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柳氏 朝代:西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人。贾充母。重节义。成济攻杀魏帝高贵乡公。柳氏以济不忠,数骂之,而不知充与其事。侍者闻之,无不窃笑。及将死,充问所欲言。柳氏曰:“我教汝迎李新妇尚不肯,安问他事!”遂无言。晋武帝即位,封为鲁国太夫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李生姬。艳丽喜谈谑,善讴咏。玄宗天宝中,韩翃馆于李,李以姬赠翃。及翃为侯希逸所辟,柳氏留都下。遭乱,为蕃将沙吒利所劫。翃失柳氏,叹想不已,意色皆丧。虞候许俊,请翃书数字,单骑造沙吒利第,出翃札示柳氏,挟之跨马,复归于翃。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据唐传奇《柳氏传》云,天宝中,寒士韩翊,(当即韩翃,字君平,大历十才子之一)与豪富之李生相友善。李之美妾柳氏心慕韩翊,李遂其意,将柳嫁韩。安史乱时,柳氏剪发毁形,寄身法灵寺。两京收复,韩使人潜寻柳氏,并赠以诗。柳见韩诗甚感,作诗答之。不久柳为蕃将沙叱利劫去。虞侯许俊用计救出柳氏,韩柳得以团聚。此爱情故事盛传于当时,后收入《太平广记》卷四八五,孟棨《本事诗·情感》亦载,情节稍有差异。《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7—1000 【介绍】: 宋大名人,原名肩愈,字绍先,后更名开,字仲涂,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太祖开宝六年进士。补宋州司寇参军。太宗征北汉,随同督运楚、泗八州军粮。选知常、润二州,拜监察御史,复迁殿中侍御史。后历知宁边军、全州、桂州、邠州等。真宗即位,命知代州,上书建议加强对西夏之防务,及省职官、减虚费。咸平二年辽军攻宋,上疏请真宗亲征。逾年徙沧州,道病卒。性倜傥重义,有胆识。慕韩愈、柳宗元之文,以复兴古道、述作经典自任,为宋代倡导古文之第一人。有《河东先生集》。
全宋诗
柳开(九四七~一○○○),字仲涂,曾名肩愈,字绍元,自号东郊野夫,又号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太祖开宝六年(九七三)进士,任宋州录事参军,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九七九),擢赞善大夫。历知常、润二州,拜监察御史。雍熙二年(九八五),坐事贬上蔡令。三年,复授殿中侍御史。后为崇仪使,知宁边军、全州、桂州。真宗即位,加如京使,知代州、忻州。咸平三年徒沧州,道病卒,年五十四。有《河东先生集》。《宋史》卷四四○有传。 柳开诗,《河东先生集》中仅存五首,另从他书辑得三首。
全宋文·卷一一九
柳开(九四七——一○○○),字仲涂,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少慕韩愈、柳宗元文,因名肩愈,字绍先,号东郊野夫。既效王通述作经典,乃以「开圣道之涂」自命,遂更今名今字,号补亡先生。开宝六年登进士第,补宋州司寇参军,迁录事参军。太宗朝历知常州、润州、贝州、宁边军、全州、桂州、环州、邠州、曹州、邢州等军州事,官至殿中侍御史、崇仪使。真宗即位,加如京使,知代州,徙知忻州。咸平三年徙沧州,病卒于道,年五十四。著《河东先生集》十五卷。宋之古文,实自开始,然其体艰涩。事迹详其门人张景所撰《柳开行状》,《宋史》卷四四○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柳桂孙,号月涧,为陈世崇师辈。事见《随隐漫录》卷三。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0—1342 【介绍】: 元婺州浦江人,字道传,号乌蜀山人。受性理之学于金履祥,自幼至老,好学不倦。于兵刑、律历、数术、方技、异教外书,无所不通。大德年间,以察举为江山儒学教谕。仕至翰林待制,与黄溍、虞集、揭傒斯齐名,称儒林四杰。既卒,门人私谥文肃。有《柳待制文集》。
