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反正  拼音:fǎn zhèng
1.由不正复归于正。三国魏。钟会 檄蜀文:「我太祖武皇帝,神武圣哲,拨乱反正。」
2.一反与一正。如:「相反可以相成,反正如能互用,困难自然迎刃而解。」
3.无论如何。如:「反正要来,不如早点来。」
4.敌对的一方向我方投降。如:「他率领部分弟兄,向政府军反正。」
《國語辭典》:隶书(隸書)  拼音:lì shū
书体名:(1)篆书的简化体,创始于秦,通行于汉、魏。早期隶书在字形结构上保留较多的篆书形迹,称为「古隶」、「秦隶」;后来笔画分出波磔,所形成的隶书称为「八分书」。典型隶书的特点是:横画起笔回锋,隆起如蚕头之形;收笔顿笔挑起,具雁尾之状。(2)楷书的别名。也作「今隶」。魏、晋至唐使用。
《國語辭典》:正书(正書)  拼音:zhèng shū
1.一种汉字书体。由隶书演变而来。参见「楷书」条。
2.旧时经、史一类传承道统的书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从来正书上面说,孔子貌似杨虎,以致匡人之围。」
《漢語大詞典》:考文(攷文)
考订古代典籍中或金石上的文字。 清 龚自珍 《与人笺》:“前四者旌校讎之功,后四者俟攷文之圣。”
(1).原指考正书名。《礼记·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郑玄 注:“文,书名也。”后泛指考订文辞。 清 顾炎武 《答李子德书》:“愚以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三》:“将欲更定 姬周 之末之文章,不有考文之圣,其孰当之?”
(2).考试辞章。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执事始考文之明日,浮嚣之徒已相与称曰:某得矣!某得矣!”新唐书·选举志上:“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乎?”
《國語辭典》:楷书(楷書)  拼音:kǎi shū
1.一种汉字书体。初指笔画平直,端正工整的字体,唐宋以后专指由隶书演变而来的正体书法。与隶书的主要区别为省略尾部的挑笔。约起源于后汉,至魏完备成体,通行至今。也称为「真书」、「真字」、「正楷」、「正书」。
2.以楷隶誊抄文字的官吏。起自晋代。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故事二》:「中书检正官不置吏人,每房给楷书一人,录净而已。」
《國語辭典》:真书(真書)  拼音:zhēn shū
一种汉字书体。参见「楷书」条。
《国语辞典》:黄庭经(黄庭经)  拼音:huáng tíng jīng
1.书名。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有〈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遁甲缘身经〉三种,此外其他道书所载尚有〈黄庭养神经〉、〈黄庭中景经〉等数种,为道家言养生之书。简称为「黄庭」
2.唐褚遂良列入晋右军王羲之书目正书五卷中第二的小楷法帖。宋以来刻本繁多,以〈秘阁续帖〉与〈越州石氏帖〉为著,前者为全本,笔势雄秀,书体略近于钟繇;后者为残本,书体略近欧阳询。
《国语辞典》:书谱(书谱)  拼音:shū pǔ
书名。唐代孙过庭撰,二卷。论述正书、草书的笔法章法精到入微。现存其手书真迹一卷,题为「书谱卷上」。
《漢語大詞典》:正笔(正筆)
即正书、正楷。 唐 窦臮 《述书赋》上:“ 武子 ( 范寧 )正笔,颇全古质。”参见“ 正书 ”、“ 正楷 ”。
分類:正书正楷
《國語辭典》:大楷  拼音:dà kǎi
约为一寸半至二寸见方的正楷大字。如:「他这篇大楷,气势雄浑,写得真不错。」
《漢語大詞典》:外编(外編)
正书以外带补遗、补缺性质的别编。宋史·艺文志一:“ 程迥 易章句十卷,又《外编》一卷。” 清 雷浚著 说文外编:“因取见于群经和玉篇广韵说文不载的字,故以外编为名。”
《國語辭典》:勘误(勘誤)  拼音:kān wù
校正文字讹误。也作「刊误」。
《漢語大詞典》:开词(開詞)
评话演员说正书之前,有时先念诵一段词,称为“开词”。词牌常用《西江月》《临江仙》《鹧鸪天》等。也有用律诗或绝句的。内容与正书不一定有关。
《漢語大詞典》:雁塔圣教序
全称《雁塔三藏圣教序记》,又称《慈恩寺圣教序记》。唐代碑刻。正书。褚遂良书。公元652年镌立。因所刻为唐太宗所撰《三藏圣教序》与唐高宗为太子时所撰[kg*4]《述三藏圣教序记》,又立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故名。书法雅丽遒逸,为褚书代表作。
《国语辞典》:一口两匙(一口两匙)  拼音:yī kǒu liǎng chí
一口吃两匙食物,不易嚼烂。语本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一○首之四:「口不两匙休足谷,身能几屐莫言钱。」自注:「吴谚云:『一口不能著两匙。』」后用以比喻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