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89,分73页显示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6 57 58 59 下一页
二转依果
因果四执
因果四计
因果四计(二)
观有果无果门
观因果门
教理行果四法
境行果三法
境教理行果五法
因果(二)
报相与果理
开花结果
前因后果
掌中果
佛类词典(续上)
因果同时异时二转依果
因果四执
因果四计
因果四计(二)
观有果无果门
观因果门
教理行果四法
境行果三法
境教理行果五法
因果(二)
报相与果理
开花结果
前因后果
掌中果
因果同时异时
【佛学次第统编】
因果同时异时者:
一、因果同时 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如炷生燄,燄生燋炷,亦如束芦,更互相依,因果俱时,理不倾动矣。
二、因果异时 前念种子生后念种,斯乃自类相生,因果异时,不同种现相望因果同时。
因果同时异时者:
一、因果同时 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如炷生燄,燄生燋炷,亦如束芦,更互相依,因果俱时,理不倾动矣。
二、因果异时 前念种子生后念种,斯乃自类相生,因果异时,不同种现相望因果同时。
二转依果
【佛学次第统编】
二转依果者,谓菩提涅槃。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證无上觉。
二转依果者,谓菩提涅槃。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證无上觉。
因果四执
【佛学次第统编】
三论玄义云:「总论西域九十六术,别序宗要,则四执盛行:一、计邪因邪果,二、执无因有果,三、立有因无果,四、辨无因无果。」
一、问云:「何名为邪因邪果?」 答:「有外道云:大自在天能生万物,万物若灭,还归本天,故云自在天若瞋。四生皆苦,自在若喜,则六道咸乐。然天非物因,物非天果,盖是邪心所画,故名邪因邪果。」
二、问云:「何名为无因有果?」 答:「复有外道,穷推万物,无所由藉,故谓无因。而现睹诸法,当知有果。例如庄周魍魉问影,影由形有,形因造化,造化则无所由。本既自有,即末不因他,是故无因而有果也。」
三、问云:「何名为有因无果?」 答:「断见之流,惟有现在,更无后世,类如草木,尽在一期。」
四、问云:「何名为无因无果?」 答:「既拨无后世受果,亦无现在之因。故六师云:「无有黑业,无有黑业报;无有白业,无有白业报。」四邪之间,最为尤弊,现在断善,后生恶趣。」
三论玄义云:「总论西域九十六术,别序宗要,则四执盛行:一、计邪因邪果,二、执无因有果,三、立有因无果,四、辨无因无果。」
一、问云:「何名为邪因邪果?」 答:「有外道云:大自在天能生万物,万物若灭,还归本天,故云自在天若瞋。四生皆苦,自在若喜,则六道咸乐。然天非物因,物非天果,盖是邪心所画,故名邪因邪果。」
二、问云:「何名为无因有果?」 答:「复有外道,穷推万物,无所由藉,故谓无因。而现睹诸法,当知有果。例如庄周魍魉问影,影由形有,形因造化,造化则无所由。本既自有,即末不因他,是故无因而有果也。」
三、问云:「何名为有因无果?」 答:「断见之流,惟有现在,更无后世,类如草木,尽在一期。」
四、问云:「何名为无因无果?」 答:「既拨无后世受果,亦无现在之因。故六师云:「无有黑业,无有黑业报;无有白业,无有白业报。」四邪之间,最为尤弊,现在断善,后生恶趣。」
因果四计
【佛学次第统编】
由因果一异,亦分四计。
一、因果一 二、因果异 三、因果亦一亦异 四、因果非一非异
由因果一异,亦分四计。
一、因果一 二、因果异 三、因果亦一亦异 四、因果非一非异
因果四计(二)
【佛学次第统编】
或即前意以因中有果无果,成四句者。
一、因中有果 二、因中无果 三、因中亦有无果 四、因中非有无果
或即前意以因中有果无果,成四句者。
一、因中有果 二、因中无果 三、因中亦有无果 四、因中非有无果
观有果无果门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诸法不生,何以故?
