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嘉遁
亦作“ 嘉遁 ”。 旧时谓合乎正道的退隐,合乎时宜的隐遁。易·遯:“嘉遯贞吉,以正志也。”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在乾之姤,匿景藏光,嘉遁养浩,韜韞儒墨,潜化傍流,畅于殊俗。” 宋 范仲淹 《祭吕相公文》:“辞去台衡,命登公衮,以养高年,如处嘉遁。” 明 许潮 《武陵春》:“盖世有肥遯,有嘉遯,有吏遯,若吾辈又所谓玄遯者也。”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七章:“是以士大夫跼迹全生,见几远害。或厉操幽栖,高情避世,是曰嘉遁。”
《漢語大詞典》:无义(無義)
(1).没有公理正道;不讲正义。论语·阳货:“子曰:‘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 曹覊 諫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史记·田单列传:“ 王蠋 曰:‘忠臣不事二君……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刼之以兵为君将,是助 桀 为暴也。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伐丧无义,叛盟无信。”
(2).没有情谊,不讲情谊。参见“ 无情无义 ”。
《國語辭典》:无情无义(無情無義)  拼音:wú qíng wú yì
不讲情面道义。《红楼梦》第六六回:「你不知道这柳二郎,那样一个标致人,最是冷面冷心的,差不多的人,都无情无义。」
分類:有情情义
《國語辭典》:外道  拼音:wài dào
1.佛教称佛教之外的宗派。《陈书。卷三○。傅縡传》:「三论之兴,为日久矣。龙树创其源,除内学之偏见;提婆扬其旨,荡外道之邪执。」南朝梁。沈约 湘州柷园寺刹下石记:「魔众稽颡,外道屈膝;抽薪止火,折剑摧锋。」也称为「外教」。
2.见外、自居外人的意思。《红楼梦》第三回:「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
《國語辭典》:外道  拼音:wài dao
礼数周到而情谊疏淡。《红楼梦》第九○回:「平儿笑说道:『我们奶奶说,姑娘特外道的了不得。』岫烟道:『不是外道,实在不过意。』」
《漢語大詞典》:得正
谓得正道。《礼记·檀弓上》:“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 孔颖达 疏:“吾今更何求焉,唯求正道易换其簀而即仆焉。”
分類:得正正道
《國語辭典》:枉道  拼音:wǎng dào
1.违背、歪曲正道。宋。业适〈故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施公墓志铭〉:「进退以义,士之节也;枉道于进,士之耻也。」
2.绕道。《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今遣骑到邺,故使枉道相过。」唐。岑参送庐郎中除杭州赴任〉诗:「知君望乡处,枉道上姑苏。」
《漢語大詞典》:常流
(1).长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司马贞 索隐:“常流,犹长流也。”
(2).河流的正道。史记·河渠书:“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 司马贞 索隐:“言 河 之决,由其源道延长弛溢,故使其道皆离常流。”
(3).凡庸之辈。晋书·习凿齿传:“璅璅常流,碌碌凡士,焉足以感其方寸哉!”旧唐书·陆元方传:“ 陆景初 才望高雅,非常流所及。” 金 王若虚 《赠昭毅大将军高公墓碣》:“ 高 氏世居畎亩,没没于常流,殆与草木共腐。”明史·费震传:“资格为常流设耳,有才能者当不次用之。”
(4).常例。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斯岂非国之大事,不可限以常流者耶?”
《國語辭典》:居正  拼音:jū zhèng
循常道以处事。《公羊传。隐公三年》:「故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也。」《文选。干宝。晋纪论晋武帝革命》:「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
《漢語大詞典》:正士
(1).正直之士。书·泰誓:“屏弃典刑,囚奴正士。”晏子春秋·问下十九:“正士处势临众不阿私,行于国足养而不忘故。”后汉书·王符传:“正士怀怨结而不见信,猾吏崇姦轨而不被坐。”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其影响之及於同胞者……效用日大,斯不至为正士所鄙夷,大义所排斥矣。”
(2).佛教语。梵语“菩萨”的又一译名。谓求正道之大士。《无量寿经》卷上:“又 贤护 等十六正士: 善思议菩萨 、 信慧菩萨 …… 解脱菩萨 。”
《漢語大詞典》:众正(衆正)
(1).谓为众人表率。《易·师》:“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2).引申为群吏。《书·酒诰》“百僚庶尹” 孔 传:“百官众正及次大夫服事尊官,亦不得逸。”
(3).众多合于正道之事。汉书·刘向传:“杜闭羣枉之门,广开众正之路。”
《漢語大詞典》:本真
(1).犹正道,准则。 汉 扬雄 《〈法言〉序》:“事有本真,陈施於意,动不克咸,本诸身。譔《修身》。”