元诗选
贯字道传,浦江人。大德间,用察举为江山教谕,迁昌国州学正,历国子助教、太常博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至正初,起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卒年七十有三,私谥曰文肃。道传甫弱冠,受经于仁山金履祥。既而从乡先生方凤、粤谢翱、括吴思齐诸前辈游,历考秦汉以来文章之变化。是时海内为一,故国遗老,尚有存者。师友讲究,渊源不绝。乃复裹粮出,与紫阳方回、南阳仇远、淮阴龚开、句章戴表元、永康胡之纯、长孺兄弟,益咨叩其所未至。及至京师,为吴文正公澄所器赏。程文宪公钜夫以墨一丸授之曰:文章正印,今属子矣。卒为一代名宿。自号乌蜀山人,扁其斋曰「静俭」。门人宋濂与戴良类辑其诗文为四十卷,谓如老将统百万之兵,旗帜鲜明,戈甲焜煌,而不见有喑呜叱咤之声。临川危素谓其文雄浑严整,长于议论,而无一语袭陈道故。《元史》亦曰「沈郁舂容,涵肆演迤,人多传诵之」。与同郡黄溍、吴莱声名一时相埒。浙东之文,争奇竞爽,涵育甄陶,人材辈出,迨于明初而极盛焉。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道传,浦阳人。累迁太常博士出为江山儒学教谕至正初起翰林待制兼国史编修官自号乌蜀山人有集四十卷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文化人,致仕墩之子。字汝明,号月亭。在朝鲜太宗、朝鲜世宗朝,官至领议政府事。谥贞肃。

人物简介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四·行状
先生讳方善。字子继。柳氏初贯文化。高丽名臣讳车达。其鼻祖也。奕世圭簪。谱不绝书。九世而至领议政讳成涧。赐封瑞宁。子孙遂为瑞宁人。高祖讳成桂。官至太常卿。曾祖讳淑。艺文馆大提学瑞宁君谥文僖公。自号思庵。有文章节行。后人立祠瑞山以祀之。祖讳厚。文科观察使。考讳沂。亦登第策勋。为瑞宁府院君。妣韩山郡夫人李氏。牧隐先生孙女也。洪武戊辰夏。先生生于松都之坊第。幼有特质。稍长嗜读书。日诵千言。十二岁。随长老选胜于冠山之灵通寺。遇题放墨。神思泉涌。往往有惊人语。见者目之为神童。时卞春亭季良以文章耆造。负世重望。权文忠公近退居阳村。大开明理之门。先生欣然负笈而往。讲问经旨。授受论量之际。多有开发处。二公倾心奖与。不以后生遇之。一时英俊。亦自以为不及也。献陵乙酉。中国子司马选。始游泮宫。自此声闻益蔼蔚。己丑。罹文网。编管于西原。先生怡然上途。不以祸福动一发。人有来唁者。但曰命也。惟杜门看书。若将终身。明年。移配永阳。永之西山。素称佳绝处。先生就其下松谷。筑室数楹以居之。扁其楣曰泰斋。日吟哦自适。悠然有閒泰意思。病遐堧文教未振。聚邑中子弟而训之。随才设科。娓娓不倦。四方闻风坌集。户外屦常满矣。先生曾与李西坡安柔相善。至是。李老亦以论事谪押梁。同郡名流又有曹学士尚治,李迂斋就,郑尚书举,崔谏议元道,尹侍郎统。互相推先。激昂风猷。盖岭海之间不落莫也。乙未。宥还原州。俄为修郤者所龁。更寻前路。庄宪王丁未。特原之。放归田里。在谴凡十有九年。流离羁危。备常无限辛辣。而随遇而安。