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40,分116页显示  上一页  66  67  68  69  70  72  73  74  75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沉沦
物化
入地
化鹤
魂断
瞑目
寂灭
沈沦
灭没
没齿
撒手
凋落
没世
大故
生杀
《國語辭典》:沉沦(沉淪)  拼音:chén lún
1.沉没,没入水中。《南史。卷七三。孝义传上。张进之传》:「进之投水拯救,相与沉沦,久而得免。」
2.零落、沦落。《楚辞。刘向。九叹。悯命》:「或沉沦其无所达兮,或清激其无所通。」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播越他乡,无复资荫,使汝等沉沦厮役,以为先世之耻。」
3.沉溺。《三国志。卷六五。吴书。贺邵传》:「眩耀毁誉之实,沉沦近习之言。」
4.隐没不遇的贤士。唐。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诗二首之一:「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
《國語辭典》:物化  拼音:wù huà
1.事物的变化。《庄子。齐物论》:「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文选。扬雄。甘泉赋》:「于是事变物化,目骇耳回。」
2.死亡。唐。杜甫〈天育骠骑歌〉:「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宋。秦观〈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诗:「辩才虽物化,参寥犹夙昔。」也作「物故」。
《國語辭典》:入地  拼音:rù dì
1.低陷于地面。《续汉书志。第七。祭祀志上》:「距石下皆有石跗,入地四尺。」明。周祈《名义考。卷四。地部。阳沟》:「阴沟水入地潜行,阳沟水出地显行。」
2.人死后埋于地下,故称人死亡为「入地」。《后汉书。卷六二。荀韩钟陈列传。韩韶》:「长活沟壑之人,而以此伏罪,含笑入地矣。」宋。陆游 跋傅给事帖:「志士仁人,抱愤入地者,可胜数哉。」
《國語辭典》:入土  拼音:rù tǔ
1.埋葬。如:「入土为安」。《醒世恒言。卷一○。刘小官雌雄兄弟》:「小厮双膝跪下哭告道:『儿不幸,前年丧母,未能入土。』」
2.将苗或他物插于土中。宋。方夔〈田家四则。耘〉诗:「良苗已入土,田閒水沄沄。」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十一。农器。图谱一》:「长镵,踏田器也。……柄长三尺馀,后偃而曲,上有横木如拐,以两手按之,用足踏其镵柄后跟,其锋入土,乃捩柄以起垡也。」
《國語辭典》:化鹤(化鶴)  拼音:huà hè
化为仙鹤。晋。陶渊明《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后用来比喻人的去世、死亡。如:「化鹤西归」。也作「鹤化」。
《漢語大詞典》:魂断(魂斷)
(1).犹断魂。形容极其悲伤或激动。 唐 黄滔 《旅怀》诗:“雪貌潜凋雪髮生,故园魂断弟兼兄。”《敦煌曲子词·菩萨蛮》:“香綃罗幌堪魂断,唯闻蟋蟀吟相伴。” 明 高启 《惜花叹》:“流水残香一夜空,黄鸝魂断无言语。”
(2).指死。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七章:“异哉先生,人既云亡,哭胡为者?曾谓 雪姑 有负於先生耶?试问鬻花郎,吾家女公子为谁魂断也?”
