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余歌(餘歌)
缭绕不尽的歌声。 南朝 梁元帝 《屋名诗》:“玉柱调新曲,画扇掩餘歌。”
《漢語大詞典》:缓声歌(緩聲歌)
古乐府《杂曲歌辞》之一。缓声,谓歌声柔缓。古辞仅存《前缓声歌》一首。 晋 陆机 , 南朝 宋 孔宁子 、 谢惠连 , 梁 沈约 均有拟作。见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五·前缓声歌。亦省作“ 缓歌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至于 张衡 《怨篇》,清典可味;《仙诗》《缓歌》,雅有新声。” 周振甫 注:“ 张衡 的《仙诗》《缓歌》已无考。《缓歌》《缓声歌》,乐府古辞有《前缓声歌》。”
《漢語大詞典》:驻行云(駐行雲)
形容歌声响亮美妙。 宋 张纲 《浣溪沙·荣国生日》词之一:“百和宝薰笼瑞雾,一声珠唱驻行云。”参见“ 响遏行云 ”。
《國語辭典》:响遏行云(響遏行雲)  拼音:xiǎng è xíng yún
形容声音响亮高妙,能止住行云。《列子。汤问》:「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漢語大詞典》:玉裂
形容歌声清脆。 唐 杜牧 《牧陪昭应卢郎中在江西宣州》诗:“玉裂歌声断,霞飘舞带收。” 清 钱谦益 《春夜听歌赠秀姬》:“一声迸騞娇歌发,玉裂珠跳不自繇。”
分類:歌声清脆
《漢語大詞典》:东音(東音)
古代称我国东方的歌声。吕氏春秋·音律:“ 夏后氏 孔甲 田于 东阳 萯山 。天大风晦盲, 孔甲 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后乃取其子以归,曰:‘以为余子,谁敢殃之!’子长成人,幕动坼橑,斧斫斩其足,遂为守门者。 孔甲 曰:‘呜呼!有疾,命矣夫!’乃作为《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 陈奇猷 校释:“此当注为东方国风之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 夏甲 叹於 东阳 ,东音以发; 殷氂 思於 西河 ,西音以兴。” 唐 李白 《送族弟凝至晏堌单父三十里》诗:“捨此戒禽荒,徵声列 齐 謳……西行有东音,寄与长河流。”
分類:东方歌声
《漢語大詞典》:珠唱
圆润如珠的歌声。 唐 杜牧 《羊栏浦夜陪宴会》诗:“红弦高紧声声急,珠唱铺圆裊裊长。” 宋 吕滨老 《早梅芳近》词:“犀心通密语,珠唱翻新调。”
《漢語大詞典》:攧落
谓歌声最后由高而低落。 元 燕南芝庵 《唱论》:“凡歌一声,声有四节;起末,过度,揾簪,攧落。”
《漢語大詞典》:大韵(大韻)
(1).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谓诗一联中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如五言诗以“声”、“鸣”为韵,上九字便不能用“惊”、“倾”、“平”、“荣”等字,否则就犯了大韵。文镜秘府论·文笔十病得失:“大韵:一韵以上,不得同於韵字。如以‘新’字为韵,勿復用‘邻’、‘亲’等字。”参见“ 八病 ”。
(2).特出的气度、情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襄阳 罗友 有大韵,少时多谓之痴。”
《國語辭典》:八病  拼音:bā bìng
诗文声律上的八种弊病,为南朝梁沈约等人提出。八病通常指五言诗在句子音律配合上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缺失。
《漢語大詞典》:上尾
指在诗歌声律上犯双声之病。凡上句尾字与下句尾字,或第一句尾字与第三句尾字为双声,皆称“上尾”。南史·陆厥传:“ 约 ( 沈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自 梁 室云季,雕虫道长,平头、上尾尤忌於时,对语儷辞盛行於俗。” 杜甫 《秋兴》之五“西望瑶池降 王母 ,东来紫气满 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清 仇兆鳌 注:“此章下六句,俱用一虚字二实字於句尾,如‘降 王母 ’、‘满 函关 ’、‘开宫扇’、‘识圣颜’、‘惊岁晚’、‘点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叠足之病矣。”参见“ 八病 ”。
《國語辭典》:八病  拼音:bā bìng
诗文声律上的八种弊病,为南朝梁沈约等人提出。八病通常指五言诗在句子音律配合上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缺失。
《漢語大詞典》:霜歌
呼唤秋天到来的歌声。 南朝 宋 鲍照 《代陈思王京洛篇》:“春吹回白日,霜歌落塞鸿。” 钱振伦 注引 闻人倓 曰:“言其吹响可以回春,歌声足以召秋也。”
《漢語大詞典》:和习(和習)
谓跟随着歌声学习。史记·高祖本纪:“酒酣, 高祖 击筑,自为歌诗……令儿皆和习之。”
《漢語大詞典》:妙靡
犹靡曼。指柔美的歌声。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发参差於 王子 ,传妙靡於 帝江 。” 唐 司空图 《成均赋》:“瑶山激响,流妙靡於蹌鸞; 嶰谷 搜奇,写玲瓏於嬉凤。”
《漢語大詞典》:一索珠
比喻歌声宛转,犹如成串之珠。 唐 白居易 《夜宴醉后留献裴侍中》诗:“翩翻舞袖双飞蝶,宛转歌声一索珠。”
《漢語大詞典》:吡啖
歌声抑扬顿挫。古文苑·扬雄〈蜀都赋〉:“眇眇之态,吡噉出焉。” 章樵 注:“言歌声抑扬之妙。”
《漢語大詞典》:雌雌
象声词。形容歌声、语声等。 唐 韩愈 《辞唱歌》:“岂有长直夫,喉中声雌雌。” 元 无名氏 《盆儿鬼》第三折:“怎生与俺个破声雌雌的,不好俺不要,则与俺一个好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