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7,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29 下一页
蓂枯
四枯四荣
枯木
枯木堂
枯木众
枯木偈
枯木禅
枯木龙吟
枯树经
枯禅
枯定
枯木逢春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词典(续上)
焦尾枯桐蓂枯
佛类词典
四枯四枯四荣
枯木
枯木堂
枯木众
枯木偈
枯木禅
枯木龙吟
枯树经
枯禅
枯定
枯木逢春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漢語大詞典》:焦尾枯桐
泛指良琴。《红楼梦》第八九回:“虽不是焦尾枯桐,这鹤仙凤尾,还配得齐整。”参见“ 焦尾琴 ”。
《國語辭典》:焦尾琴 拼音:jiāo wěi qín
东汉蔡邕以桐木制成的名琴。因桐木尾端有烧焦的痕迹,故称为「焦尾琴」。《后汉书。卷六○下。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七:「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也称为「焦桐」、「焦琴」、「焦尾」、「爨桐」。
分類:焦尾琴
《韵府拾遗 虞韵》:蓂枯
岁华纪丽月晦值蓂枯之日
四枯
【佛学大辞典】
(譬喻)双林树之四枯也。(参见:四枯四荣)
【三藏法数】
(亦名二乘四倒,出涅槃经并宗镜录)
四枯者,表二乘四倒也。所言枯者,以二乘观无常苦空无我等,则烦恼有朽灭不生之义,故名为四枯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常计无常〕,常者,即法身常住之义;无常者,即变异也。谓声闻、缘觉为无明之惑所覆,于如来常住法身中,妄计有变异相,是为无常颠倒。
〔二、乐计非乐〕,乐者,即涅槃清净之乐;非乐者,即苦义。谓声闻、缘觉,为无明之惑所覆,于如来涅槃清净乐中妄计是苦,是为非乐颠倒。
〔三、我计无我〕,我者,即佛性真实之我也;无我者,谓佛性中无有我也。谓二乘为无明之惑所覆,不了无我法中而有真我,故于佛性真我之中,妄计无我,是为无我颠倒。
〔四、净计不净〕,净者,即是如来常住之身,非杂食身,非烦恼身,非血肉身,非是筋骨缠缚之身;不净者,二乘为无明之惑所覆,但观世间一切诸色皆为不净,不了如来常住之净,是为不净颠倒。
(譬喻)双林树之四枯也。(参见:四枯四荣)
【三藏法数】
(亦名二乘四倒,出涅槃经并宗镜录)
四枯者,表二乘四倒也。所言枯者,以二乘观无常苦空无我等,则烦恼有朽灭不生之义,故名为四枯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常计无常〕,常者,即法身常住之义;无常者,即变异也。谓声闻、缘觉为无明之惑所覆,于如来常住法身中,妄计有变异相,是为无常颠倒。
〔二、乐计非乐〕,乐者,即涅槃清净之乐;非乐者,即苦义。谓声闻、缘觉,为无明之惑所覆,于如来涅槃清净乐中妄计是苦,是为非乐颠倒。
〔三、我计无我〕,我者,即佛性真实之我也;无我者,谓佛性中无有我也。谓二乘为无明之惑所覆,不了无我法中而有真我,故于佛性真我之中,妄计无我,是为无我颠倒。
〔四、净计不净〕,净者,即是如来常住之身,非杂食身,非烦恼身,非血肉身,非是筋骨缠缚之身;不净者,二乘为无明之惑所覆,但观世间一切诸色皆为不净,不了如来常住之净,是为不净颠倒。
四枯四荣
【佛学大辞典】
(譬喻)佛于拘尸那城Kusinagara娑罗S/a%la双树间入灭时,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面双树,一荣一枯,故曰四枯四荣,此有二重之意:一表凡夫二乘之八倒,二为表二乘菩萨之八正也。凡夫二乘之八倒者,谓凡夫于世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起常乐我净之见,是为凡夫之四倒,故譬之以四荣,又二乘向涅槃常乐我净之法,起苦空无常无我之见,是为二乘之四倒,譬之以四枯。故止观曰:「八颠倒转成四枯四荣。」二乘于世间之法,起苦空无常无我之见,是四正见,譬之以四枯,是破凡夫之四倒。菩萨向涅槃之法,起常乐我净之见,是四正见,譬之以四荣,是破二乘之四倒。此八正为佛之入处,故止观九又曰:「亦是非枯(非二乘之四枯),非荣(非凡夫之四荣),中间入涅槃见佛性也。」同七曰:「如是念处,力用广博。义兼大小,俱破八倒。双显荣枯,双非荣枯。即于中间入般涅槃,亦是坐道场。」同辅行曰:「言枯荣者,大经云:东方双者喻常无常,南方双者喻乐无乐,西方双者喻我无我,北方双者喻净不净。四方各双,故名双树。方而皆悉一枯一荣,荣喻于常等,枯喻无常等。如来于中入般涅槃,表非枯非荣,荣即表假,枯即表空,即是于其空假中间而入秘密藏。」
(譬喻)佛于拘尸那城Kusinagara娑罗S/a%la双树间入灭时,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面双树,一荣一枯,故曰四枯四荣,此有二重之意:一表凡夫二乘之八倒,二为表二乘菩萨之八正也。凡夫二乘之八倒者,谓凡夫于世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起常乐我净之见,是为凡夫之四倒,故譬之以四荣,又二乘向涅槃常乐我净之法,起苦空无常无我之见,是为二乘之四倒,譬之以四枯。故止观曰:「八颠倒转成四枯四荣。」二乘于世间之法,起苦空无常无我之见,是四正见,譬之以四枯,是破凡夫之四倒。菩萨向涅槃之法,起常乐我净之见,是四正见,譬之以四荣,是破二乘之四倒。此八正为佛之入处,故止观九又曰:「亦是非枯(非二乘之四枯),非荣(非凡夫之四荣),中间入涅槃见佛性也。」同七曰:「如是念处,力用广博。义兼大小,俱破八倒。双显荣枯,双非荣枯。即于中间入般涅槃,亦是坐道场。」同辅行曰:「言枯荣者,大经云:东方双者喻常无常,南方双者喻乐无乐,西方双者喻我无我,北方双者喻净不净。四方各双,故名双树。方而皆悉一枯一荣,荣喻于常等,枯喻无常等。如来于中入般涅槃,表非枯非荣,荣即表假,枯即表空,即是于其空假中间而入秘密藏。」
枯木
【佛学大辞典】