《國語辭典》:瞑目  拼音:míng mù
1.闭目。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
2.比喻人死的时候无所悬念。如:「甘心瞑目」。唐。薛调《无双传》:「我以仙客为托。尔诚许我,瞑目无所恨也。」
《國語辭典》:寂灭(寂滅)  拼音:jí miè
佛教谓断除贪欲、瞋恨、愚痴和一切烦恼,不再轮回生死的境界。《维摩诘所说经。卷下》:「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灭。」《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佛以寂灭为事,以有身为幻。」也作「涅槃」、「圆寂」。
《漢語大詞典》:沈沦(沈淪)
亦作“沉沦”。
(1).埋没。 汉 刘向 《九叹·愍命》:“或沉沦其无所达兮,或清激其无所通。”《后汉书·孟尝传》:“而沉沦草莽,好爵莫及,廊庙之宝,弃於沟渠。” 宋 司马光 《华星篇》:“ 丰城 古剑沉沦久,匣中夜半双龙吼。”
(2).指埋没不遇的贤士。 唐 李白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诗之一:“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 宋 曾巩 《赠张济》:“忆初 兰渚 访沉沦,一亩萧然里舍贫。”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不知名》:“忽闻天子访沉沦,万里怀书西入 秦 。” 清 吴伟业 《题徐文在西佘山庄》诗:“始知 萧相 计,留此待沉沦。”
(3).沉没;没入水中。南史·孝义传上·张进之:“ 味之 尝避地堕水沉没, 进之 投水拯救,相与沉沦,久而得免。” 冰心 《春水》诗之二四:“无数的山峰沉沦在海底了。”
(4).指沦陷。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我 中国 四千年来,素号文明古国……降而至今,积弱无能,任人欺侮, 臺湾 、 朝鲜 相继沉沦。”
(5).隐伏。《三国演义》第四六回:“战船千艘,俱沉沦於岩壑;渔舟一叶,惊出没於波澜。”
(6).陷入(疾病、困苦、厄运等)。晋书·习凿齿传:“今沉沦重疾,性命难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但以门衰,骨肉单弱,五服之内,傍无一人,播越他乡,无復资廕;使汝等沉沦廝役,以为先世之耻。”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姊今超脱污泥之中,高翔青云之上,似妹子沉沦粪土,无有出期,相去不啻天堂地狱之隔,姊今何以救我?” 蒋光慈 《哀中国》诗:“我不相信你永沉沦于浩劫,我不想信你无重兴之一日。”
(7).指陷于困境之人。 唐 裴铏 《传奇·崔炜》:“龙王能施云雨,阴阳莫测,神变由心,行藏在己,必能有道,拯援沉沦。”
(8).沉潜,潜心于某种事物。后汉书·崔駰传论:“ 崔 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 南朝 梁 王僧孺 《从子永宁令谦诔》:“萧索庭户,靡事鲜明,沉沦典籍,将絶弔贺。”
(9).用以比喻深深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郭沫若 《蔡文姬》第四幕:“我在到 长安 以前,日日夜夜都是沉沦在悲哀里面。”
(10).耽悦;沉溺。《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至於陛下严刑法以禁直辞,黜善士以逆諫臣,眩燿毁誉之实,沉沦近习之言。”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敬:“志苟不固,则贫贱者汲汲於营生,富贵者沉沦於逸乐。”晋书·阎缵传:“臣伏念 遹 生於圣父而至此者,由于长养深宫,沉沦富贵,受饶先帝,父母骄之。”
(11).指死。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臣百疾所钟,气力稍微,輒自舆出,归还里舍,若遂沉沦,魂而有知,结草以报。”
(12).谓堕落于地狱之中不得超升。《敦煌变文集·温室经讲唱押座文》:“生死海中久沉沦,不觉不知业力引,垢障消除今覩佛,光照三千世界中。”《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生前造业,死后入沉沦。” 清 洪升 《长生殿·冥追》:“吾神奉 岳帝 勅旨,解寃结免汝沉沦。”红楼梦第一回:“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则洗耳諦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沦之苦。”
《國語辭典》:灭没(滅沒)  拼音:miè mò
消失。《文选。马融。长笛赋》:「奄忽灭没,晔然复扬。」
《國語辭典》:没齿(沒齒)  拼音:mò chǐ