先有则不生 先无亦不生 有无亦不生 谁当有生者
若果因中先有,则不应生,先无亦不应生,先有无亦不应生,何以故?若果因中先有而生,是则无穷。如果先未生而生者,今生已复应更生,何以故?因中常有故。从是有边,复应更生,是则无穷。若谓生已更不生,未生而生者,是中无有生理。是故先有而生,是事不然。复次若因中先有果而谓未生而生生已不生者,是亦二俱有而一生一不生,无有是处。复次若未生定有者,生已则应无,何以故?生未生共相违故,生未生相违故,是二作相亦应相违。复次有与无相违,无与有相违,若生已亦有未生亦有者,则生未生不应有异,何以故?若有生生已亦有未生亦有,如是生未生有何差别?生未生无差别,是事不然,是故有不生。复次有已先成,何用更生?如作已不应作,成已不应成,是故有法不应生。复次若有生因中未生时果应可见,而实不可见。如泥中瓶蒲中席应可见,而实不可见,是故有不生。问曰:「果虽先有,以未变故不见?」答曰:「若瓶未生时,瓶体未变,故不见者,以何相知言泥中先有瓶?为以瓶相有瓶,为以牛相马相故有瓶耶?若泥中无瓶相者,亦无牛相马相,是岂不名无耶?是故汝说因中先有果而生者,是事不然。复次变法即是果者,即应因中先有变,何以故?汝法因中先有果故。若瓶等先有,变亦先有,应当可见,而实不可得,是故汝言未变故不见,是事不然。若谓未变不名为果,则果毕竟不可得,何以故?是变先无后亦应无,故瓶等果毕竟不可得。若谓变已是果者,则因中先无,如是则不定或因中先有果,或先无果。」问曰:「先有变但不可得见,凡物自有有而不可得见者。如物或有近而不可知,或有远而不可知,或根坏故不可知,或心不住故不可知,障故不可知,同故不可知,胜故不可知,细微故不可知。近而不可知者,如眼中药。远而不可知者,如鸟飞虚空,高翔远逝。根坏故不可知者,如盲不见色、聋不闻声、鼻塞不闻香、口爽不知味、身顽不知触、心狂不知实。心不住故不可知者,如心在色等,则不知声。障故不可知者,如地障大水,壁障外物。同故不可知者,如墨上黑点。胜故不可知者,如有钟鼓音,不闻捎拂声。细微故不可知者,如微尘等不现。如是诸法虽有,以八因缘故不可知。汝说因中变不可得,瓶等不可得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是事虽有,以八因缘故不可得。」答曰:「变法及瓶等果,不同八因缘不可得,何以故?若变法及瓶等果,极近不可得者,小远应可得。极远不可得者,小近应可得。若根坏不可得者,根净应可得。若心不住不可得者,心住应可得。若障不可得者,变法及瓶法无障应可得。若同不可得者,异时应可得。若胜不可得者,胜止应可得。若细微不可得者,而瓶等果粗应可得。若瓶细故不可得者,生已亦应不可得,何以故?生已未生,细相一故。生已未生,俱定有故。」问曰:「未生时细,生已转粗,是故生已可得,未生不可得?」答曰:「若尔者,因中则无果,何以故?因中无粗故。又因中先无粗,若因中先有粗者,则不应言细故不可得。今果是粗,汝言细故不可得,是粗不名为果。今果毕竟不应可得,而果实可得,是故不以细故不可得。如是有法,因中先有果,以八因缘故不可得,先因中有果,是事不然。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者,是则因因相坏,果果相坏,何以故?如在缕,如果在器,但是住处,不名为因,何以故?缕器非果因故。若因坏果亦坏,是故缕等非等因,因无故果亦无,何以故?因因故有果成,因不成果云何成?复次若不作不名果,缕等因不能作等果,何以故?如缕等不以等住,故能作等果,如是则无因无果。若因果俱无,则不应求因中若先有果,若先无果。复次若因中有果而不可得,应有相现,如闻香知有华,闻声知有鸟,闻笑知有人,见烟知有火,见鹄知有池。如是因中若先有果,应有相现。今果体亦不可得。相亦不可得,如是当知因中先无果。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则不应言因缕有,因蒲有席。