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三本
(1).三个根本。礼的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师。《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明主贤君必於其信,是故肃慎三本。” 凌曙 注引《大戴礼》:“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祀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2).三个根本。治国之三本。指德、功、能。《管子·立政》:“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
(3).古时内府藏书,图籍各备正本、副本、贮本,合称三本。《北史·刑邵传》:“ 炎汉 勃兴,更修儒术。故 西京 有六学之义, 东都 有三本之盛。”《新唐书·百官志二》:“祕书郎三人,从六品上。掌四部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贮。凡课写功程,皆分判。”
(4).三个本源。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于是赋有三本:其一承《诗》,其次拟《荀》,其次宗《楚》。”
(2).三个根本。治国之三本。指德、功、能。《管子·立政》:“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
(3).古时内府藏书,图籍各备正本、副本、贮本,合称三本。《北史·刑邵传》:“ 炎汉 勃兴,更修儒术。故 西京 有六学之义, 东都 有三本之盛。”《新唐书·百官志二》:“祕书郎三人,从六品上。掌四部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贮。凡课写功程,皆分判。”
(4).三个本源。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于是赋有三本:其一承《诗》,其次拟《荀》,其次宗《楚》。”
《漢語大詞典》:主君
(1).对一国之主的称呼。《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 汤 之説乎?”《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乐羊 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 唐 元结 《元谟》:“或曰公知圣人之道。天子闻之,咨而问焉。公谢曰:‘臣生自山野……主君所问,臣安能知?请説所闻,惟主君听之。’” 唐 李商隐 《重有感》诗:“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2).指诸侯互相聘问的主国之君。《周礼·秋官·司仪》:“宾继主君,皆如主国之礼。”《礼记·聘义》:“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饗食也,所以愧厉之也。” 孔颖达 疏:“来聘使者行聘之时礼有错误,则主国之君不亲自饗食以接宾。”
(3).对卿大夫的称呼。《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齐侯 使 高张 来唁公,称主君。” 杜预 注:“比公於大夫。” 元 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 絺疵 云﹞某奉主人令,着我去请三家( 韩 、 魏 、 赵 )主君,来赴 兰臺 之宴。”
(4).对一家之主的称呼。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失教之家,閽寺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未通。” 唐 白居易 《不能忘情吟》:“故 素 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
(5).对人的敬称。《史记·苏秦列传》:“﹝ 韩王 ﹞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 秦 。今主君( 苏秦 )詔以 赵王 之教,敬奉社稷以从。’” 司马贞 索隐:“礼,卿大夫称主。今嘉 苏子 合从诸侯,褒而美之,故称曰主。”
(6).道家谓根本。《参同契》上篇:“应度育种,阴阳之原。寥廓恍惚,莫知其端。先迷失轨,后为主君。” 袁仁林 注:“倡先首动,则迷失柔顺之轨;居后处静,乃得阳之主也。”
(2).指诸侯互相聘问的主国之君。《周礼·秋官·司仪》:“宾继主君,皆如主国之礼。”《礼记·聘义》:“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饗食也,所以愧厉之也。” 孔颖达 疏:“来聘使者行聘之时礼有错误,则主国之君不亲自饗食以接宾。”
(3).对卿大夫的称呼。《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齐侯 使 高张 来唁公,称主君。” 杜预 注:“比公於大夫。” 元 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 絺疵 云﹞某奉主人令,着我去请三家( 韩 、 魏 、 赵 )主君,来赴 兰臺 之宴。”
(4).对一家之主的称呼。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失教之家,閽寺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未通。” 唐 白居易 《不能忘情吟》:“故 素 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
(5).对人的敬称。《史记·苏秦列传》:“﹝ 韩王 ﹞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 秦 。今主君( 苏秦 )詔以 赵王 之教,敬奉社稷以从。’” 司马贞 索隐:“礼,卿大夫称主。今嘉 苏子 合从诸侯,褒而美之,故称曰主。”
(6).道家谓根本。《参同契》上篇:“应度育种,阴阳之原。寥廓恍惚,莫知其端。先迷失轨,后为主君。” 袁仁林 注:“倡先首动,则迷失柔顺之轨;居后处静,乃得阳之主也。”
《漢語大詞典》:拔本
(1).拔除根本。《国语·晋语二》:“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衅而归图焉。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吾不去,惧及焉。”参见“ 拔本塞原 ”。
(2).逐步拔还本钱。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轮船招商局》:“俟 光绪 六年起,缓息拔本,匀分五期,每年缴还一期。”
(2).逐步拔还本钱。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轮船招商局》:“俟 光绪 六年起,缓息拔本,匀分五期,每年缴还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