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真书(真書)  拼音:zhēn shū
一种汉字书体。参见「楷书」条。
《國語辭典》:古隶(古隸)  拼音:gǔ lì
秦代至西汉初期通用的隶书,仍未摆脱篆书的形态,与日后盛行的汉隶不同。
《漢語大詞典》:隶楷(隸楷)
字体名。带有隶书笔法的楷书。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此不过於真字上加一二笔飞撇,遂枉其名曰隶。此名隶楷。”
《國語辭典》:楷隶(楷隸)  拼音:kǎi lì
工整有法度的隶书。《南史。卷五三。梁武帝诸子传。邵陵携王纶传》:「确字仲正,少骁勇,有文才,尤工楷隶。」
分類:楷书隶书
《漢語大詞典》:楷字
楷书,正楷字。宣和书谱·张芝:“﹝ 张芝 ﹞每作楷字,则日忩忩不暇草书。”红楼梦第七八回:“﹝ 贾寳玉 ﹞用 晴雯 素日所喜之冰鮫縠一幅,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女儿誄》。”
《漢語大詞典》:行楷
书体名。近似行书的楷书。《金石林·绪论》:“行楷如二 王 诸帖之稍真者,十当八九。僧 怀仁 等所集《圣教》《兴福》《孔庙碑》之类是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赵松雪书杜集:“ 赵松雪 手书 杜 诗一部,用朱丝栏,字作行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老爷把那名帖揭过去,见底下那篇信是张虚白斋寸笺,上面写着絶小的蝇头行楷。”
《國語辭典》:隶释(隸釋)  拼音:lì shì
书名。宋洪适撰,二十七卷。荟萃汉隶,兼有论證疏注,于字学、史学两有裨益。
《漢語大詞典》:则刀(則刀)
汉字偏旁之一的名称。亦称立刀。楷书形状为“刂”,如“削”、“刮”等字右边的部分。
《國語辭典》:连真(連真)  拼音:lián zhēn
行书的别名。参见「行书」条。元。查德卿〈一半儿。自调花露〉曲:「欲写写残三四遭,絮叨叨,一半儿连真,一半儿草。」
《国语辞典》:意连(意连)  拼音:yì lián
文字从始笔至终笔一气连贯。常用于楷书、隶书、篆书的写法,特别是行草书写必备的要件。
《國語辭典》:工楷  拼音:gōng kǎi
工整的楷书。如:「他擅长工楷的书写。」
分類:工整楷书
《國語辭典》:瘦金书(瘦金書)  拼音:shòu jīn shū
书体名。宋徽宗赵佶书法初学唐薛稷、薛曜,后变其法度,字体修长、笔锋劲瘦挺拔。也称为「瘦金体」。
《漢語大詞典》:台阁体(臺閣體)
(1). 明 初上层官僚间形成的一种文风。其代表作家 杨士奇 、 杨荣 、 杨溥 等三人,同入台阁辅政,为文讲究雍容典雅,但内容则多粉饰太平,颂扬统治阶级功德。一时竞相崇尚,称之为“臺阁体”。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五:“ 杨尚法 源出 欧阳氏 ,以简澹和易为主,而乏充拓之功,至今贵之,曰臺阁体。”
(2).一种楷书字体名。要求写得乌黑、方正、光洁,大小一律。盛行于 明 清 时代。又称馆阁体。
《國語辭典》:誊真(謄真)  拼音:téng zhēn
以正楷誊写清楚。《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他自己做稿子,你替他誊真,用个戳子。」
《漢語大詞典》:立人旁
汉字楷书偏旁“亻”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