若因不作他亦不作,如非缕所作,可从蒲作耶?若缕不作蒲亦不作,可得言无所从作耶?若无所从作,则不名为果。若果无因亦无,如先说。是故从因中先有果生,是则不然。复次若果无所从作,则为是常,如涅槃性。若果是常,诸有为法,则皆是常。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是果故。若一切法皆常,则无无常,若无无常,亦无有常,何以故?因常有无常,因无常有常,是故常无常,二俱无者,是事不然,是故不得言因中先有果生。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则果更与异果作因,如与著为因,如席与障为因,如车与载为因,而实不与异果作因,是故不得言因中先有果生。若谓如地先有香,不以水洒,香则不发,果亦如是。若未有缘会,则不能作因,是事不然,何以故?如汝所说,可了时名果,瓶等物非果,何以故?可了是作,瓶等先有非作,是则以作为果,是故因中先有果生,是事不然。复次了因但能显发,不能生物。如为照闇中瓶故然灯,亦能照馀卧具等物。为作瓶故,和合众缘,不能生馀卧具等物。是故当知非先因中有果生。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则不应有今作当作差别,而汝受今作当作,是故非先因中有果生。若谓因中先无果而果生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无而生者,应有第二头第三手生,何以故?无而生故。」问曰:「瓶等物有因缘,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云何得生?是故汝说不然。」答曰:「第二头第三手及瓶等果,因中俱无,如泥团中无瓶,石中亦无瓶,何故名泥团为瓶因,不名石为瓶因?何故名乳为酪因,缕为因,不名蒲为因?复次若因中先无果而果生者,则一一物应生一切物,如指端应生马车饮食等。如是缕不但应出,亦应出车马饮食等物,何以故?若无而能生者,何故缕但能生,而不生车马饮食等物,以俱无故。若因中先无果而果生者,则诸因不应各各有力能生果。如须油者,要从麻取,不笮于沙。若俱无者,何故麻中求而不笮沙?若谓曾见麻出油,不见从沙出,是故麻中求而不笮沙,是事不然,何以故?若生相成者,应言馀时见麻出油,不见沙出,是故于麻中求,不取沙,而一切法生相不成,故不得言馀时见麻出油,故麻中求不取于沙。复次我今不但破一事,皆总破一切因果。若因中先有果生,先无果生,先有果无果生,是三生皆不成,是故汝言馀时见麻出油则堕同疑因。复次若先因中无果而果生者,诸因相则不成。何以故?诸因若无,法何能作?何能成?若无作无成,云何名为因?如是作者不得有所作,使作者亦不得有所作。若谓因中先有果,则不应有作。作者作法别异,何以故?若先有果,何须复作?是故汝所作作者作法诸因,皆不可得。因中先无果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人受作作者分别有因果,应作是难。我说作作者及因果皆空。若汝破作作者及因果则成我法,不名为难。是故因中先无果而果生,是事不然。复次若人受因中先有果,应作是难。我不说因中先有果,故不受此难。亦不受因中先无果,若谓因中先亦有果亦无果而果生,是亦不然。何以故?有无性相违故。性相违者,云何一处?如明闇苦乐去住缚解,不得同处,是故因中先有果,先无果,二俱不生。复次因中先有果先无果,上有无中已破,是故先因中有果亦不生,无果亦不生,有无亦不生。理极于此,一切处推求不可得,是故果毕竟不生。果毕竟不生故,则一切有为法皆空。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是因是果,有为空故,无为亦空,有为无为尚空,何况我耶!
复次诸法不生,何以故?
