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40,分116页显示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4  55  56  5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推锋争死
主辱臣死
至死不泯
至死不屈
至死不悟
至死方休
一死一生
一头撞死
一口咬死
野有死麇
义同生死
引颈受死
憋死猫
不死山
死啃
《国语辞典》:推锋争死(推锋争死)  拼音:tuī fēng zhēng sǐ
奋勇杀敌,不畏牺牲。《史记。卷五。秦本纪》:「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
《国语辞典》:主辱臣死  拼音:zhǔ rù chén sǐ
君王危难受辱时,臣当尽力效死。常为臣子对君王表示忠诚的话。《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宋。张孝祥〈代诸父祭伯父文〉:「主辱臣死,臣敢爱身。」
《国语辞典》:至死不泯  拼音:zhì sǐ bù mǐn
到死都不能消除。《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今日小子先说此一段异事,见得人生只有这个『情』字,至死不泯的。」
分类:消除
《国语辞典》:至死不屈  拼音:zhì sǐ bù qū
到死都不屈服。形容极为英勇刚强。元。周密《齐东野语。卷一八。二张援襄》:「贵身被数十创,力不支,遂为生得,至死不屈。」
《国语辞典》:至死不悟  拼音:zhì sǐ bù wù
到死仍不觉悟。形容极为顽固。《抱朴子。内篇。道意》:「求乞福愿,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五柳先生下》:「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疲精力,至死不悟。」
《国语辞典》:至死方休  拼音:zhì sǐ fāng xiū
到死才肯停止。《初刻拍案惊奇》卷三:「用那铁钩也似一对钳来,钳住了,吸他精血,至死方休。」
分类:停止
《国语辞典》:一死一生  拼音:yī sǐ yī shēng
多指有关生死等重大的关键时刻。《史记。卷一二○。汲郑列传》太史公曰:「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国语辞典》:一头撞死(一头撞死)  拼音:yī tóu zhuàng sǐ
1.誓言中诅咒自己的用语,以示决心。如:「如果我没有做到,就一头撞死。」
2.表示极度生气、失望或惭愧。如:「他这种作法,令人受不了,真想一头撞死。」
《国语辞典》:一口咬死  拼音:yī kǒu yǎo sǐ
固执己见,坚定不改。《红楼梦》第三四回:「那薛蟠都因素日有这个名声,其实这一次却不是他干的,被人生生的一口咬死是他,有口难分。」
《国语辞典》:野有死麇(野有死麇)  拼音:yě yǒu sǐ jūn
《诗经。召南》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野有死麇,恶无礼也。」或亦指男女相悦之诗。首章二句为:「野有死麇,白茅包之。」
《国语辞典》:义同生死(义同生死)  拼音:yì tóng shēng sǐ
情深义重,生死与共。《三国演义》第二回:「我三人义同生死,岂可相离?不若都投别处去便了。」
分类:生死与共
《国语辞典》:引颈受死(引颈受死)  拼音:yǐn jǐng shòu sǐ
伸长脖子领死。指认罪就死,不作抵抗。《西游记》第三五回:「赶早儿一个个引颈受死,雪我姐家之仇!」
《国语辞典》:憋死猫(憋死猫)  拼音:biē sǐ māo
喻指范围区域狭窄。如:「这憋死猫的小船儿。」
《国语辞典》:不死山  拼音:bù sǐ shān
神话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閒,有山名不死之山。」也称为「员丘山」。
分类:山名
《国语辞典》:死啃  拼音:sǐ kěn
1.耗用祖先遗产,而不事生产。
2.竭力钻求或过分致力于某事。如:「死啃书本,不见得会有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