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9 【介绍】: 唐定州鼓城人。太宗贞观进士。累转弘文馆学士。高宗永隆二年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永淳间制敕多出其手。武则天临朝,转国子祭酒,出检校陕州刺史。为周兴所诬构,被杀。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9 定州鼓城(今河北晋州)人。太宗贞观中举进士。累转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高宗永隆二年(681),迁秘书少监,检校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永淳二年(683),真迁中书侍郎。武后临朝,罢相,改任国子祭酒。寻出晋州刺史。入为麟台监,又检校陕州刺史。永昌元年(689),为酷吏所陷,流配岭南而死。文集多遗失。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八
正一。定州彭城人。贞观中进士。累转中书舍人宏文馆学士。永隆二年迁秘书少监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后临朝。转国子祭酒。罢知政事。历麟台监。永昌元年为酷吏所陷。流死岭南。
《漢語大詞典》:正一
(1).纯真之一。道家认为“一”为世界万物之本,永恒不变。 南朝 齐 顾欢 《夷夏论》:“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在名则反,在实则合。” 唐 卢照邻 《病梨树赋》:“高谈正一,则古之 蒙庄子 ;深入不二,则今之 维摩詰 。” 南唐 谭峭 《化书·道化·正一》:“命之则四(虚、神、气、形),根之则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谓正一。”
(2).道教的一派。原为五斗米道,为 东汉 张陵 所创。传说 太上老君 亲授 张陵 《太平洞极经》、《太玄经》、《五斗经》、《正一经》各若干卷。 张陵 传授于后裔及其门徒。后 张陵 被尊为“天师”、“正一天师”,其所创之道派亦称为“天师道”、“正一道”。 唐 宋 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统称为“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崇拜鬼神,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事 潘师正 ,傅其符籙及辟穀、导引、服饵之术。 师正 特赏异之,谓曰:‘我自 陶隐居 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元史·释老传·张与材》:“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这一房道士,世传正一道教,善能书符遣将,剖断人间祸福。”
(2).道教的一派。原为五斗米道,为 东汉 张陵 所创。传说 太上老君 亲授 张陵 《太平洞极经》、《太玄经》、《五斗经》、《正一经》各若干卷。 张陵 传授于后裔及其门徒。后 张陵 被尊为“天师”、“正一天师”,其所创之道派亦称为“天师道”、“正一道”。 唐 宋 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统称为“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崇拜鬼神,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事 潘师正 ,傅其符籙及辟穀、导引、服饵之术。 师正 特赏异之,谓曰:‘我自 陶隐居 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元史·释老传·张与材》:“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这一房道士,世传正一道教,善能书符遣将,剖断人间祸福。”
《高级汉语词典》:寅正一刻
四点一刻
《分类字锦》:得正一法
唐书司马承祯传:承祯事潘师正传辟榖道引术无不通。师正异之曰:我得陶隐居正一法。逮而四世矣。因辞去。遍㳺名山。庐天台不出。武后尝召之。未几去。睿宗复命其兄承祎就起之。既至。引入中掖。廷问其术。对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夫心目所知见。每损之尚不能已。况攻异端而增智虑哉。帝曰:治身则尔,治国若何?对曰:国犹身也,故游心于淡,合气于漠,与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治。帝嗟味曰:广成之言也。锡宝琴霞纹帔还之。
分类:道士
《漢語大詞典》:玄坛(玄壇)
(1).道观,道坛。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真坛净社·道观》:“ 周穆王 尚神仙,召 尹轨 、 杜冲 居 终南山 尹真人 草楼之所,因号楼观,盖道观之初也…… 隋煬帝 改为玄坛,后復曰观。” 金 元好问 《岳祠斋宫夜宿》诗:“玄坛展衰步,似欲逐幽屏。” 明 邵璨 《香囊记·祈祷》:“为因骨肉病伤心,特过玄坛启法音。”
(2).指道教尊为“正一玄坛元帅”的财神 赵公明 。其绘像身跨黑虎,故又名“黑虎玄坛”。《说岳全传》第十四回:“你看他拍着乌騅马,舞动双铁鐧,狠似 玄坛 再世。” 鲁迅 《花边文学·〈如此广州〉读后感》:“《如此广州》……记店家做起 玄坛 和 李逵 的大像来,眼睛里嵌上电灯。”
(2).指道教尊为“正一玄坛元帅”的财神 赵公明 。其绘像身跨黑虎,故又名“黑虎玄坛”。《说岳全传》第十四回:“你看他拍着乌騅马,舞动双铁鐧,狠似 玄坛 再世。” 鲁迅 《花边文学·〈如此广州〉读后感》:“《如此广州》……记店家做起 玄坛 和 李逵 的大像来,眼睛里嵌上电灯。”
《漢語大詞典》:一二三
(1).指道教正一道的“三天(玉清、上清、太清)正法”。相传 太上老君 授 张道陵 “三天正法”。后正一道多用此法驱鬼降妖。见《云笈七籤》卷六。《四游记·果老殿中辨鹿》:“时有 叶法善 者, 嘉禾 人,世为道士,尝游 白马山 古室,遇二仙人,授以正一二三之法,能制服怪鬼。”
