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丹基
(1).内丹家以水火坎离为修炼之根本。心属火为离,肾属水为坎。因称心、肾为丹基。云笈七籤卷六三:“丹基在一,但辨得真铅、真汞二物。”
(2).指赤诚之心。 宋 刘克庄 《沁园春·九和林卿韵》:“颜髮改,独丹基无恙,事在休忙。”
《国语辞典》:不忘本  拼音:bù wàng běn
不忘记根本。如:「每逢年节都要祭祖,表示不忘本。」《晋书。卷三四。列传。杜预》:「其造冢居山之顶,四望周达,连山体南北之正而邪东北,向新郑城,意不忘本也。」
《漢語大詞典》:宗系
(1).宗族世系;家世。 唐 孙揆《灵应传》:“ 宝 曰:‘愿闻其説,兼冀识其宗系。苟可展分,安敢以幽显为辞。’”清史稿·食货志一:“又必辨其宗系。如民人无子,许立同宗昭穆相当者为后。”
(2).喻指主体、根本。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学汉书者,悦 应 苏 而略《苍》《雅》。不知书音是其枝叶,小学乃其宗系。”
《漢語大詞典》:执本(執本)
把握根本。管子·君臣下:“有道之君者执本,相执要,大夫执法,以牧其羣臣。”汉书·艺文志:“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分類:把握根本
《漢語大詞典》:七识(七識)
佛教语。法相宗谓从根本识中派生的七种精神和感觉现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称七转识。决定藏论卷上:“如诸心数,同是心法,有种种相,相应俱生,无有妨碍。阿罗耶识而与七识相应俱生,亦復如是。” 南朝 齐 谢朓 《佛影铭》:“群生因染,六趣牵缠,七识迭用,九居屡迁。”亦有特指末那识为“七识”者。见成唯识论
《國語辭典》:治标(治標)  拼音:zhì biāo
只处理表面上的枝节末处,而未能真正解决根本症结。如:「你擦这药膏只是治标罢了,还是去看医生吧!」
《國語辭典》:治本  拼音:zhì běn
从根本著手,解决问题。如:「治标不如治本。」
《國語辭典》:去火  拼音:qù huǒ
1.除去火源。比喻除去根本原因。《淮南子。精神》:「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2.中医上指消除体内的火气。
《漢語大詞典》:禅源(禪源)
禅门的根本道理。 唐 宗密 《〈禅源诸诠集〉都序》:“《禪源诸詮集》者,写録诸家所述詮表禪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以貽后代,故都题此名也。禪是 天竺 之语,具云禪那, 中华 翻为思维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为禪那。此性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
《漢語大詞典》:身干(身幹)
(1).左传·成公十三年:“礼,身之干也。” 孔颖达 疏:“树木以本根为干,有干故枝叶茂焉……人身以礼敬为本,必有礼敬,身乃得存。”后以“身干”喻立身的根本。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率礼蹈谦,谅实身干。”
(2).身躯。 李文翔 《新排长》:“上等兵有一付晒黑的脸,有一双结实的臂膀,有一个粗壮灵活的身干。”
《漢語大詞典》:道基
治理之道的根本。文选·张协〈杂诗〉之三“高尚遗王侯,道积自成基” 李善 注引庄子:“无为无治,谓之道基。” 晋 阮侃 《答嵇康》诗之二:“恬和为道基, 老氏 恶强梁。”
分類:治理根本
《漢語大詞典》:元序
最根本的秩序,指礼仪。后汉书·礼仪志赞:“元序斯立,家邦乃隆。”
《漢語大詞典》:本战(本戰)
谓战阵的根本。尉缭子·战威:“使什伍如亲戚,卒伯如朋友,止如堵墻,动如风雨,车不结辙,士不旋踵,此本战之道也。”
分類:战阵根本
《漢語大詞典》:遗筌(遺筌)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荃,同筌,捕鱼器具。后以“遗筌”表示丢失根本。《宋书·夷蛮传·婆黎国》:“有白学先生,以为中国圣人,经纶百世,其德弘矣,智周万变,天人之理尽矣,道无隐旨,教罔遗筌,聪叡迪哲,何负於殊论哉。”
《國語辭典》:路线(路線)  拼音:lù xiàn
1.路径,通常指表现在地图上的道路。如:「公车路线」、「你对这条路线熟不熟悉?」
2.比喻做事的门径。如:「他向来坚持稳健、有信用的企业发展路线,不轻易改变。」
《漢語大詞典》:苦本
佛教语。谓贪欲乃诸苦之根本。语出《法华经·方便品》:“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南朝 梁武帝 《断酒肉文》之一:“出即饮酒,开众恶门;入即噉肉,集众苦本。”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道释经:“永除苦藴,永断苦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一节:“贪、瞋、痴总称为无明,也称为三毒,贪欲尤为诸苦中之根本,称为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