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弱柳
(1).柳条柔弱,故称弱柳。 南朝 陈 张正见 《赋得垂柳映斜溪》:“千仞青溪险,三阳弱柳垂。” 唐 贾至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诗:“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囀流鶯绕 建章 。” 宋 杨万里 《送彭元忠县丞北归》诗:“三春弱柳三秋月,半溪清水半峰雪。”
(2).喻指妓女。 唐 贾至 《春思》诗之二:“红粉当壚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 长安 轻薄儿。”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 白门 弱柳许谁攀,文酒笙歌俱等閒。”
(3).喻美人的腰肢。 清 陈孟楷 《湘烟小录·香畹楼忆语》:“釧鬆皓腕香桃瘦,带缓纤腰弱柳柔。”
《國語辭典》:垂丝(垂絲)  拼音:chuí sī
1.下垂的丝状枝条。多指柳条。唐。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垂丝百尺挂雕楹,上有好鸟相和鸣。」
2.流苏一类的饰物。宋。秦醇《谭意哥传》:「陡帐垂丝,清风射牖,疏帘透月,银鸭喷香。」
3.白发下垂。唐。白居易 白鹭诗:「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
《國語辭典》:曲尘(麴塵)  拼音:qú chén
1.酒曲所生的细菌。
2.淡黄色。《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鞠衣、展衣、缘衣、素沙」句下汉。郑玄。注:「鞠衣,黄桑服也,色如鞠尘,象桑叶始生。」唐。牛峤 杨柳枝诗五首之五:「袅翠笼烟拂暖波,舞裙新染曲尘罗。」
《漢語大詞典》:曲尘丝(麴塵絲)
指柳条,柳丝。柳叶呈鹅黄色,故称。 唐 杨巨源 《折杨柳》诗:“水边杨柳麴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唐 刘禹锡 《杨柳枝词》之三:“凤闕轻遮翡翠幃,龙池遥望麴尘丝。” 唐 司空图 《杨柳枝》词之十一:“笑问江头醉公子,饶君满把麴尘丝。”
《漢語大詞典》:金线(金線)
亦作“ 金綫 ”。
(1).金丝线。 唐 秦韬玉 《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后蜀 欧阳炯 《贺明朝》词:“轻转石榴帬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
(2).比喻初生柳条。 唐 施肩吾 《禁中新柳》诗:“万条金线带春烟,深染青丝不直钱。”红楼梦第五八回:“只见柳垂金綫,桃吐丹霞。” 姚锡钧 《眎了公论词绝句》之一:“荼蘼微放快晴时,金线初抛垂柳丝。”
《國語辭典》:明眼  拼音:míng yǎn
清明节日,将柳条插在门上的习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清明节》:「家家以柳条插于门,名之曰明眼。」
《國語辭典》:柳线(柳線)  拼音:liǔ xiàn
柳枝。柳条细长柔软,下垂如线,故名。南朝梁。范云 送别诗:「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唐。孟郊 春日有感诗:「雨滴草芽出,一日长一日。风吹柳线垂,一枝连一枝。」
《國語辭典》:柳丝(柳絲)  拼音:liǔ sī
形容柳枝细长如丝。唐。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之八:「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唐。温庭筠 杨柳诗八首之二:「南内墙东御路旁,预知春色柳丝黄。」
《漢語大詞典》:丝柳(絲柳)
细柔如丝的柳条。 唐 王涯 《游春词》之一:“ 曲江 丝柳变烟条,寒谷冰随暖气销。”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五:“ 江 南 环溪 的风月, 北京 南湾子头 的丝柳。咦!现实生活在此。”
《國語辭典》:栲栳  拼音:kǎo lǎo
竹制或柳条制的盛物器。《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被他赶著,一鞭打在脑后,猛然惊觉。自此疮越加大了,头胀如栲栳。」也作「巴斗」、「笆斗」。
《國語辭典》:碧绿(碧綠)  拼音:bì lǜ
翠绿色。如:「这一弯碧绿的江水,令许多游客流连忘返。」唐。张碧 游春引三首之三:「千条碧绿轻拖水,金毛泣怕春江死。」《老残游记》第二回:「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
《漢語大詞典》:黄丝(黄絲)
(1).黄色纤维。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乃使国中男女入山采葛,以作黄丝之布,欲献之。”
(2).黄色的蚕丝。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九:“剉檗染黄丝,黄丝歷乱不可治。” 唐 张说 《梁四公记》:“ 扶桑国 使使贡方物有黄丝三百斤,即 扶桑 蚕所吐, 扶桑 灰汁所煮之丝也。帝有金炉重五十斤,係六丝以悬炉,丝有餘力。”
(3).指刚抽芽叶之柳条。 唐 戎昱 《赋得江上柳送人》:“江柳断肠色,黄丝垂未齐。”
(4).指花粉管。 唐 白居易 《草词毕遇芍药初开因咏小谢红药当堦翻诗以为一句未尽其状偶成十六韵》:“釵葶抽碧股,粉蘂扑黄丝。”
《國語辭典》:笊篱(笊籬)  拼音:zhào li
在水里捞东西的器具。具长柄,能漏水,形似蜘蛛网。多以竹篾、柳条或金属线编制而成。《西游记》第三九回:「不然,就送你个『皮笊篱──一捞个罄尽。』」《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兄笑著,自探囊中取出一个纯银笊篱来,煽起炭火做煎饼自啖。」
《漢語大詞典》:柳条边(柳條邊)
清 初 顺治 间开始分段修筑,至 康熙 中陆续完成的一条柳条篱笆。也称 盛京边墙 、 柳墙 、 柳城 、 条子边 。南起今 辽宁 凤城 南,东北经 新宾 东折西北至 开原 北,又折而西南至 山海关 北接 长城 ,名为“老边”。自 开原 东北至今 吉林市 北,名为“新边”。初设边门二十一,后减为二十。每门常驻官兵各数十人,稽察出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 盛京 吉林 ,则以柳条结边为界, 柳条边 依内外 兴安岭 而建。” 清 彭兆琮 《感事》诗之八:“谁持木罌渡,顿溃 柳条边 。” 蒋士超 《出关至沈阳作》诗:“ 榆关 东瞰 柳条边 , 辽海 人民异昔年。”
《國語辭典》:篮子(籃子)  拼音:lán zi
藤、竹、塑料等编成有提手的盛物器具。《红楼梦》第五九回:「随路见花,便采一二枝,编出一个玲珑过梁的篮子。」《老残游记》第二回:「园子里面顶著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
《漢語大詞典》:柳圈
我国传统风俗,清明节用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谓可去毒避邪。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忠志:“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蠆毒。” 宋 张炎 《庆春宫》词序:“都下寒食,游人甚盛,水边花外,多丽环集,各以柳圈祓禊而去,亦 京洛 旧事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访翠》:“我老汉姓 柳 ,飘零半世,最怕的是‘柳’字。今日清明佳节,偏把箇柳圈儿套住我老狗头。”
《國語辭典》:孛罗(孛羅)  拼音:bó luó
圆形的竹篮。宋。秦观〈满园花。一向沈吟久〉词:「待收了孛罗,罢了从来斗。」也作「孛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