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袁梅岩,名不详。朱熹曾荐释志南至袁处。事见《诗人玉屑》卷二○。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周献甫,号梅屋。与邹登龙(震父)为友。今录诗五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朱梅居,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与俞文豹同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4—1041 【介绍】: 宋宣州宣城人,字昌言。太宗端拱二年进士。真宗时为三司户部判官,屡上书论西北兵事。坐断田讼失实,降通判杭州。迁两浙转运副使,判三司开拆司。坐议天书,出知濠州。后历知数州,累官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知审官院。以足疾出知许州。
全宋诗
梅询(九六四~一○四一),字昌言,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为利丰监判官。真宗咸平三年(一○○○)直集贤院。因事降通判杭州,历知苏、濠、鄂、楚、寿、陕诸州,为两浙、湖北、陕西转运使,仁宗天圣六年(一○二八)直昭文馆,知荆南。明道元年(一○三二)以枢密直学士知并州(《北宋经抚年表》卷三)。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拜给事中,知审官院。宝元二年(一○三九)知许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四)。康定二年卒,年七十八。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七《梅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有传。今录诗二十八首。
全宋文·卷一九九
梅询(九六四——一○四一),字昌言,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端拱二年进士及第,为利丰监判官,知杭州仁和县。真宗召试中书,除集贤院。屡上书陈论西北事,历知苏州、濠州、鄂州,为湖北、陕西转运使。后擢龙图阁待制,历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判流内铨,为翰林侍读学士、群牧使。累迁给事中、知审官院。康定二年六月卒于许州官第,年七十八。见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梅公墓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七),《宋史》卷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7—1028 【介绍】: 宋杭州钱塘人,字君复。早岁游江淮间,后归杭州,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种梅养鹤,终身不娶,时称“梅妻鹤子”。善行书,喜为诗,多奇句。卒,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有《和靖诗集》。
全宋诗
林逋(九六八~一○二八),字君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学,恬淡好古。早年放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孤山,相传二十年足不至城市,以布衣终身。仁宗天圣六年卒(宋桑世昌《林逋传》,明万历本《林和靖先生诗集》附),年六十一(《咸淳临安志》卷六五)。真宗闻其名,曾赐粟帛;及卒,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宋史》卷四五七有传。 林逋诗,以明正德间黑口本为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四部丛刊》所收影明钞本即据此)。校以宋绍熙间沈诜刻本(简称宋本,祇残存卷上)、明正统八年王玘刻本(简称正统本)、明万历间诸时宝刻本(简称万历本)。并参校清康熙四十七年吴调元刻本(简称康熙本)、日本贞享三年柳枝轩刊本(二卷本,简称和刻)、一九六○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宋林逋自书诗卷》(简称自书诗卷)及《淳祐临安志》(简称《淳祐志》)、《咸淳临安志》(简称《咸淳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且吸收了清卢文弨以正统本校康熙本(简称卢校)、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邵裴子校本(简称邵校)的部分成果。另据自书诗卷、康熙本、《淳祐志》、《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附于第四卷卷末。
词学图录
林逋(967-1028) 字君复,卒谥和靖先生,后世称林处士。钱塘人。工诗擅书,隐居孤山二十年,不仕不娶,梅妻鹤子。《宋史》有传。有《林和靖诗集》,存词四首,见《花庵词选》。
全宋文·卷二一一
林逋(九六八——一○二八),字君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克己,仕吴越钱氏为通儒院学士。逋少孤力学。景德间游江淮归,结庐杭州西湖之孤山,与梅鹤为侣,二十年不入城市。真宗诏长吏岁时劳问。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一,仁宗赐谥曰「和靖先生」。逋善行草,喜为诗,其诗孤峭澄淡,名齐魏野,其咏梅之「疏影」、「暗香」一联尤为绝唱。然其诗稿未尝自录,故所存百无一二,皇祐中诸孙大年始掇拾为集,《宋史·艺文志》著录《林逋诗》七卷,又《》二卷。今传世之《林和靖诗集》为四卷。其外尚有《摘句图》一卷、《省心录》一卷(存)。事迹见曾巩《林逋传》(《名臣碑传琬琰集》卷三八),梅尧臣《林和靖先生诗集序》,《咸淳临安志》卷六五、九一,桑世昌《林逋传》(明万历本《林和靖先生诗集》附)。《宋史》卷四五七《隐逸传》上亦有传。
梅鼎臣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韶州翁源人。仁宗天圣二年进士。官至殿中丞,有直谏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成都新繁人,字公仪。仁宗天圣间进士。历通判苏州,有惠政。庆历中擢侍御史,上言论李用和不宜除宣徽使,又奏减资政殿学士员、召待制同议政、复百官转对等。后以龙图阁学士知滑州,用州兵代民以修河备。请知杭州,帝赐诗宠行。累迁右谏议大夫,徙江宁府,又徙河中。喜为诗,多警句。有《奏议》。
全宋诗
