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博望
(1).古山名。即今 安徽 当涂 西南 东梁山 ,与 和县 南 西梁山 隔江相对如门,故又称 天门山 。历来为攻守要地。《文选·陆倕〈石阙铭〉》:“乃假天闕於 牛头 ,託远图於 博望 。” 李善 注:“ 孝武 大明 七年 博望 梁山 立双闕。”
(2).苑名。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登贤 博望 ,献赋 清漳 。”详“ 博望苑 ”。
(3). 汉 张骞 的封号。《汉书·张骞传》:“ 騫 以校尉从大将军击 匈奴 ,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 騫 为 博望侯 。” 明 刘基 《题陈大初画扇》诗之二:“争似乘槎随 博望 ,玉绳光裹看山河。”参见“ 博望槎 ”。
(2).苑名。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登贤 博望 ,献赋 清漳 。”详“ 博望苑 ”。
(3). 汉 张骞 的封号。《汉书·张骞传》:“ 騫 以校尉从大将军击 匈奴 ,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 騫 为 博望侯 。” 明 刘基 《题陈大初画扇》诗之二:“争似乘槎随 博望 ,玉绳光裹看山河。”参见“ 博望槎 ”。
《漢語大詞典》:玉梁
(1).石桥的美称。 晋 王嘉 《拾遗记·岱舆山》:“北有玉梁千丈,驾玄流之上。” 唐 张说 《石桥铭》:“玉梁架迴,碧沼涵空。” 明 夏完淳 《九哀·云中游》:“秋飆动兮玉梁,芳草委兮河阳。”
(2).古代服带上的玉饰。 北周 庾信 《春赋》:“马是 天池 之龙种,带乃 荆山 之玉梁。”《北史·陈顺传》:“ 魏文帝 执 顺 手曰:‘ 渭桥 之战,卿有殊力。’便解所服金鏤玉梁带赐之。”
(3).指玉制的鱼形佩饰。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 长安 有寳货行,有购得名玉鱼者,亦名玉梁,似今所佩鱼袋。”
(4).山名,即 安徽 东、西 梁山 。又称 天门山 。 五代 齐己 《舟中江上望玉梁山怀李尊师》诗:“残照 玉梁 巔,峨峨远櫂前。”
(2).古代服带上的玉饰。 北周 庾信 《春赋》:“马是 天池 之龙种,带乃 荆山 之玉梁。”《北史·陈顺传》:“ 魏文帝 执 顺 手曰:‘ 渭桥 之战,卿有殊力。’便解所服金鏤玉梁带赐之。”
(3).指玉制的鱼形佩饰。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 长安 有寳货行,有购得名玉鱼者,亦名玉梁,似今所佩鱼袋。”
(4).山名,即 安徽 东、西 梁山 。又称 天门山 。 五代 齐己 《舟中江上望玉梁山怀李尊师》诗:“残照 玉梁 巔,峨峨远櫂前。”
《漢語大詞典》:二梁
(1).冠名。古代以冠上梁数区分官职级别。 汉 ,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二梁; 晋 ,卿、大夫至千石以上二梁; 唐 宋 四品、五品二梁; 明 六品、七品二梁。 唐 皮日休 《添鱼具诗·篛笠》:“纵带二梁冠,终身不忘尔。”
(2).指 汉 梁孝王 、 梁怀王 。《汉书·叙传下》:“ 孝文 三王, 代孝 二 梁 , 怀 折亡嗣, 孝 乃增光。” 颜师古 注:“ 代孝王 参 及 梁孝王 武 、 梁怀王 揖 。”
(3).指 前秦 梁谠 、 梁熙 兄弟。《古谣谚》卷二三:“ 讜 与弟 熙 俱以文藻清丽见重一时,时人为之语曰:‘ 关东 堂堂,二 申 两 房 ,未若二 梁 ,瓌文綺章。’”
(4).二 梁山 。指今 安徽省 境内隔 长江 相对的 东梁山 和 西梁山 。 唐 李湜 《江州冲阳观碑》:“长史 京兆 韦公允 、司马 滎阳 潘公綬 ,并题舆九派,展驥二 梁 。”
(5).二 梁山 。指今 陕西省 乾县 境的 梁山 及 韩城县 境的 梁山 。 唐 李庾 《东都赋》:“若乃用 洛 为池,带 河 为沼,洞八门之会要,控二 梁 之夭矫。”
(2).指 汉 梁孝王 、 梁怀王 。《汉书·叙传下》:“ 孝文 三王, 代孝 二 梁 , 怀 折亡嗣, 孝 乃增光。” 颜师古 注:“ 代孝王 参 及 梁孝王 武 、 梁怀王 揖 。”
(3).指 前秦 梁谠 、 梁熙 兄弟。《古谣谚》卷二三:“ 讜 与弟 熙 俱以文藻清丽见重一时,时人为之语曰:‘ 关东 堂堂,二 申 两 房 ,未若二 梁 ,瓌文綺章。’”
(4).二 梁山 。指今 安徽省 境内隔 长江 相对的 东梁山 和 西梁山 。 唐 李湜 《江州冲阳观碑》:“长史 京兆 韦公允 、司马 滎阳 潘公綬 ,并题舆九派,展驥二 梁 。”
(5).二 梁山 。指今 陕西省 乾县 境的 梁山 及 韩城县 境的 梁山 。 唐 李庾 《东都赋》:“若乃用 洛 为池,带 河 为沼,洞八门之会要,控二 梁 之夭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