(2).动作时口说数字以计数。习惯常至“三”止。 元 无名氏 《盆儿鬼》第三折:“﹝正末﹞做出门科云:‘且住,私场演,官场用。若到 开封府 去,他不説时,如何是了?待俺试敲咱。这是盆沿儿。’做敲科云:‘一、二、三。’”
(3).犹言头绪、办法。《雍熙乐府·一枝花·道情》套曲:“飘零的不知明暗,默默的自取勘。眼底浑无一二三,流落在江南。”
(4).原由。 刘宾雁 《关东寿人传》第二章:“无缘无故关了我一千多天了,我能不要求他们说出个一二三来。”
(2).动作时口说数字以计数。习惯常至“三”止。 元 无名氏 《盆儿鬼》第三折:“﹝正末﹞做出门科云:‘且住,私场演,官场用。若到 开封府 去,他不説时,如何是了?待俺试敲咱。这是盆沿儿。’做敲科云:‘一、二、三。’”
(3).犹言头绪、办法。《雍熙乐府·一枝花·道情》套曲:“飘零的不知明暗,默默的自取勘。眼底浑无一二三,流落在江南。”
(4).原由。 刘宾雁 《关东寿人传》第二章:“无缘无故关了我一千多天了,我能不要求他们说出个一二三来。”
《漢語大詞典》:上清宫
(1).道教正一道著名道观之一。在 江西 贵溪县 上清镇 。 唐 代名 真仙观 , 宋 大中祥符 时改 上清观 , 政和 中改 上清正一宫 , 元 改 正一 万寿宫 , 清 改称 大上清宫 ,简称 上清宫 。“上清”为道家所称的神仙居处,故其他道观亦多用“上清”命名者。《水浒传》第七二回:“ 李师师 道:‘其实不敢相留。来日驾幸 上清宫 ,必然不来。却请诸位到此,少叙三杯。’”
(2). 五代 前蜀 宫观名。《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五年,起 上清宫 ,塑 王子晋 像,尊以为 圣祖至道 玉宸皇帝 ,又塑 建 及 衍 像,侍立於其左右。”
(2). 五代 前蜀 宫观名。《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五年,起 上清宫 ,塑 王子晋 像,尊以为 圣祖至道 玉宸皇帝 ,又塑 建 及 衍 像,侍立於其左右。”
《漢語大詞典》:乡正(鄉正)
邪正一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一如)
(术语)(参见:一如)
一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者不二之义。如者不异之义。名不二不异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三藏法数四曰:「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文殊般若经下曰:「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赞弥陀偈曰:「同乘一如号正觉。」教行信證四曰:「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密教以事事物物曰理,称其理彼此同相曰一如。故与显教诸法同体之一如差异,盖显教之一如,一法界也。密教之一如,多法界也。吽字义曰:「同一多如,多故如如。」【又】(人名)明上天竺寺之僧。撰法华科注并撰大明三藏法数。见续稽古略三。
【佛学常见辞汇】
一是平等不二,如是如常不变,所以一如就是真如的意思。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三昧经)
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故经云: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是也。(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杀者,谓能夺人功德之财,杀人智慧之命也。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者。谓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魔、佛皆言如者,魔为修恶之极,佛为修善之极,善恶虽分,其性本一。故云一如,无二如也。)
(术语)一者不二之义。如者不异之义。名不二不异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三藏法数四曰:「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文殊般若经下曰:「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赞弥陀偈曰:「同乘一如号正觉。」教行信證四曰:「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密教以事事物物曰理,称其理彼此同相曰一如。故与显教诸法同体之一如差异,盖显教之一如,一法界也。密教之一如,多法界也。吽字义曰:「同一多如,多故如如。」【又】(人名)明上天竺寺之僧。撰法华科注并撰大明三藏法数。见续稽古略三。
【佛学常见辞汇】
一是平等不二,如是如常不变,所以一如就是真如的意思。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三昧经)
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故经云: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是也。(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杀者,谓能夺人功德之财,杀人智慧之命也。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者。谓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魔、佛皆言如者,魔为修恶之极,佛为修善之极,善恶虽分,其性本一。故云一如,无二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