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89,分73页显示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9 50 51 52 下一页
苦果
迷悟因果
剋果
俱缘果
修因感果
习因习果
习果
习气果
寂志果经
异熟果
常住果
第二果
第三果
悉地果
佛类词典(续上)
所引生果苦果
迷悟因果
剋果
俱缘果
修因感果
习因习果
习果
习气果
寂志果经
异熟果
常住果
第二果
第三果
悉地果
所引生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由十二支中牵引生超起二因引生之生与老死也。
(术语)由十二支中牵引生超起二因引生之生与老死也。
苦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使身心苦之果报。从恶业而生者。总言之,则生死之果报皆苦也。就中分别之,则如天上者乐果,如地狱者苦果。如人界者苦乐互立也。
【佛学常见辞汇】
痛苦的果报。
(术语)使身心苦之果报。从恶业而生者。总言之,则生死之果报皆苦也。就中分别之,则如天上者乐果,如地狱者苦果。如人界者苦乐互立也。
【佛学常见辞汇】
痛苦的果报。
迷悟因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迷与悟之因果也。就四谛之法而言,迷妄之因为集谛,其果则苦谛也。證悟之因为道谛,其果则灭谛也。
【佛学常见辞汇】
迷与悟的因果。以四谛来说,迷妄的因是集谛,共果是苦谛;證悟的因是道谛,果是灭谛。
(术语)迷与悟之因果也。就四谛之法而言,迷妄之因为集谛,其果则苦谛也。證悟之因为道谛,其果则灭谛也。
【佛学常见辞汇】
迷与悟的因果。以四谛来说,迷妄的因是集谛,共果是苦谛;證悟的因是道谛,果是灭谛。
剋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得果也。无量寿经上曰:「求道不止,会当剋果。」又曰:「斯愿若剋果,大千应感动。」文句三下曰:「果由因剋。」述文赞中曰:「剋者遂也,得也。」
【佛学常见辞汇】
得果。
(术语)谓得果也。无量寿经上曰:「求道不止,会当剋果。」又曰:「斯愿若剋果,大千应感动。」文句三下曰:「果由因剋。」述文赞中曰:「剋者遂也,得也。」
【佛学常见辞汇】
得果。
俱缘果
【佛学大辞典】
(植物)准提观音手所持之果名。金刚智译之准提陀罗尼经之准提画像之法曰:「第五手把微惹布罗迦果(汉言子满果,此间无,西国有),第六手把钺斧。」然不空译之准提陀罗尼经曰:「第五手掌俱缘果,第六手持钺斧。」又不空译之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曰:「俱缘果(其果状似木瓜)。」梵Bijapu%raka。
(植物)准提观音手所持之果名。金刚智译之准提陀罗尼经之准提画像之法曰:「第五手把微惹布罗迦果(汉言子满果,此间无,西国有),第六手把钺斧。」然不空译之准提陀罗尼经曰:「第五手掌俱缘果,第六手持钺斧。」又不空译之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曰:「俱缘果(其果状似木瓜)。」梵Bijapu%raka。
修因感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善恶之因而感苦乐之果也。嘉祥大经疏曰:「法藏修因感净土果。」灵芝小经疏上曰:「今经即以弥陀修因感果依正庄严不思议为所诠理。」
【佛学常见辞汇】
修怎么样的因就会招感怎么样的果。
(术语)修善恶之因而感苦乐之果也。嘉祥大经疏曰:「法藏修因感净土果。」灵芝小经疏上曰:「今经即以弥陀修因感果依正庄严不思议为所诠理。」
【佛学常见辞汇】
修怎么样的因就会招感怎么样的果。
习因习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译之同类因,旧译云习因。新译之等流果,旧译曰习果。智度论谓之习因习果。习者习续之义。习续前念之善而起后念之善,乃至习续前念之无记而起后念之无记,前为习因,后为习果。通于一切之色心,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止观八曰:「何名习因习果?答:阿毗昙人云:习因是自分因,习果是依果。又习名习续。自分种子相生,后念心起,习续于前,前念为因,后念为果。此义通三性。」
(术语)新译之同类因,旧译云习因。新译之等流果,旧译曰习果。智度论谓之习因习果。习者习续之义。习续前念之善而起后念之善,乃至习续前念之无记而起后念之无记,前为习因,后为习果。通于一切之色心,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止观八曰:「何名习因习果?答:阿毗昙人云:习因是自分因,习果是依果。又习名习续。自分种子相生,后念心起,习续于前,前念为因,后念为果。此义通三性。」
习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习因习果)。
(术语)(参见:习因习果)。
习气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果之一。
【三藏法数】
(亦名所依果),谓数习宿世善恶气分,感于果报也。如往世修善胜故,则今世为善心重;修恶胜故,则为恶心重,是名习气果。
(术语)二果之一。
【三藏法数】
(亦名所依果),谓数习宿世善恶气分,感于果报也。如往世修善胜故,则今世为善心重;修恶胜故,则为恶心重,是名习气果。
寂志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与长阿含沙门果经同本,佛为阿阇世王说沙门现在之得果。
(经名)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与长阿含沙门果经同本,佛为阿阇世王说沙门现在之得果。
异熟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果之一。谓果报异时成熟,即第八识也。以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而成熟诸根识之果也。如眼等诸根,由昔作善恶之因,今报得苦乐之果。若今作善恶之因,亦感当来苦乐之果,故名异熟果也。唯识述记二之末曰:「异熟因所招,名异熟果。」
【佛学常见辞汇】
五果之一。(参见:五果)
【三藏法数】
异熟果者,谓果报异时成熟,即第八识也。以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而成熟诸根识之果也。如眼等诸根,由昔作善恶之因,今报得苦乐之果。若今作善恶之因,亦感当来苦乐之果,是名异熟果。(诸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现世作不善业,则招来世恶趣之果。若作有漏善业,则招来世善趣之果。以其异世成熟,是名异熟果。(不善法者,杀、盗、淫、妄也。恶趣者,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有漏善法者,漏即三界之惑,虽修人天之善,未能断惑故也。善趣者,人、天二道也。)