无几微见于色辞。既归亦无纤毫喜。人以谓稽古力也。法泉旧墅。在鸣凤山麓。又有招提可幽静可游。先生讲学之暇。时携冠童六七。访寺吟诗。超然若浴沂者气像。于进取名利事。泊如也。朝廷以幽逸荐为主簿。先生自废不肯起。庄宪王敬重之。命集贤殿学士等往复质问。待以师礼。盖致礼貌于畎亩。唐虞以下所未有也。士林荣之。望若星斗焉。上益知先生有经济才将大用。不幸罹风疾。以正统癸亥春卒。春秋才五十六。娶铁城君李原女。生二男。长允庚。进士。是生秀宗。司直。是生世蕃。是生汉文。奉常寺。奉事是生梦瑞。是生根晦。有孝行。乡人愿表门闾。是生垷。是生二子。振泰挺泰。振泰有三子。长种德。武科。亦有三子。曰瀹曰湜曰浡。仲种学生七男。皆夭。只馀二。季种仁有三子。曰澳曰濈曰涉。挺泰以种学为后。次子允谦。卒官大司谏。是生惠仝。登乙未文科。官辅德。瀹有子琼枝。从我游。年少喜文雅。是将世其家者乎。先生天姿英敏。志器不凡。早服家庭之训。又多师友之益。其文章皆本之经教。典雅有体。不尚诸家险僻语。为诗尤冲澹高古。清而不苦。温而不迫。优入唐宋阃域。非得之性情之正。风雅之法。能乎。本朝继胜国衰乱之末。文治未遑。词学久废。至英庙戊午。始设进士科。中场用词赋。自是诗学大盛。论者谓先生训诲之力有以致之。然此特先生土苴耳。先生晚喜点易曰。易之理。一本达万殊也。形容圣人心事则曰。安土乐天能事在。圣心无处不春风。后来文章家。虽终身弄墨。安能说得此等说耶。尝语学者曰。为学在于穷理。穷理在于存心。非存心无以穷理。非穷理。其为学皆苟。故学者之初。须当敬以存心。精以读书。昼诵而夜思之。因其所知而益求其精。及其真积力久而有得焉。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与圣贤同其归。彼以词章而已者。陋矣。又曰。行藏。士君子大节。不可出而出。则忘义以循禄。非知命者。可出而不出。则洁身以乱伦。非知道者。又曰。孰不恶死。君子乐死于义。孰不欲生。丈夫且耻其苟容。盖其学文精深。见识卓越。言论易以动人。故当世及门之士如李大田甫钦。以节义著。徐四佳居正蔚然为文学领袖。其馀名公钜匠。接武辈出。贲饰王猷。大鸣国家之盛者。实先生鼓之也。前辈以东汉名流之多归功于严处士。至曰一丝扶汉鼎。今先生以布衣。为朝中贤士大夫所矜式。以至累百年而文教愈久愈兴。虽谓柳先生扶我鼎。恐非夸语也。然非光武不能成子陵之高。苟非圣朝礼遇之殷。亦安能使先生振作人才至于此哉。先生于书无不通。虽岐黄龟策阴阳圭臬之说。亦皆旁搜无馀。如天地之运化。物理之消息。人事之得失。一于诗发之。故先生之诗。非为吟哢而作也。而一句才成。举国传诵。内而圻湖。外而峤关。凡名园胜馆。不得先生诗如无馆。以至秘书省所藏舆地录中。先生诗文。居十六七。吁亦盛矣。景泰成化间。先生遗集。始入剞劂。天启中。旅轩张文康公议所以尸祝者。而寝以迟。至英烈王壬午。庙宇始成。祠曰景贤。院曰松谷。每以春秋二丁。报祀不忒。夫以国初之贤。遗风馀韵。至今不坠于地。当日先生所尝藏修处。更见蛾子时述。先生嘉惠后学之深。至此而尤可验矣。倘有右文筵臣白上而表奖之。宣号赐田。一如白鹿故事。则岂非斯文之幸而圣朝之美典哉。惜其先生既没。而薇垣公竟无后。上舍公落南不复返。阅六世而一遗孤廑廑如线。则言行之失其录。巾舄之不记藏。何足怪哉。一日。先生后孙湜赍诗集系牒等若而帙。访余普贤山下谓曰。在昔斯集之成也。子之先祖吏部公实跋之。建祠也而子之叔祖鹤岩公左袒焉。子又裒稡遗事者。请复记之。以终乃家责也。葵阳再拜而避。瞿然而辞曰。不佞不惟非其人。惟久远难详是虑。今若强其所不知以为知。其如得罪先生何既。而遍读诗文讫。寻绎诸贤序跋等语。又考笔苑杂记胜览等语。于是先生事迹。稍稍备矣。窃复思之。昔南轩张先生生诸葛武侯千百载之后。记其事。不以为嫌。苟有可传者。亦何以世代绵邈为诿哉。况又不佞在外裔之末。尤不可辞逊。故谨叙列如右。以备能言君子考据云。崇祯再辛丑仲秋上浣。后学乌川郑葵阳撰。