先有则不生 先无亦不生 有无亦不生 谁当有生者
若果因中先有,则不应生,先无亦不应生,先有无亦不应生,何以故?若果因中先有而生,是则无穷。如果先未生而生者,今生已复应更生,何以故?因中常有故。从是有边,复应更生,是则无穷。若谓生已更不生,未生而生者,是中无有生理。是故先有而生,是事不然。复次若因中先有果而谓未生而生生已不生者,是亦二俱有而一生一不生,无有是处。复次若未生定有者,生已则应无,何以故?生未生共相违故,生未生相违故,是二作相亦应相违。复次有与无相违,无与有相违,若生已亦有未生亦有者,则生未生不应有异,何以故?若有生生已亦有未生亦有,如是生未生有何差别?生未生无差别,是事不然,是故有不生。复次有已先成,何用更生?如作已不应作,成已不应成,是故有法不应生。复次若有生因中未生时果应可见,而实不可见。如泥中瓶蒲中席应可见,而实不可见,是故有不生。问曰:「果虽先有,以未变故不见?」答曰:「若瓶未生时,瓶体未变,故不见者,以何相知言泥中先有瓶?为以瓶相有瓶,为以牛相马相故有瓶耶?若泥中无瓶相者,亦无牛相马相,是岂不名无耶?是故汝说因中先有果而生者,是事不然。复次变法即是果者,即应因中先有变,何以故?汝法因中先有果故。若瓶等先有,变亦先有,应当可见,而实不可得,是故汝言未变故不见,是事不然。若谓未变不名为果,则果毕竟不可得,何以故?是变先无后亦应无,故瓶等果毕竟不可得。若谓变已是果者,则因中先无,如是则不定或因中先有果,或先无果。」问曰:「先有变但不可得见,凡物自有有而不可得见者。如物或有近而不可知,或有远而不可知,或根坏故不可知,或心不住故不可知,障故不可知,同故不可知,胜故不可知,细微故不可知。近而不可知者,如眼中药。远而不可知者,如鸟飞虚空,高翔远逝。根坏故不可知者,如盲不见色、聋不闻声、鼻塞不闻香、口爽不知味、身顽不知触、心狂不知实。心不住故不可知者,如心在色等,则不知声。障故不可知者,如地障大水,壁障外物。同故不可知者,如墨上黑点。胜故不可知者,如有钟鼓音,不闻捎拂声。细微故不可知者,如微尘等不现。如是诸法虽有,以八因缘故不可知。汝说因中变不可得,瓶等不可得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是事虽有,以八因缘故不可得。」答曰:「变法及瓶等果,不同八因缘不可得,何以故?若变法及瓶等果,极近不可得者,小远应可得。极远不可得者,小近应可得。若根坏不可得者,根净应可得。若心不住不可得者,心住应可得。若障不可得者,变法及瓶法无障应可得。若同不可得者,异时应可得。若胜不可得者,胜止应可得。若细微不可得者,而瓶等果粗应可得。若瓶细故不可得者,生已亦应不可得,何以故?生已未生,细相一故。生已未生,俱定有故。」问曰:「未生时细,生已转粗,是故生已可得,未生不可得?」答曰:「若尔者,因中则无果,何以故?因中无粗故。又因中先无粗,若因中先有粗者,则不应言细故不可得。今果是粗,汝言细故不可得,是粗不名为果。今果毕竟不应可得,而果实可得,是故不以细故不可得。如是有法,因中先有果,以八因缘故不可得,先因中有果,是事不然。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者,是则因因相坏,果果相坏,何以故?如在缕,如果在器,但是住处,不名为因,何以故?缕器非果因故。若因坏果亦坏,是故缕等非等因,因无故果亦无,何以故?因因故有果成,因不成果云何成?复次若不作不名果,缕等因不能作等果,何以故?如缕等不以等住,故能作等果,如是则无因无果。若因果俱无,则不应求因中若先有果,若先无果。复次若因中有果而不可得,应有相现,如闻香知有华,闻声知有鸟,闻笑知有人,见烟知有火,见鹄知有池。如是因中若先有果,应有相现。今果体亦不可得。相亦不可得,如是当知因中先无果。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则不应言因缕有,因蒲有席。若因不作他亦不作,如非缕所作,可从蒲作耶?若缕不作蒲亦不作,可得言无所从作耶?若无所从作,则不名为果。若果无因亦无,如先说。是故从因中先有果生,是则不然。复次若果无所从作,则为是常,如涅槃性。若果是常,诸有为法,则皆是常。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是果故。若一切法皆常,则无无常,若无无常,亦无有常,何以故?因常有无常,因无常有常,是故常无常,二俱无者,是事不然,是故不得言因中先有果生。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则果更与异果作因,如与著为因,如席与障为因,如车与载为因,而实不与异果作因,是故不得言因中先有果生。若谓如地先有香,不以水洒,香则不发,果亦如是。若未有缘会,则不能作因,是事不然,何以故?如汝所说,可了时名果,瓶等物非果,何以故?可了是作,瓶等先有非作,是则以作为果,是故因中先有果生,是事不然。复次了因但能显发,不能生物。如为照闇中瓶故然灯,亦能照馀卧具等物。为作瓶故,和合众缘,不能生馀卧具等物。是故当知非先因中有果生。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则不应有今作当作差别,而汝受今作当作,是故非先因中有果生。