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横行
(1).横列,横着排列。墨子·备穴:“十步拥穴,左右横行,高广各十尺,杀。” 孙诒让 间诂:“此言凡穴直前十步,则左右横行别为方十尺之穴。”宋史·礼志二十:“次金吾将军押细仗入正衙门后,横行拜讫,分行上黄道。” 丘逢甲 《汕头海关歌寄伯瑶》:“大官小吏咸朒缩,左华右洋日张示。华商半悬他国旗,报关但用横行字。” 鲁迅 《彷徨·肥皂》:“ 四铭 接来看时,知道是字典,但文字非常小,又是横行的。”
(2). 宋 代官员在放假三日后聚集上朝,谓之“横行”。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更直当春好,横行隔宿咨。”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旧制,凡连假三日而著於令者,宰相至陞朝官尽赴 文德殿 参假,谓之横行。”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遇休假,併三日已上,应内殿起居官毕集,谓之横行。”
《國語辭典》:义方(義方)  拼音:yì fāng
合乎正义的道理。《左传。隐公三年》:「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国语。周语下》:「上得民心,以殖义方,是以作无不济,求无不获。」
《國語辭典》:当道(當道)  拼音:dāng dào
1.拦阻道路。《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晋。干宝《搜神记》卷四:「文王梦一妇人,甚丽,当道而哭。」
2.路的中间。《三国演义》第二九回:「见一道人,身披鹤氅,手携藜杖,立于当道,百姓俱焚香伏道而拜。」《醒世恒言。卷四○。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正行之间,只见当道路边,青松影里,绿桧阴中,见一古庙。」
3.居要位。指掌握政权的人。《魏书。卷七七。列传。高崇》:「古人有言,罚一人当取千万人惧,豺狼当道,不问狐狸。」《儒林外史》第一○回:「晚生只是个直言,并不肯阿谀趋奉,所以这些当道大人,俱蒙相爱。」
《國語辭典》:失路  拼音:shī lù
1.迷途。《后汉书。卷二三。窦融传》:「失路不反,闻道犹迷。」《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举子高声道:『妈妈,小生是失路借宿的。』」
2.比喻不得志。《文选。扬雄。解嘲》:「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國語辭典》:无道(無道)  拼音:wú dào
1.国政不修、社会混乱。《礼记。檀弓下》:「曾子曰:『国无道,君子耻。』」
2.国君无德,不行正道。《书经。武成》:「今商王受,无道。」
3.没有说、不说。《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4.没有方法。《抱朴子。外篇。良规》:「争臣七人,无道可救,致令王莽之徒,生其奸变。」
《國語辭典》:正言  拼音:zhèng yán
1.公正而刚直的话。《汉书。卷七七。刘辅传》:「莫敢尽节正言,非所以昭有虞之听,广德美之风也。」《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时人迫胁,莫敢正言。」
2.职官名。唐有左右拾遗,宋初改为左右正言,主掌规谏,分别隶属于门下、中书两省。
《漢語大詞典》:在道
(1).在于正道。《易·随》:“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孔颖达 疏:“志在济物,心存公诚,著信在於正道。”
(2).谓正在路途之中。《诗·大雅·公刘》“彻田为粮” 唐 孔颖达 疏:“谓既至 豳 地,以为久住之粮,非在道之粮也。”
(3).犹在行;内行。《荡寇志》第七五回:“ 丽卿 笑道:‘你却识货。莫非也在道,説与小可听听。’”
《漢語大詞典》:正学(正學)
谓合乎正道的学说。 西汉 武帝 时,排斥百家,独尊儒术,始以儒学为正学。史记·儒林列传:“ 公孙子 ,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宋 李之彦 《东谷所见·异端》:“士君子莫不知崇尚正学,排斥异端。” 明 宋濂 《凝道记下》:“ 秦 汉 以来,正学失传。” 宋 初 孙复 、 胡瑗 、 石介 以尊 孔子 ,崇《大学》《中庸》,排佛、道为正学。 清 黄宗羲 宋元学案·泰山学案:“ 宋 兴八十年, 安定 胡先生 、 泰山 孙先生 、 徂徠 石先生 ,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 濂 洛 兴矣。”
《漢語大詞典》:体道(體道)
