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83,分66页显示  上一页  59  60  61  62  63  65  6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认死理
人死留名
山枯石死
色若死灰
色如死灰
杀死个
蹶死
决一死战
决死队
慷慨赴死
考死
救死扶伤
九死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漢語大詞典》:认死理(認死理)
固执,不知变通。 梁斌 《红旗谱》三二:“ 春兰 看着 老驴头 那个认死理的样子暗笑,不再说什么。” 鲁易 张捷 《团结立功》第一出第一场:“他父亲那脾气就跟 裴振刚 差不多,那么个认死理。”
《國語辭典》:人死留名  拼音:rén sǐ liú míng
人不可没没无闻的过一辈子,要留名于后世。《新五代史。卷三二。死节传。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漢語大詞典》:山枯石死
极言年代久远。 明 刘基 《沁园春》词:“任龙蛇歌怨,桑榆烟尽,山枯石死,毕竟何成。”
分類:久远
《國語辭典》:色若死灰  拼音:sè ruò sǐ huī
形容脸色惨白,有如寂灭的灰。《庄子。盗蹠》:「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也作「色如死灰」。
《國語辭典》:色如死灰  拼音:sè rú sǐ huī
形容脸色惨白,有如寂灭的灰。唐。皇甫枚《王知古》:「保母忽惊叫仆地,色如死灰,既起,不顾而走入宅。」也作「色若死灰」。
《國語辭典》:色若死灰  拼音:sè ruò sǐ huī
形容脸色惨白,有如寂灭的灰。《庄子。盗蹠》:「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也作「色如死灰」。
《高级汉语词典》:杀死个
方言。死命地;拼命地
《漢語大詞典》:蹶死
颠仆而死。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张小鬼》:“每岁为阴府行疫於四方。其将往也,蹶死於榻。”
分類:颠仆
《國語辭典》:决一死战(決一死戰)  拼音:jué yī sǐ zhàn
不惜牺牲,作一次你死我活的战斗。《三国演义》第八九回:「诸将大怒,皆来禀孔明曰:『某等情愿出寨决一死战!』」孔明不许。」《清史稿。卷二○。文宗本纪》:「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
《漢語大詞典》:决死队(決死隊)
亦作“决死队”。 军队为完成最艰巨的战斗任务,由勇于牺牲生命的人组成的先锋队伍。 毛泽东 《评蒋介石在双十节的演说》:“但是他却擅长于宣布 华中 的新四军和 山西 的决死队为‘叛逆’,并且极擅长于讨伐他们。”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三章第四节:“ 宜昌 川汉 铁路工人增援 武昌 革命军,组织决死队,冲锋陷阵。”
《高级汉语词典》:慷慨赴死
意气激昂,不畏死难
《漢語大詞典》:考死
拷问致死。后汉书·皇后纪上·和帝阴皇后:“ 朱 及二子 奉 毅 与后弟 軼 、 辅 、 敞 语相连及,以为祠祭祝诅,大逆无道。 奉 、 毅 、 辅 考死狱中。”
分類:拷问致死
《國語辭典》:救死扶伤(救死扶傷)  拼音:jiù sǐ fú shāng
抢救垂死的人,照顾伤患。《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与单于连战十有馀日,所杀过半当,虏救死扶伤不给。」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逆贼诺没弄杨虔柳露布〉:「救死扶伤,犹致析骸之爨。」
《國語辭典》:九死一生  拼音:jiǔ sǐ yī shēng
比喻极危险的境遇。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您哥哥剑洞枪林快厮杀,九死一生不当个耍。」《喻世明言。卷一九。杨谦之客舫遇侠僧》:「蛮烟瘴疫,九死一生,欲待不去,奈日暮途穷。」也作「万死一生」。
《國語辭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拼音:jú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语本《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意谓不辞辛苦的竭尽心力,一直到死为止。《清史稿。卷二七七。陈鹏年传》:「上闻,谕曰:『鹏年积劳成疾,没于公所,闻其家有八旬老母,室如悬罄。此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臣。』」
《漢語大詞典》:鞠躬尽力,死而后已(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三国 蜀 诸葛亮 《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呜呼!岂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乎!”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后多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二相争朝》:“我老臣不能为玉烛于光天,岂忍见铜驼于荆棘,明日奏过圣上,亲总六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必再议。”《水浒传》第九一回:“ 宋江 、 卢俊义 叩头奏道:‘臣等蒙圣恩委任,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 《纪念孙中山先生》:“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 中国 而耗费了毕生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