梅挚(九九五~一○五九),字公仪,成都新繁(今四川新都)人。仁宗天圣间进士,授大理评事。景祐初,以殿中丞知昭州(《宋史新编》卷九二)。庆历四年(一○四四),擢殿中侍御史。五年,为言事御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四)。以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权判大理寺,迁户部副使。七年,降知海州,徙苏州。皇祐三年(一○五一),擢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同上书卷一七○)。嘉祐二年(一○五七)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滑州,改杭州。累迁右谏议大夫。三年,徙江宁府。四年,知河中府,卒(《乾道临安志》卷三),年六十五。《宋史》卷二九八有传。 梅挚诗,今存《梅谏议集》一卷,见《两宋名贤小集》,今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清嘉庆六年刊《广西通志》。又从《全蜀艺文志》、《吴郡志》等书中辑得集外诗三十二首。
全宋文·卷四一四
梅挚,字公仪,成都新繁(今属四川成都)人。天圣五年进士,起家大理评事、知蓝田上元县。景祐初以殿中丞谪知昭州,通判苏州。庆历中,擢殿中侍御史,进侍御史,以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权判大理寺。为户部副使。降知海州,徙苏州,入为度支副使。擢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进龙图阁学士、知滑州。嘉祐二年知杭州,次年迁谏议大夫,改知江宁府,寻又徙河中,卒,年六十五。挚性淳静,政迹如其为人。平居未尝问生业,喜为诗,今存《梅谏议诗集》一卷;又有奏议四十馀篇,佚。《宋史》卷二九八有传,又见《东都事略》卷七五,《乾道临安志》卷三,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二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2—1060 【介绍】: 宋宣州宣城人,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梅询从子。初以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仁宗皇祐三年召试,赐进士出身。以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荐,授国子监直讲,累迁都官员外郎,预修《唐书》。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有《宛陵先生集》、《唐载记》、《毛诗小传》等。
词学图录
梅尧臣(1002-1060) 字圣俞。宛陵(今安徽宣州宣城)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皇祐三年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为诗提倡"平淡",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为宋诗"开山祖师"。曾注《孙子兵法》。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词见《能改斋漫录》。
全宋文·卷五九二
梅尧臣(一○○二——一○六○),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工诗,以深远古淡为意,间出奇巧,初未为人所知。天圣中,用叔父梅询荫为桐城主簿,调河南主簿。钱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赏之,为忘年交,引与酬唱。欧阳修与为诗友,自以为不及。繇是知名于时。景祐元年,自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宝元二年,知襄城县。庆历元年,监湖州税;五年,为许昌签书判官;八年,为签书镇安军节度判官。皇祐四年监永济仓。大臣屡谏宜在馆阁,嘉祐元年召试,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五年,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预修《唐书》,成,未奏而卒。撰《唐载记》二十六卷、《毛诗小传》二十卷,注《孙子》十三篇,有《宛陵集》四十卷。见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三),《宋史》卷四四三本传。
梅正臣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庆历五年(1045)任和州知州。
李安国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洪州人,号梅山老人。神宗熙宁中徙安化,悦山水灵奇,筑室隐居读书。后又徙邵州新化,州人重其行,请入学教子弟,未几辞归。
梅宰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七八二
梅宰,熙宁八年官将作监主簿。见《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四之九、三八之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惠州归善人,字子升。神宗元丰八年进士。授迪功郎。好为诗,多才博学,乡人称梅夫子。
全宋诗
梅蟠,字子升,归善(今广东惠州)人。神宗元丰八年(一○八五)进士。博学多才,不求仕进,乡人称曰梅夫子。凡惠州山川,多所留题。晚居丰湖,号罗浮山人,与唐庚游。事见明嘉靖《惠州府志》卷四、卷一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九○有传。
全粤诗·卷二四
梅蟠,字子升。归善(今惠州)人。宋神宗元丰八年(一○八五)进士。博学多才,人称梅夫子。惠州江山,多有留题。晚年居丰湖,号罗浮山人。明姚良弼嘉靖三十五年《惠州府志》卷一三、清阮元修道光刊《广东通志》卷二九○有传。诗一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梅灏,字子明,苏州(今属江苏)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元丰二年(一○七九)以杭州州学教授擢国子监直讲(同上书卷三○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为秘阁校理(同上书卷三九三)。求便亲养,出为杭州通判。绍圣间知太平州(清康熙《太平府志》卷一四)。元符二年(一○九九)以元祐党人罢馆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五)。事见《苏轼诗集》卷三一《始于文登海上得白石数升……子明有诗次韵》施元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