躬行正道。韩非子·解老:“夫能有其国保其身者,必且体道。” 陈奇猷 集释:“体亦履也。”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具官 崔羣 ,体道履仁,外和内敏。” 宋 李纲 《上渊圣皇帝实封言事奏状》:“ 道君皇帝 体道法古,应天顺人,不贰不疑,传付大器。”参见“ 履道 ”。
《漢語大詞典》:履道
(1).躬行正道。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汉 班昭 《东征赋》:“正身履道,以俟时兮。” 晋 陆云 《与戴季甫书》:“居德履道,秉心真实。” 明 唐顺之 《答洪方洲主事》:“惟慎独二字是千古正法眼藏,若於此参透,则终日履道只是家常茶饭。”
(2).谓所行的路。《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民报·告非难民生主义者》:“故 英国 为革命之性质,有浴血淋漓之现象,而 美 则为履道坦坦之一进化而已。”
(3).见“ 履道里 ”。
《漢語大詞典》:守正
(1).恪守正道。史记·礼书:“循法守正者见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 唐 皮日休 《鄙孝议下》:“有守正者,虽大孝不録;为非者,虽小道必旌。则圣人之制,后何法焉?” 宋 曾巩 《责帅制》:“有苟简姑息之心,无守正奉公之谊,閫外之事朕孰赖哉!” 清 龙启瑞 《陈平周勃论》:“ 高帝 之与 吕氏 论相也,首 王陵 ,次 平 勃 ,岂不阴识 陵 之守正,而欲二子有以佐之歟!”
(2).指防守城门的官员。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西录》:“﹝贼﹞突至城下急攻西南二门,箭集城垛如飞蝗。公与东门守正户部主事 耿应昌 、南门守正廩员 卢尔惇 、巡简司 郭上学 砲矢并发。”
《國語辭典》:归正(歸正)  拼音:guī zhèng
重返于正道。《水浒传》第七九回:「你们若如此疑心时,如何能够归正?」
《國語辭典》:信道  拼音:xìn dào
1.信仰正道。《论语。子张》:「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孔子家语。卷一。五仪解》:「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
2.知道、明知。宋。柳永 瑞鹧鸪。宝髻瑶簪词:「须信道,缘情寄意,别有知音。」《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你好羞人,兀自有那面颜来讨钱!你信道我和酒也没,索性请你吃一顿拳踢去了。」
3.果真是。《董西厢》卷一:「高谈阔论晓今古,一个是一方长老,一个是一代名儒,俗谈没半句,那一和者也之乎。信道:『若说一夕话,胜读十年书。』」
《漢語大詞典》:履道
(1).躬行正道。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汉 班昭 《东征赋》:“正身履道,以俟时兮。” 晋 陆云 《与戴季甫书》:“居德履道,秉心真实。” 明 唐顺之 《答洪方洲主事》:“惟慎独二字是千古正法眼藏,若於此参透,则终日履道只是家常茶饭。”
(2).谓所行的路。《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民报·告非难民生主义者》:“故 英国 为革命之性质,有浴血淋漓之现象,而 美 则为履道坦坦之一进化而已。”
(3).见“ 履道里 ”。
《漢語大詞典》:履道里
洛阳 里巷名。 唐 白居易 所居处。旧唐书·白居易传:“﹝ 居易 ﹞於 履道里 得故散骑常侍 杨凭 宅,竹木池馆,有林泉之致。” 清 钱谦益 《徐武静生日赋赠八百字》:“重来 履道里 ,旋忆 善和坊 。”亦省作“ 履道 ”。 唐 白居易 《晚归府》:“晚从 履道 来归府,街路虽长尹不嫌。”
《國語辭典》:大路  拼音:dà lù
1.宽广的道路。《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袪兮。」《乐府诗集。卷六三。杂曲歌辞三。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2.天子乘坐的车驾。《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大路所历,黎元不知。」《文选。班固。东都赋》:「大路鸣銮,容与徘徊。」也作「大辂」。
《國語辭典》:大辂(大輅)  拼音:dà lù
古代君王乘坐的车子。《礼记。乐记》:「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汉。班固〈东都赋〉:「乃动大辂,遵皇衢省。」
分類:帝王
《漢語大詞典》:正思
谓合乎正道的思想、意念。 唐 孟郊 《答友人》诗:“君子业高文,怀抱多正思。” 五代 齐己 《言诗》诗:“毕竟将何状,根元在正思。达人皆一贯,迷者自多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