(术语)五果之一。谓果报异时成熟,即第八识也。以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而成熟诸根识之果也。如眼等诸根,由昔作善恶之因,今报得苦乐之果。若今作善恶之因,亦感当来苦乐之果,故名异熟果也。唯识述记二之末曰:「异熟因所招,名异熟果。」
【佛学常见辞汇】
五果之一。(参见:五果)
【三藏法数】
异熟果者,谓果报异时成熟,即第八识也。以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而成熟诸根识之果也。如眼等诸根,由昔作善恶之因,今报得苦乐之果。若今作善恶之因,亦感当来苦乐之果,是名异熟果。(诸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现世作不善业,则招来世恶趣之果。若作有漏善业,则招来世善趣之果。以其异世成熟,是名异熟果。(不善法者,杀、盗、淫、妄也。恶趣者,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有漏善法者,漏即三界之惑,虽修人天之善,未能断惑故也。善趣者,人、天二道也。)
五果
【佛学大辞典】
(杂语)有种种之说。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律戒比丘不啖生物,谓如枣杏等果,必以火熟之方食。肤壳之果,须以刀去其皮然后食。故说此五果之名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核果〕,核果者,谓枣杏等是也。
〔二、肤果〕,肤果者,谓梨柰等是也。
〔三、壳果〕,壳果者,谓椰子、胡桃、石榴等是也。
〔四、铖果〕,铖果者,谓松柏等子是也。
〔五、角果〕,角果者,谓大小诸豆等是也。
(杂语)有种种之说。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律戒比丘不啖生物,谓如枣杏等果,必以火熟之方食。肤壳之果,须以刀去其皮然后食。故说此五果之名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核果〕,核果者,谓枣杏等是也。
〔二、肤果〕,肤果者,谓梨柰等是也。
〔三、壳果〕,壳果者,谓椰子、胡桃、石榴等是也。
〔四、铖果〕,铖果者,谓松柏等子是也。
〔五、角果〕,角果者,谓大小诸豆等是也。
常住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常住者无生无灭不迁不变之谓,在修曰因,在證曰果,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果也。此有七种。(参见:七常住果)
(术语)常住者无生无灭不迁不变之谓,在修曰因,在證曰果,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果也。此有七种。(参见:七常住果)
七常住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楞伽经四明七种之常住法:一菩提、二涅槃、三真如、四佛性、五庵摩罗识、六空如来藏、七大圆镜智也。此法在修谓之因,在證谓之果。
【佛学常见辞汇】
谓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境智。
【佛学次第统编】
楞严经云七常住果:常住者,无生无灭,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證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證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皆名常住果也。
一、菩提 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二、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真如 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證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四、佛性 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證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五、庵摩罗识 华言清净,又云白净无垢,此识即诸佛清净本源心体,湛若太虚,纤尘不立,非生死之所拘,非涅槃之能寂。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六、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者,含摄万法,而无所积聚也,即诸佛所證清净法身之体,烦恼荡尽,应用无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七、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者,洞照万法,无所不知,即诸佛所得本有圆明觉照之智,应物无迹,体不动摇。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常住者,无灭无生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證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證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皆名常住果也。