终身、永远。《论语。宪问》:「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文选。陆机。豪士赋序》:「守节没齿,忠莫至焉。」
《國語辭典》:撒手  拼音:sā shǒu
1.松手、放开。《西游记》第三八回:「太子闻言,撒手脱身,攀鞍上马。」
2.死亡。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把手为活过日,撒手如同休弃。」
《國語辭典》:凋落  拼音:diāo luò
衰败零落。《文选。何劭。游仙诗》:「光色冬夏茂,根柢无凋落。」《文选。陆机。叹逝赋》:「昔每闻长老追记平生同亲故,或凋落已尽;或仅有存者。」
《國語辭典》:没世(沒世)  拼音:mò shì
1.死亡。《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没世遗爱,古之益友。」
2.终身、永远。如:「没世不忘先生的栽培。」《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我情愿青衿没世也罢,割恩爱而博功名,非吾愿也。」
《國語辭典》:大故  拼音:dà gù
1.父亲或母亲去世。《孟子。滕文公上》:「今言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聊斋志异。卷一一。陈云楼》:「今遭大故,音耗遂梗,久不如黄省问。」
2.死期、死亡。《楚辞。屈原。九章。怀沙》:「舒忧娱哀兮,限之于大故。」《汉书。卷六○。杜周传》:「延年愚,以为丞相久故,及先帝用事,非有大故,不可弃也。」
3.重大的错误。《论语。微子》:「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4.充足条件。《墨子。经说上》:「大故,有之必无然,若见之成见也。」
《國語辭典》:大故  拼音:dài gù
1.大略。《朱子语类辑略》卷五:「因言读书用功之难,诸公觉得大故浅近,不曾著心。」也作「大古」。
2.特别。也作「大古」。
《國語辭典》:大古  拼音:dài gǔ
1.大扺、大概。元。白朴《梧桐雨》第三折:「更问甚陛下,大古是知重俺帝王家。」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三折:「正末云:『大古里你吃了风药来也。』」也作「大故」。
2.总之。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二折:「大古是家富小儿娇,我则愁腌日月没柴没米怎生熬泠。」元。马致远《汉宫秋》第四折:「又不是心中爱听,大古似林风瑟瑟,岩溜泠泠。」也作「待古」。
3.特别。元。关汉卿《玉镜台》第四折:「我从小里文章不大古,年老也还有甚词赋。」也作「大故」、「待古」、「待骨」、「特古」、「特故」。
《漢語大詞典》:大古
太古。仪礼·士冠礼:“始冠緇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齐则緇之。” 郑玄 注:“大古,指 唐 虞 以上。”荀子·非十二子:“羣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 唐 李白 《明堂赋》:“观夫明堂之宏壮也,则突兀曈曨,乍明乍蒙,若大古元气之结空。”
分類:太古
《漢語大詞典》:生杀(生殺)
(1).指萌生凋落、昭苏伏蛰、阴阳消长等自然规律。庄子·天运:“怨恩取与諫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 成玄英 疏:“应青春以生长,顺素秋以杀罚。” 唐 白居易 《桐花》诗:“地气反寒暄,天时倒生杀。” 宋 沈括 《梦溪补笔谈·象数》:“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消长,万物生杀变化之节,皆主於气而已。”
(2).生与死;生或死。列子·周穆王:“阴阳俱壮则梦生杀。” 张湛 注:“阴阳以和为用者也,抗则自相利害,故或生或杀也。”
(3).决定生与死。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人主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 宋 苏辙 《唐论》:“古者诸侯大国或数百里,兵足以战,食足以守,而其权足以生杀。” 明 宋濂 《寓言》之二:“生杀之柄,弗累於手;安危之心,弗繫於心。” 鲁迅 《且介亭杂文·上海文坛上的鬼魅》:“因为他们正握着涂抹的笔尖、生杀的权力。”
(4).指生杀之权。《周书·李贤传》:“今位居上列,爵迈通侯,受委方面,生杀在手。” 宋 苏轼 《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剑战袍》诗:“书生只肯坐帷幄,谈笑毫端弄生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滇军政府讨满洲檄》:“生恶因於郡县,生杀操之墨吏,刑部不知,按察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