若谓因中先无果而果生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无而生者,应有第二头第三手生,何以故?无而生故。」问曰:「瓶等物有因缘,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云何得生?是故汝说不然。」答曰:「第二头第三手及瓶等果,因中俱无,如泥团中无瓶,石中亦无瓶,何故名泥团为瓶因,不名石为瓶因?何故名乳为酪因,缕为因,不名蒲为因?复次若因中先无果而果生者,则一一物应生一切物,如指端应生马车饮食等。如是缕不但应出,亦应出车马饮食等物,何以故?若无而能生者,何故缕但能生,而不生车马饮食等物,以俱无故。若因中先无果而果生者,则诸因不应各各有力能生果。如须油者,要从麻取,不笮于沙。若俱无者,何故麻中求而不笮沙?若谓曾见麻出油,不见从沙出,是故麻中求而不笮沙,是事不然,何以故?若生相成者,应言馀时见麻出油,不见沙出,是故于麻中求,不取沙,而一切法生相不成,故不得言馀时见麻出油,故麻中求不取于沙。复次我今不但破一事,皆总破一切因果。若因中先有果生,先无果生,先有果无果生,是三生皆不成,是故汝言馀时见麻出油则堕同疑因。复次若先因中无果而果生者,诸因相则不成。何以故?诸因若无,法何能作?何能成?若无作无成,云何名为因?如是作者不得有所作,使作者亦不得有所作。若谓因中先有果,则不应有作。作者作法别异,何以故?若先有果,何须复作?是故汝所作作者作法诸因,皆不可得。因中先无果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人受作作者分别有因果,应作是难。我说作作者及因果皆空。若汝破作作者及因果则成我法,不名为难。是故因中先无果而果生,是事不然。复次若人受因中先有果,应作是难。我不说因中先有果,故不受此难。亦不受因中先无果,若谓因中先亦有果亦无果而果生,是亦不然。何以故?有无性相违故。性相违者,云何一处?如明闇苦乐去住缚解,不得同处,是故因中先有果,先无果,二俱不生。复次因中先有果先无果,上有无中已破,是故先因中有果亦不生,无果亦不生,有无亦不生。理极于此,一切处推求不可得,是故果毕竟不生。果毕竟不生故,则一切有为法皆空。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是因是果,有为空故,无为亦空,有为无为尚空,何况我耶!
观因果门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诸法自无性,亦不从馀处来。如说:
「果于众缘中 毕竟不可得 亦不馀处来 云何而有果
众缘若一一中,若和合中,俱无果,如先说。又是果不从馀处来,若馀处来者,则不从因缘生,亦无众缘和合功。若果众缘中无,亦不从馀处来者,是即为空。果空故一切有为法空。有为法空故,无为法亦空。有为无为尚空,何况我耶!」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诸法自无性,亦不从馀处来。如说:
「果于众缘中 毕竟不可得 亦不馀处来 云何而有果
众缘若一一中,若和合中,俱无果,如先说。又是果不从馀处来,若馀处来者,则不从因缘生,亦无众缘和合功。若果众缘中无,亦不从馀处来者,是即为空。果空故一切有为法空。有为法空故,无为法亦空。有为无为尚空,何况我耶!」
教理行果四法
【佛学次第统编】
法宝中有四种:
一、教法 三世诸佛所说破无明烦恼之声名句文也。
二、理法 教法所诠之义理也。
三、行法 依理而行之戒定慧也。
四、果法 行满所得有为无为之證果也。
心地观经曰:「于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
法宝中有四种:
一、教法 三世诸佛所说破无明烦恼之声名句文也。
二、理法 教法所诠之义理也。
三、行法 依理而行之戒定慧也。
四、果法 行满所得有为无为之證果也。
心地观经曰:「于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
境行果三法
【佛学次第统编】
境行果三者:
一、境为所观之境,行为修断之行,果为所得之果。就一切法而审详分别,观察三性,有体无体,有为无为等,谓为境。
二、已知境界,则修习闻思修三慧,凝五重唯识观谓为行。
三、果者,谓有漏之修,能感世间一切之妙果,无漏之修,永灭诸障而得大菩提也。
境行果三者:
一、境为所观之境,行为修断之行,果为所得之果。就一切法而审详分别,观察三性,有体无体,有为无为等,谓为境。
二、已知境界,则修习闻思修三慧,凝五重唯识观谓为行。
三、果者,谓有漏之修,能感世间一切之妙果,无漏之修,永灭诸障而得大菩提也。
境教理行果五法
【佛学次第统编】
于四法宝之外,别加所观之境者,法相宗称之为五种唯识:说境唯识,教唯识,理唯识,行唯识,果唯识之别。
于四法宝之外,别加所观之境者,法相宗称之为五种唯识:说境唯识,教唯识,理唯识,行唯识,果唯识之别。
因果(二)
【佛学次第统编】
四缘 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因缘二 种子、现行。
所缘缘二 亲、疏。
名言种子二 表意、显境。
种子二缘 因、增上。
五果 异熟、等流、离系、士用、增上。
因果二 同时、异时。
十二因缘 无明、乃至老死。
缘起五释 略。
十二因缘四分 能引、所引、能生、所生。
能引 无明、行二。