(2).真实情况;本来面目。 宋 程大昌 考古编·诗论十四:“古民陈诗以观民风,审乐以知时政。诗若乐,语言声音耳,而可用以察休戚得失者,事情之本真在焉。”朱子语类卷一二六:“盖道、释之教皆一再传而浸失其本真。” 金 王若虚 《新唐书辨下》:“至於记録他人之言,岂可过加润色而失其本真。”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大臣者,探本真以奉君,过言有诛,矧旁饰躗言?故慎毋借言矣。” 张舜徽 《清人文集别录·正谊堂文集四十卷》:“且其所刊布儒先之书数十种,悉经删节,多失本真。”
(3).犹天性,本性。 明 宋濂 《报恩说》:“爱如魑魅,幻化不一,能迷惑一切修善之士,颠倒错繆,丧其本真。” 清 曾国藩 《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天之生圣人也,大抵以刚直葆其本真。其回枉柔靡者,常滑其自然之性,而无以全其纯固之天。” 茅盾 《子夜》十二:“那书房窗外的树木苏苏地讥笑他的心乱智昏。他又坐下了,咬紧着牙齿想要再一度努力恢复他的本真。”
(4).质朴。 周立波 《曾五喜》:“他为人本真、稳重,性情和睦,在生产上总是亲自带头干,并且吃得苦。”
《國語辭典》:犯顺(犯順)  拼音:fàn shùn
1.违背常理、反叛作乱。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陆机犯顺履险,潘岳乾没取危。」《新五代史。卷七○。十国世家。东汉》:「郭公举兵犯顺,其势不能为汉臣,必不为刘氏立后。」
2.犯颜强谏。《晋书。卷四五。列传。刘毅》:「昔冯唐答文帝,云不能用颇牧而文帝怒,今刘毅言犯顺而陛下欢,然以此相校,圣德乃过之矣。」
《漢語大詞典》:征行
(1).远行,旅行。国语·晋语四:“夙夜征行,不遑启处,犹惧无及。” 宋 苏轼 《张寺丞益斋》诗:“譬如远游客,日夜事征行。” 宋 杨万里 《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诗:“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2).从军出征。三国志·魏志·曹真传:“ 真 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晋书·刘弘传:“﹝ 刘弘 ﹞乃以 侃 为前锋督护,委以讨 敏 之任。 侃 遣子及兄子为质, 弘 遣之曰:‘贤叔征行,君祖母年高,便可归也。’” 唐 杜甫 《清明》诗:“ 马援 征行在眼前, 葛强 亲近同心事。”
(3).谓从正道前行。 汉 蔡邕 《伤故栗赋》:“树遐方之佳木兮,于灵宇之前庭。通二门以征行兮,夹阶除而列生。”
《漢語大詞典》:乱人(亂人)
(1).违背正道或制造混乱的人。庄子·盗跖:“ 汤武 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违道义以趦趄,冒礼刑而罔顾者,乱人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史记汉书;文人之史也,后汉宋书,乱人之史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左忠毅公:“ 左忠毅 公 光斗 ,尝言 元祐 去乱法不去乱人为错。”
(2).狂人。《官场现形记》第三五回:“ 何孝先 心上虽不愿意,但念他同乱人一般,无理可讲,只好随他。”
《漢語大詞典》:贞吉(貞吉)
(1).谓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易·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孔颖达 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 尚秉和 注:“象多释贞为正,此以不乱释贞,明贞有正、定二义也。”
(2).指纯正美好。 南朝 梁元帝 《庾先生承先墓志铭》:“实惟贞吉,实惟退让,皎皎不羣,超超高尚。” 北周 庾信 《周冠军公夫人乌石兰氏墓志铭》:“夫人年十七,归於 宇文氏 。淑令端庄,含章贞吉。” 宋 徐铉 《前虔州雩都县令包府君墓志》:“君天资贞吉,立性和雅,尊敬师友,敦睦亲姻。”
(3).谓占卜问卦,遇“需”卦则吉利幸福。后指吉利与幸福。易·需:“贞吉,利涉大川。” 尚秉和 注:“贞吉者,卜问则吉也。” 高亨 注:“贞吉,犹占吉也。有所占问,筮遇此卦则吉。” 汉 张衡 《思玄赋》:“抨 巫咸 使占梦兮,乃贞吉之元符。”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周天醮词》:“臣一家骨肉,两地亲缘,早获团圆,俱赐贞吉。” 明 王祎 《九诵·皇天》:“冀皇天之纯命兮,俾予善之获信;保贞吉而无咎兮,弗颠躋以沉沦。” 章炳麟 《致谭献书》:“抵 鄂 后,未奉手札,想履道贞吉,吐言为经,定符私颂。”
《漢語大詞典》:牵复(牽復)
(1).谓牵引回复正道。易·小畜:“九二,牵復,吉。” 孔颖达 疏:“牵谓牵连,復谓反復。”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愿仁君及孤,虚心回意,以应诗人补袞之叹,而慎周易牵復之义。” 吕延济 注:“言相引復归顺道以为善也。”
(2).谓复官;复原。 唐 杜牧 《张直方贬恩州司户制》:“俟其抆拭旧痕,湔洗前过,必欲牵復,用存始终。” 宋 邵雍 《安乐窝中吟》之十一:“虽然春老难牵復,却有夏初能就移。”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四:“尝观 唐 时詔令,凡即位改元之詔,其先朝贬窜诸臣即与量移。量移后方纔牵復,牵復后方始收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