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波罗的海(波羅的海)  拼音:bō luó dì hǎi
Baltic Sea
海洋名。在欧洲北部,介于瑞典、芬兰、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德国、丹麦之间。面积约四十二万平方公里,海水含盐量低,冬季容易结冰。
《漢語大詞典》:博洛尼亚大学
意大利的国立大学。欧洲历史悠久的大学之一。12世纪创建于博洛尼亚。初为法律学校,1158年改现名。设有法学、政治、经济及商业、文学及哲学、教育、医学、数学、物理科学及自然科学、工业化学、药、工、农、兽医等学院。
《國語辭典》:白俄  拼音:bái é
1.俄罗斯民族的一支。参见「白俄罗斯人」条。
2.俄国革命后,流亡各国的俄人。以反对共产主义,恢复旧俄帝国为主张。相对于赤俄而言。
《國語辭典》:巴黎大学(巴黎大學)  拼音:bā lí dà xué
位于法国巴黎。为中世纪古老大学之一,成立约于十二世纪,以神学研究著称。初设于塞纳河中的西堤(Cité)岛上,十三世纪迁移至Sainte Geneviève山丘上成立索邦学院。在1968年学潮之后,分成十三所独立大学。分别以巴黎第一大学、第二大学到第十三大学为名,但不涉及任何的优劣排名。
《國語辭典》:巴尔干半岛(巴爾幹半島)  拼音:bā ěr gàn bàn dǎo
Balkan Peninsula
半岛名。东滨黑海,南临爱琴海、达达尼尔海峡及马尔马拉海,西濒亚得里亚海、爱奥尼亚海。因巴尔干山脉而得名,半岛上群山分布,以采矿、伐木等工业为主。民族复杂,易生冲突,素有欧洲火药库之称。
《國語辭典》: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藝術)  拼音:bā luò kè yì shù
十七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美术、音乐、文学样式,统称为「巴洛克艺术」。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誇张,重视动势与雄壮的美。参见「巴洛克风格」条。
《國語辭典》:爱尔兰岛(愛爾蘭島)  拼音:ài ěr lán dǎo
岛名。大不列颠群岛之一。位于欧洲北部。面积约八万四千四百平方公里,其中爱尔兰共和国占七万二百八十二平方公里。居民为克勒特族,信奉罗马天主教。简称为「爱尔兰」。
《國語辭典》:阿尔卑斯山脉(阿爾卑斯山脈)  拼音:ā ěr bēi sī shān mài
Alps Mountain
山脉名。是欧洲最主要的山脉,横亘于瑞士、法国、奥地利、义大利等国,长约九百公里,高约三千至四千公尺,最高峰白朗峰四千八百一十公尺。为莱因河、多瑙河和波河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水力资源丰富。风景壮丽,观光产业兴盛。
《國語辭典》:埃特纳火山(埃特納火山)  拼音:āi tè nà huǒ shān
Etna
山名。位于西西里岛东北部,高一万一千呎,古代称为地中海的灯塔,自有记录以来,已爆发八十馀次。也称为「埃特纳活山」。
《漢語大詞典》:澳大利亚人
澳大利亚的主体民族。主要由英国和其他欧洲移民的后裔结合而成。约1200万人(1985年)。通用英语。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多住城镇。主要从事工矿业和饲养业。
《國語辭典》:奥得河(奧得河)  拼音:ào dé hé
Oder River
河川名。位于欧洲中部,发源于捷克境内,向西北流,经波兰与德国,注入波罗的海,全长九百零六公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辟为国际公河。
《漢語大詞典》:奥地利帝国
欧洲封建帝国。1804年,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弗兰茨二世鉴于神圣罗马帝国领土大部被拿破仑所占,宣布自己为奥地利皇帝。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正式将奥地利领有的领地改为奥地利帝国。领土包括今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及特兰西瓦尼亚等地。1866年普奥战争中奥地利失败后,被逐出德意志。1867年改建为奥匈帝国。
《漢語大詞典》: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0-1748年欧洲的一场国际性战争。174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去世,因无男性继承人,立遗嘱由女儿玛丽亚·特利莎继承奥地利所有领地。但普鲁士、法国等国反对,引起战争。奥地利在英国、俄国等国支持下,保住了玛丽亚·特利莎的继承权。但普鲁士夺得西里西亚,成为强国。
《漢語大詞典》:北海油田
欧洲大陆西北部和大不列颠岛之间的北海海底油田。沿岸国中英国获得51%的面积。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油,80年代起大规模开采,使英国成为世界重要产油国之一。挪威其次,产量除满足本国需要外并大量出口。
《国语辞典》:鸨鸟(鸨鸟)  拼音:bǎo niǎo
动物名。喙小,体型大,是欧洲鸟类中体型最大者;背部羽毛呈黄色,间杂黑色斑纹,喜居乾燥空旷地区。为猎鸟人士的珍贵猎物。也称为「地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