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17,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佛类词典(续上)
达利瑟致案多
经案
话头公案
翻案
其它辞典
释法安( 法案 慈钦 )
刘案(振文 )
明甲辰科场案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一名慈钦。不知何许人。师事远公。善讲学。有戒行。兼习禅业。义熙中。过新阳县。县民犬牙相望。百馀家。安至怪已闭门。问之知多虎。有社庙居大树下。安因就禅坐。顷之一虎负尸置安前。跳跃喜见爪尾。安呵之。虎于是踞地敛目。安为说法而去。旦日追捕者。见安大惊。以为神。虎灾自是而息。遂易庙为寺。留安居之。田园皆为常住。后不知所终。
神僧传·卷第二
释法安。一名慈钦。未详何许人。远公弟子也。善持戒行讲说众经兼习禅业。善能开化愚矇拔邪归正。晋义熙中新阳县虎灾。县有大社树下筑神庙。左右居民以百数。遭虎死者夕有一二。安尝游其县暮投此村。民以畏虎早闭门闾。安径之树下通夜坐禅。向晓闻虎负人而至投之树北。见安如喜如惊。跳伏安前。安为说法授戒。虎踞地不动。有顷而去。平旦村中人追虎至树下。见安大惊。谓是神人。遂传之一县。士庶宗奉。虎灾由此而息。因改神庙留安立寺。左右田园皆舍为众业。后欲作画像须铜青困不能得。夜梦见一人近其床前云。此下有铜钟觉即掘之果得二口。因以青成像。后以一钟助远公铸佛。馀一武昌太守熊无患借视遂留之。安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法安。一名慈钦。未详何许人。远公之弟子也。善戒行讲说众经兼习禅业。善能开化愚曚拔邪归正。晋义熙中新阳县虎灾。县有大社树下筑神庙。左右居民以百数。遭虎死者夕有一两。安尝游其县暮逗此村。民以畏虎早闭闾。安径之树下通夜坐禅。向晓闻虎负人而至投之树北。见安如喜如惊跳伏安前。安为说法授戒。虎踞地不动。有顷而去。旦村人追虎至树下。见安大惊。谓是神人。遂传之一县士庶宗奉。虎灾由此而息。因改神庙留安立寺。左右田园皆舍为众业。后欲作画像须铜青困不能得。夜梦见一人迂其床前云。此下有铜钟。觉即掘之果得二口。因以青成像。后以铜助远公铸佛。馀一武昌太守熊无患借视遂留之。安后不知所终。
刘案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刘案(1488年—?年),字振文,江西抚州府崇仁县人。治《诗经》,行二,由县学生中式壬午科(1522年)江西乡试第三十八名举人,年三十六岁中式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会试第八十七名,第二甲第七十八名进士。官至福建按察司佥事。

人物简介

维基
明甲辰科场案,也称嘉靖二十三年会试科场案,是指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的科举会试舞弊案。
达利瑟致案多
【佛学大辞典】
(术语)Dr!s!t!yanta,译曰见边,所见之边际也。乃因明之譬喻。譬喻者,以所见之边为成立未所见之宗者,故名见边。见因明大疏中本。
经案
【佛学大辞典】
(物名)载经之机。
话头公案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宗匠话头所成之公案也。公案者,参禅者可研究之问题也。(参见:公案)
公案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家应于佛祖所化之机缘,而提起越格之言语动作之垂示也。后人称之,名为公案。又曰因缘。公案者,公府之案牍,即律令也。至严而不可犯者,可以为法。可以断是非。从上佛祖之垂示,是宗门之正令,以判迷悟者类之。故彼拟名公案。所谓千七百则是也。碧岩九十八则评唱曰:「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同种电钞曰:「至理绝言,唯对迷机,故不获已而假言说以显道,后人将彼垂示语作公案也。」山房夜话上曰:「公案乃喻公府之案牍也,法之所在而王道之治乱实系焉,公者乃圣贤一其辙,天下同其途之至理也。案者乃记圣贤为理之正文也,凡有天下者未尝无公府,有公府者未尝无案牍。(中略)夫佛祖机缘,目之曰公案亦尔。」碧严集三教老人序曰:「祖教之书谓之公案者,唱于唐而盛于宋,其来尚矣,二字乃世间法中吏牍语。」云栖正讹集曰:「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
【佛学常见辞汇】
禅家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的垂示,叫做公案。
【俗语佛源】
本意是官府断案的公文案牍。禅宗认为历代宗门祖师典范性的言行可以判别学人的是非迷悟,故亦称公案。明·株宏《正讹集》指出:「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禅宗自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然而从唐代始,禅门各宗就传诵著许多祖师言行和内省经验,后来陆续记载在各类语录和灯录中。如风幡、立雪、柏树子、西来意、拈花微笑、当头棒喝等,均烩炙人口。「公案」被视为禅门传法的「血脉」,祖师「直指」的法门。其作用在于对机开示,打破情识之网,进而悟入「无分别智」。正如宋·圆悟《碧岩录》第九八则评唱指出:「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禅宗的公案号称有千七百则。如果仅在字面上兜来兜去,不去悟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那未公案便成纠缠的葛藤了。「公案翻腾旧葛藤」(元·耶律楚材《和裴子法韵》诗),这是不足为训的。公案不但有一针见血的机锋和理趣,而且还有诙谐活泼的语言和简洁生动的情节,对话本和公案小说的发展有其影响。此外,公案在俗语中亦指一桩事件或纠葛,如谓:了却一桩公案。(李明权)
翻案
【俗语佛源】
推翻已经断定的罪案,称为翻案。例如《官场现形记》第二三回:「事已到此,乐得翻案,翻供到底。」今亦指推翻原有的结论、鉴定和处分等。诗人有所谓「翻案」法。且举宋代苏轼为例。晋代名士刘伶以旷达著称,常携酒乘鹿车而游,让人荷锸相随,说:「死便埋我。」苏轼《和顿教授见寄用除夜韵》诗反用其典云:「既死何用埋,此身同夜旦。」更为达观。又如《庄子·达生》谓醉汉坠车不惊,「乘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苏轼《和陶饮酒》诗之十三用了「翻案」法:「醉中虽可乐,犹是生灭境;云何得此身,不醉亦不醒。」在意境上更深了一层。诗家「翻案」法不仅是个形式与技巧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豁然大悟的思想境界。所有这些,都是渊源于禅宗的。钱钟书《谈艺录》指出:「禅宗破壁斩关,宜其善翻案。」什么是禅宗的「翻案」呢?元·方回《名僧诗话》序解释说:「北宗以树以镜譬心,而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南宗谓:本来无一物,自不惹尘埃。高矣!后之善为诗者,皆祖此意,谓之翻案法。」禅宗机锋敏捷,出奇制胜,擅长「翻案 」。又据《坛经·机缘品》记载,卧轮禅师有一首偈子:「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慧能举重若轻,回敬一偈:「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首「翻案」偈作得精彩,「翻」出了南宗顿教的「本来面目」。(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