《骈字类编》:柳氏
唐书艺文志:柳氏自备二十卷。
又李德裕次柳氏旧闻一卷。
分类:柳氏
《国语辞典》:柳氏传(柳氏传)  拼音:liǔ shì zhuàn
唐代传奇小说,许尧佐作。述诗人韩翊妾柳氏为蕃将所劫,幸赖虞侯许俊救回,使二人终得团聚。反映安史之乱后,蕃将恃功跋扈的行径。为唐代流传的传奇小说,后世据其改编为戏曲,有明代吴长儒的《练囊记》、清朝张国寿的《章台柳》。也称为《章台柳传》。
《國語辭典》:章台柳(章臺柳)  拼音:zhāng tái liǔ
1.章台的柳树。比喻唐代居住在长安章台的妓女柳氏。唐。韩翃寄柳氏〉诗:「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2.词牌名。韩翃为宠姬柳氏所作,以起句为调名。也称为「忆章台」。
3.曲牌名。南曲入越调正曲,管色配六字调或凡字调。
《国语辞典》:章台杨柳(章台杨柳)  拼音:zhāng tái yáng liǔ
1.唐代韩翃与其宠姬柳氏因安史之乱而分离,后韩翃知悉柳氏为尼,乃写词寄给柳氏,文中提及章台柳一词,即喻指柳氏。见《太平广记。卷四八五。柳氏传》。后以章台杨柳比喻别离。
2.章台为汉代妓院所在地。后以章台杨柳指妓女。《群音类选。官腔类。卷二一。分钗记。分钗夜别》:「你是人间豪俊,当思显姓扬名,须听,再休折章台杨柳。」
《國語辭典》:季常之惧(季常之懼)  拼音:jì cháng zhī jù
借指惧内、怕老婆的毛病。参见「季常癖」条。《聊斋志异。卷六。马介甫》:「杨万石,大名诸生也。生平有『季常之惧』。妻尹氏,奇悍。」
《漢語大詞典》:河东狮子吼(河東獅子吼)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陈季常:“ 陈慥 字 季常 ……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 柳氏 絶凶妒,故 东坡 有诗云:‘ 龙丘居士 亦可怜,谈空説有夜不眠。忽闻 河东 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按, 河东 是 柳 姓的郡望,暗指 陈 妻 柳氏 ;师(狮)子吼,佛家以喻威严, 陈慥 好谈佛,故 东坡 借佛家语以戏之。后用以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的人。中国近代史资料《太平天囯·夫道》:“夫道本于刚,爱妻要有方。 河东 狮子吼,切莫胆惊慌。”亦省作“ 河东狮吼 ”。 明 无名氏 《四贤记·挑斗》:“鷺鷥行状黄昏后,也曾闻 河东 狮吼。”白雪遗音·玉蜻蜓·戏芳:“为妻刚正懒绸繆,怕只怕 河东 狮吼。”
《漢語大詞典》:佳人已属沙咤利(佳人已屬沙吒利)
唐 韩翊 供职在外,其妾 柳氏 为蕃将 沙吒利 所劫,并宠之专房。事见 唐 许尧佐 《柳氏传》及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后用以喻妻妾被有力者占有或夺取。 宋 许顗 彦周诗话:“ 王晋卿 得罪外謫,后房善歌者名 囀春鶯 ,乃 东坡 所见也。亦遂为 密县 马氏 所得。后 晋卿 还朝,寻访微知之,作诗云:‘佳人已属 沙吒利 ,义士今无 古押衙 。’” 清 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 芸 素有血疾……自识 憨园 ,年餘未发,余方幸其得良药。而 憨 为有力者夺去,以千金作聘,且许养其母,佳人已属沙吒利矣。”
分類:供职柳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