所引 识、至受、五。
能生 爱、取、有、三。
所生 生、老死、二。
无明发业十一殊胜 所缘、乃至对治。
四缘 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因缘二 种子、现行。
所缘缘二 亲、疏。
名言种子二 表意、显境。
种子二缘 因、增上。
五果 异熟、等流、离系、士用、增上。
因果二 同时、异时。
十二因缘 无明、乃至老死。
缘起五释 略。
十二因缘四分 能引、所引、能生、所生。
能引 无明、行二。
所引 识、至受、五。
能生 爱、取、有、三。
所生 生、老死、二。
无明发业十一殊胜 所缘、乃至对治。
报相与果理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受报,圣人證果。报有生灭之相,果具真常之理。
凡夫受报,圣人證果。报有生灭之相,果具真常之理。
开花结果
【俗语佛源】
《续传灯录》卷三十谓:「开花结果自馨香。」意谓通过修行之「因」而逐渐證到觉悟之「果」。后亦比喻通过努力而有收获。如《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如今方下种,还没有发芽哩,再隔五六年,开花结果,才到你口。」亦写作「开花结实」。如郭沫若《新缪司九神礼赞》:「我自己没有住在温室里,敬谢不敏,实在迸不出芽,扎不起根,还不忙说开花结实。」(李明权)
《续传灯录》卷三十谓:「开花结果自馨香。」意谓通过修行之「因」而逐渐證到觉悟之「果」。后亦比喻通过努力而有收获。如《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如今方下种,还没有发芽哩,再隔五六年,开花结果,才到你口。」亦写作「开花结实」。如郭沫若《新缪司九神礼赞》:「我自己没有住在温室里,敬谢不敏,实在迸不出芽,扎不起根,还不忙说开花结实。」(李明权)
前因后果
【俗语佛源】
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同时,佛教又说因果必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如《因果经》说:「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涅槃经·憍陈如品》说:「善恶之报,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这就是说善因必有善果,恶因必有恶果,有原因必有结果。后来以「前因后果」指事情的整个过程。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说:「须得先叫他明白了前因后果,才免得怨天尤人。」(宽忍)
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同时,佛教又说因果必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如《因果经》说:「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涅槃经·憍陈如品》说:「善恶之报,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这就是说善因必有善果,恶因必有恶果,有原因必有结果。后来以「前因后果」指事情的整个过程。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说:「须得先叫他明白了前因后果,才免得怨天尤人。」(宽忍)
掌中果
【俗语佛源】
是「掌中庵摩勒果」的省略语。《维摩诘经·弟子品》说:「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僧肇注:「庵摩勒果,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此果梵名amara,是印度常见的一种药果。掌中果比喻一目了然,清晰易见的事物。如宋·陆游《怀江公民表》诗:「九州看如掌中果,天不遣为吁可惜。」此语为佛经常用的比喻。后亦变化为「掌上观纹」。如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二折:「可不道状元即怀中取物,觑富贵掌上观纹。」(李明权)
是「掌中庵摩勒果」的省略语。《维摩诘经·弟子品》说:「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僧肇注:「庵摩勒果,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此果梵名amara,是印度常见的一种药果。掌中果比喻一目了然,清晰易见的事物。如宋·陆游《怀江公民表》诗:「九州看如掌中果,天不遣为吁可惜。」此语为佛经常用的比喻。后亦变化为「掌上观纹」。如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二折:「可不道状元即怀中取物,觑富贵掌上观纹。」(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