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棕树(椶樹)
棕榈的通称。说文·木部“椶,栟櫚也” 清 段玉裁 注:“玉篇云:‘椶櫚一名蒲葵。’今按南方草木状云:‘蒲葵如栟櫚而柔薄,可为簦笠,出 龙川 。’是蒲葵与椶树各物也。”
分類:棕榈
《漢語大詞典》:并闾(并閭)
即棕榈。常绿乔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留落胥餘,仁频并閭。” 裴駰 集解引 郭璞 曰:“并閭,椶也,皮可作索。” 汉 枚乘 《七发》:“梧桐并閭,极望成林。”参阅《政和证类本草·椶榈》
《漢語大詞典》:棕闾
棕榈。闾,同"榈"。
分類:棕榈
《漢語大詞典》:鬣葵
棕榈的别名。
分類:棕榈
《國語辭典》:槟榔(檳榔)  拼音:bīn láng
植物名。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高六至二十公尺,径八至三十公分。羽状复叶长一至二公尺半。肉穗花序雌雄两花共存。果卵形,长二至五公分,熟时黄色。栽种五年,才能结实。一干有三、四穗,每穗结实三、四百颗,味涩而微甘。将果实切开,加入石灰、荖花食之,有强齿、消食、健胃的功用,但对口腔黏膜有刺激作用,增加罹癌之危险性。原产马来西亚。也作「宾门」、「宾郎」。
《漢語大詞典》:比闾(比閭)
木名。即棕榈。逸周书·王会:“ 白州 比閭,比閭者华若羽。伐其本为车,终行不败。” 孔晁 注:“ 白州 东南,蛮与 白 民接也,水中可居曰州,州中出此珍木。” 朱右曾 校释:“愚谓比閭即‘并閭’也。《本草拾遗》云:櫚木出 安南 ,性坚,紫黑色。有花纹者名曰‘花閭’。”
《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閭,使之相受。”比、闾为古代户籍编制基本单位。后因以“比閭”泛称乡里。 宋 苏洵 《议法》:“比閭小吏奉之以公,则老姦大猾束手请死。” 清 刘大櫆 《慎始》:“天下之事,惟其未有以倡之,有一人倡之於前,以至比閭族党之间,相效而成俗。”
《國語辭典》:栟榈(栟櫚)  拼音:bīng lǘ
棕榈的别名。参见「棕榈」条。
《國語辭典》:棕榈(棕櫚)  拼音:zōng lǘ
植物名。棕榈科棕榈属,常绿乔木。干直如柱,无枝,高三丈馀,雌雄异株,叶圆扇形,掌状分裂,柄甚长,丛生茎顶,叶柄下端包有褐色纤维质叶鞘。夏初开花,肉穗花序,黄白色。核果球形,蓝黑色。纤维质叶鞘包于茎干上,俗称为「棕毛」,强韧耐水湿,可制绳子、扫帚、雨具等,未开花苞可供蔬食。也称为「栟榈」。
《漢語大詞典》:棕拂
用棕榈叶制成的拂尘。用于掸尘、驱蚊蝇等。 唐 杜甫 《棕拂子》诗:“椶拂且薄陋,岂知身効能。” 清 曹庭栋 《养生随笔·杂器》:“椶拂子,以椶櫚树叶,擘作细丝,下连叶柄,即可手执。夏月把玩,以逐蚊蚋,兼有清香,转觉雅於麈尾。”
《国语辞典》:棕毛  拼音:zōng máo
棕榈叶柄下端有褐色苞毛,包于茎干上,俗称为「棕毛」。坚韧耐湿,可制成绳网、毛刷、扫帚、雨具等。
《国语辞典》:贝多树(贝多树)  拼音:bèi duō shù
植物名。棕榈科扇椰子属,常绿乔木。高达十多米,茎上有环纹。叶扇形,长九十至一百五十公分,掌状分裂,裂片六十至八十枚。花淡绿而带白色,只开一次花,结果后即死亡。叶片称为「贝叶」,可做扇子,亦可代替纸用来写字。也称为「贝叶树」、「多罗树」。
《漢語大詞典》:棕鱼
1.亦作"?鱼"。
2.棕榈的花苞。因其中细子成列有如鱼子,故称。
《漢語大詞典》:棕皮
亦作“棕皮”。 棕榈树干上包裹着的一层由叶鞘形成的纤维状物。可加工成棕丝,也可直接用作编结蓑衣等的原料。棕皮的基部可入药,有收敛止血之功能。南齐书·高帝纪上:“ 太祖 军容寡闕,乃编椶皮为马具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棕榈﹝发明﹞引 寇宗奭 曰:“椶皮烧黑,治妇人血露及吐血,须佐以他药。” 清 陈淏子 《花镜·花木类考·棕榈》:“棕櫚一名鬣葵。木高数丈,直无旁枝,叶如车轮,丛生木杪,有棕皮包於木上。”
《漢語大詞典》:棕竹
亦作“棕竹”。 常绿丛生灌木,叶形略似棕榈,但质薄尖细如竹叶。多栽培供观赏。干虽细而坚韧,可制手杖、伞柄等。 清 方以智 通雅·植物:“椶竹,皮叶皆似椶,亦谓之桃竹。” 清 陈淏子 《花镜·藤蔓类考·棕竹》:“棕竹有三种:上曰筋头,梗短叶垂,可以书几;次曰短栖,可列庭堦;再次朴竹,节稀叶梗,但可削作扇骨。”
《漢語大詞典》:棕笋
1.亦作"椶笋"。
2.棕榈的花苞。
分類:棕榈花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