(杂名)唐石霜诸禅师会下有禅坐而不卧者。天下谓之枯木众。宋僧传十二(庆绪传)曰:「如是二十年间,堂中老宿,长坐不卧,屹若椔杌。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是也。」传灯录十五石霜章曰:「师止石霜山二十年间,学众有长坐不卧,屹若株杌。天下谓之枯木众也。」
(杂名)唐石霜诸禅师会下有禅坐而不卧者。天下谓之枯木众。宋僧传十二(庆绪传)曰:「如是二十年间,堂中老宿,长坐不卧,屹若椔杌。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是也。」传灯录十五石霜章曰:「师止石霜山二十年间,学众有长坐不卧,屹若株杌。天下谓之枯木众也。」
枯木堂
【佛学大辞典】
(杂名)枯木众所居之堂。
(杂名)枯木众所居之堂。
枯木众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枯木)
(杂名)(参见:枯木)
枯木
【佛学大辞典】
(杂名)唐石霜诸禅师会下有禅坐而不卧者。天下谓之枯木众。宋僧传十二(庆绪传)曰:「如是二十年间,堂中老宿,长坐不卧,屹若椔杌。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是也。」传灯录十五石霜章曰:「师止石霜山二十年间,学众有长坐不卧,屹若株杌。天下谓之枯木众也。」
(杂名)唐石霜诸禅师会下有禅坐而不卧者。天下谓之枯木众。宋僧传十二(庆绪传)曰:「如是二十年间,堂中老宿,长坐不卧,屹若椔杌。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是也。」传灯录十五石霜章曰:「师止石霜山二十年间,学众有长坐不卧,屹若株杌。天下谓之枯木众也。」
枯木偈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传灯录曰:「大海山法禅师有偈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术语)传灯录曰:「大海山法禅师有偈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枯木禅
【佛学大辞典】
(公案)五灯会元曰:「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祇供养得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公案)五灯会元曰:「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祇供养得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枯木龙吟
【佛学大辞典】
(杂语)意谓绝灭一切妄念妄想,至大死一番处,更苏生还来,而得大自在也。碧岩二则颂评曰:「僧问香严如何是道?严云枯木里龙吟。僧云如何是道中人?岩云髑髅里眼睛。」
(杂语)意谓绝灭一切妄念妄想,至大死一番处,更苏生还来,而得大自在也。碧岩二则颂评曰:「僧问香严如何是道?严云枯木里龙吟。僧云如何是道中人?岩云髑髅里眼睛。」
枯树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枯树经,一卷。失译。
(经名)佛说枯树经,一卷。失译。
枯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枯槁禅坐。即放下万事也。
(术语)又曰枯槁禅坐。即放下万事也。
枯定
【佛学常见辞汇】
定多慧少的禅定。
定多慧少的禅定。
枯木逢春
【俗语佛源】
「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这本是《五灯会元》里「婆子烧庵」故事中的两句话,后来人们用来形容枯木逢到春天又有生机。《敦煌变文集》卷二《庐山远公话》:「是日远公犹如临岩枯木,再得逢春」。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唐州大乘山和尚》:「僧问:『枯木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稀有。』」后来用枯木逢春,比喻从绝望中重获生机。如《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两口儿回到家乡,见了岳丈黄太学,好似枯木逢春,断弦再续,欢喜无限。」(宽忍)
「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这本是《五灯会元》里「婆子烧庵」故事中的两句话,后来人们用来形容枯木逢到春天又有生机。《敦煌变文集》卷二《庐山远公话》:「是日远公犹如临岩枯木,再得逢春」。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唐州大乘山和尚》:「僧问:『枯木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稀有。』」后来用枯木逢春,比喻从绝望中重获生机。如《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两口儿回到家乡,见了岳丈黄太学,好似枯木逢春,断弦再续,欢喜无限。」(宽忍)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三藏法数】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者,谓饥渴为主病,四百四病为客病,故须以食而为医药,用资其身。凡受食时,当作此观。(四百四病者,人身假地、水、火、风、四大所成,一大不调,则生百一种病,四大共成四百四病也。)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者,谓饥渴为主病,四百四病为客病,故须以食而为医药,用资其身。凡受食时,当作此观。(四百四病者,人身假地、水、火、风、四大所成,一大不调,则生百一种病,四大共成四百四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