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槃 → 槃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287,分86页显示  上一页  72  73  74  75  76  78  79  80  81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露槃重数
露盘
苏槃多
释外道小乘涅槃论
赎命涅槃
验入涅槃
郁波罗槃尼柯
大涅槃
涅槃寂静
转生死依涅槃
生死与涅槃
三种涅槃
二种涅槃(二)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四种大乐──涅槃四种大乐
露槃重数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十二因缘经曰:「八种塔并有露槃:佛塔八重,菩萨七重,辟支佛六重,四界五重,三果四重,二果三重,初果二重,凡僧但蕉叶火珠而已。」
露盘
【佛学大辞典】
(物名)塔上所建重重之相轮(俗云九轮),名为承露盘谓承露之盘也,略云露盘。谷响集曰:「又重重相轮,名承露盘。故高僧传中云:承露金盘一十一重,铁锁角张,盘及锁上皆有金铎。承露盘或略云露盘,九重或云露盘九重。」又塔之重重屋根也。行事钞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若十二因缘经八种塔,并有露盘(即四薝也)。佛八重,(中略)轮王一重,凡僧不得出薝安级(今有出潜者由不知教僣同上圣)。」
苏槃多
【佛学大辞典】
(术语)Subanta,又作苏漫多。梵语之文法上示名词之变化者。所谓八转声也。槃多者后之义,苏字居于语尾之声也。是梵语名词中多数第七格语尾之名,为名词语尾一般之名词也。唯识枢要上本曰:「声论辨此声中苏字居后,漫多是后义,则是苏字居后声也。」寄归传四曰:「言七例者:一切声上皆悉有之,一一声中各分三节,谓一言二言多言,总成二十一言也。(中略)于七例外更有呼召声便成八例。初句既三,饮皆准之。恐繁不录,名苏槃多声。总有三八二十四声。」
释外道小乘涅槃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提婆菩萨造释楞迦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之略名。
赎命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常住涅槃之称。涅槃经二教中之扶律谈常教也。(参见:赎命)。
验入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死相)
【三藏法数】
谓若罗汉圣人,入于涅槃,或心及顶,数日皆温者。是也。(梵语罗汉,华言无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死相
【佛学大辞典】
(杂语)验人之死相,知善恶之生处,大小乘论之通说也。智度论曰:「恶业人风大先去故身动,火大先去故身热,善行人地大先去故身静,水大先去故身冷。」唯识论三曰:「又将死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同述记四本曰:「世亲无性摄论皆云:善业从下冷,恶业从上冷,由生胜处恶趣别故。瑜伽第一云:随下上冷,后至于心。斯处初生,最后舍故。」俱舍论十曰:「于命终位于何身分中识最后灭?顿命修者,意识身根欻然总灭。若渐死者,往下人天于足脐心如次识灭。谓随恶趣,说名往下,彼识最后于足处灭。若往人趣,识灭于脐。若往生天,识灭心处。诸阿罗汉,说名不生。彼最后心,亦心处灭。」诸经要集十九依瑜伽论立死相之六验:「一验生人中,若作善之人将死时,先自足冷至脐,脐上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人中。二验生天上,若作善之人,头顶皆温,而后气尽者,即生天上。三验生饿鬼,若自顶冷至脐,腰下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饿鬼中。四验生畜趣,若自顶冷至膝,膝下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畜趣中。五验生地狱,若自顶冷至足,足底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地狱中。六验入涅槃,若罗汉圣人入涅槃,或心或顶数日皆温者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人死亡时的相状。由死亡时的相状可以验知其人将来投生之处。瑜伽论立死相有六验,即一、若作善之人将死时,先自足冷至脐,脐上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人中;二、若作善之人,头顶皆温,而后气尽者,即生天上;三、若自顶冷至脐,腰下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饿鬼中;四、若自顶冷至膝,膝下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畜趣中;五、若自顶冷至足,足底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地狱中;六、若罗汉圣人要入涅槃,或心或顶数日皆温。
郁波罗槃尼柯
【佛学大辞典】
(人名)比丘尼名。阿育王经三曰:「郁波罗翻青,槃尼柯翻色。」智度论十三曰:「郁钵罗华。」梵Utpalavarn!ika%。
大涅槃
【佛学常见辞汇】
成佛。
涅槃寂静
【佛学常见辞汇】
涅槃的境界,灭一切生死之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
转生死依涅槃
【佛学次第统编】
众生虚妄生灭,是为生死。诸圣涅槃境界,不为生死之所流转。涅槃梵语,又作泥日、泥洹、泥畔、涅槃那。旧译诸师,译作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作圆寂。灭者为灭生死因果之义,灭度者为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为无为空寂安隐之义,灭为灭除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为生死之苦果再不生也。无为者,为无惑业之因缘造作也。安乐者,为安稳快乐也。解脱者,为离众苦也。
【三藏法数】
生死者,一切众生虚妄生灭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證之果也。然生死涅槃,性元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涅槃而为生死;诸佛悟故,即转生死而为涅槃。若能了达生死即是涅槃,念念證入,是名转生死依涅槃也。
生死与涅槃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总相,即是生死。圣者之相,即是涅槃。涅槃非相,即就生死,说不生死,是涅槃相。
三种涅槃
【佛学次第统编】
约大乘义立说,有三种涅槃:
一、性净涅槃 谓诸法实相之理,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名性净涅槃。
二、圆净涅槃 智极故名圆,惑尽故名净。据性而言,虽无染净,约修而说,惑智宛然。智若契理,惑毕竟不灭,不生不灭,名圆净涅槃。
三、方便净涅槃 方便犹善巧也。谓智能契理,即照群机。照必垂应,机感即生。此生非生,机缘既尽。应身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名方便净涅槃。
二种涅槃(二)
【佛学次第统编】
二种涅槃者:
一、有馀涅槃 新译曰有馀依,依者有漏之依身,馀者对于惑业曰馀。有馀涅槃者,为生死之因之惑业已尽,犹馀有漏依身之苦果也。
二、无馀涅槃 新译曰无馀依,更灭依身之苦果无所馀也。
此二种之涅槃,同为一体。初成道时,能證得之。而无馀涅槃之现,则在命终之时,盖无馀涅槃者,灰身灭智,有情都灭也。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俗语佛源】
「一佛出世」比喻事情非常不易。《隋书·经籍志》:「每一小劫则一佛出世」。《海录碎事·臣职·中书舍人》:「朕闻,朝廷除(提拔)一舍人,六亲相贺,谚以为一佛出世,岂容易哉。」涅槃,梵音Nirvana,又作泥洹、涅槃那,译为灭度、解脱等,为佛教徒追求的最终目的,亦泛称释迦或其弟子之逝世为涅槃。「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是民间的一种戏语,形容病痛者或受刑者痛苦得死去活来。《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开肉绽,鲜血淋漓。」又第五十三回:
「众人只得拿翻李逵,打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也作「一佛出世,二佛生天」,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真珠姬一发乱扔乱掷,哭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常正)
四种大乐──涅槃四种大乐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一、无苦乐〕,无苦乐者,谓无世间之苦乐也。世间之乐,即是苦因。故经云:不断乐者,则名为苦;以断乐故,则无有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大寂静乐〕,谓涅槃之性是大寂静,以其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静,名为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
〔三、大知乐〕,谓诸佛如来有大智慧,于一切法悉知悉见,名为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
〔四、不坏乐〕,谓如来之身,非烦恼无常之身,犹如金刚不能毁坏。身不坏故,名为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