绍兴二年登进士第,为吉州左司理参军。试教官,改明州州学教授,充左宣教郎、直秘阁。绍兴十四年,授两浙东路安抚司参议官。通判平江军府,徙镇江。乾道初,除户部左曹郎官,擢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历知阆、夔、温诸州。乾道九年,终于州治,年六十八。著有《历山集》、《云安集》、《奏议告谋》、《资治编年》、《宏词集要》、《夔路图经》等。见楼钥《侍御史左朝请大夫直秘阁致仕王公行状》(《攻愧集》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