〔一、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二、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真如〕,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證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四、佛性〕,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證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五、庵摩罗识〕,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又云白净无垢。此识即诸佛清净本源心体,湛若太虚,纤尘不立,非生死之所拘,非涅槃之能寂,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六、空如来藏〕,空如来藏者,含摄万法而无所积聚也。即诸佛所證清净法身之体,烦恼荡尽,应用无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七、大圆镜智〕,大圆镜智者,洞照万法,无所不知,即诸佛所得本有圆明觉照之智。应物无迹,体不动摇,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名数)楞伽经四明七种之常住法:一菩提、二涅槃、三真如、四佛性、五庵摩罗识、六空如来藏、七大圆镜智也。此法在修谓之因,在證谓之果。
【佛学常见辞汇】
谓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境智。
【佛学次第统编】
楞严经云七常住果:常住者,无生无灭,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證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證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皆名常住果也。
一、菩提 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二、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真如 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證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四、佛性 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證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五、庵摩罗识 华言清净,又云白净无垢,此识即诸佛清净本源心体,湛若太虚,纤尘不立,非生死之所拘,非涅槃之能寂。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六、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者,含摄万法,而无所积聚也,即诸佛所證清净法身之体,烦恼荡尽,应用无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七、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者,洞照万法,无所不知,即诸佛所得本有圆明觉照之智,应物无迹,体不动摇。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常住者,无灭无生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證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證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皆名常住果也。
〔一、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二、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真如〕,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證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四、佛性〕,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證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五、庵摩罗识〕,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又云白净无垢。此识即诸佛清净本源心体,湛若太虚,纤尘不立,非生死之所拘,非涅槃之能寂,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六、空如来藏〕,空如来藏者,含摄万法而无所积聚也。即诸佛所證清净法身之体,烦恼荡尽,应用无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七、大圆镜智〕,大圆镜智者,洞照万法,无所不知,即诸佛所得本有圆明觉照之智。应物无迹,体不动摇,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第二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四果中之第二果,谓一来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四果中之第二果,即一来果。
(术语)小乘四果中之第二果,谓一来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四果中之第二果,即一来果。
第三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不还果也。悉断欲界之烦恼,不再还来于欲界者。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即不还果。
(术语)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不还果也。悉断欲界之烦恼,不再还来于欲界者。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即不还果。
悉地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證菩提之(暗)字。义释十三曰:「住于最上一切法句而得成就,故名暗字悉地之果也。」
(术语)称證菩提之(暗)字。义释十三曰:「住于最上一切法句而得成就,故名暗字悉地之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