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能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论之语。八识为自种子现行者,对于种子,则是果也。其为果之八识,于现行时,必自识之自体分,变现见相二分,是曰果能变。八识种子,亦有能变之义,但彼曰因能变。唯识论二曰:「果能变,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现种种相。」述记二末曰:「即前二因所生现果,谓有缘法能变现者,名果能变。(中略)此果能变,即自證分能变现生见相分果。」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宗的术语,对因能变而言。八识种子,各生八识之现行,名因能变;这由种子而生的八识,于现行时,又必从自识的自体分,变现见相二分,名果能变。
(术语)唯识论之语。八识为自种子现行者,对于种子,则是果也。其为果之八识,于现行时,必自识之自体分,变现见相二分,是曰果能变。八识种子,亦有能变之义,但彼曰因能变。唯识论二曰:「果能变,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现种种相。」述记二末曰:「即前二因所生现果,谓有缘法能变现者,名果能变。(中略)此果能变,即自證分能变现生见相分果。」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宗的术语,对因能变而言。八识种子,各生八识之现行,名因能变;这由种子而生的八识,于现行时,又必从自识的自体分,变现见相二分,名果能变。
果唇
【佛学大辞典】
(杂名)佛唇如频婆果之赤好也。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唇色赤好,如频婆果。」广弘明集十三曰:「果唇华目。」
(杂名)佛唇如频婆果之赤好也。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唇色赤好,如频婆果。」广弘明集十三曰:「果唇华目。」
果盗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三烦恼之一。(参见:烦恼)
【三藏法数】
谓不知正因正果,于不善事生妙善想,勤加精进,如以寒热涂灰卧棘等事,执为正行。小有所得,私窃邪计,以为极果,是为果盗见。(寒热涂灰卧棘者,谓外道寒则裸形自冻,热则五热炙身,或以灰涂身,或眠卧荆棘,自以为苦行,而求得果也。五热者,谓四方是火,上则日也。)
(术语)十三烦恼之一。(参见:烦恼)
【三藏法数】
谓不知正因正果,于不善事生妙善想,勤加精进,如以寒热涂灰卧棘等事,执为正行。小有所得,私窃邪计,以为极果,是为果盗见。(寒热涂灰卧棘者,谓外道寒则裸形自冻,热则五热炙身,或以灰涂身,或眠卧荆棘,自以为苦行,而求得果也。五热者,谓四方是火,上则日也。)
果唯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唯识之一。谓思惟观察唯识之理,由之而得之果智也。(参见:唯识)
(术语)五种唯识之一。谓思惟观察唯识之理,由之而得之果智也。(参见:唯识)
果报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曰异熟。旧曰果报。果报者,吾人今日之境界。为对于过去世业因(不善不恶也)之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然则曰果,曰报,其体为一,总括一切众生自生至死之间,自己所感受之吉凶事而谓为果报。但分别果报二字,则法华方便品明十如是中,有因缘果报之四,对于因而言果,对于缘而言报也。正可生果之物曰因,助其因而使取果者曰缘。譬如米麦之种,因也。农夫之力或雨露之润等,缘也。然则当年米麦之成熟时,对于昨年之米麦而言,则是果,对于昨年之农夫雨露而言。则为报也。如是吾等原具可生夫夫三界之果之种。是曰因。然为恶业则助地狱界之因,使感地狱之果,为善业,则助人间天上界之因,使招人间天上界之果。盖善恶之业,对于三界之果,则非为因,而为缘。因而望此缘于三界之果更与以报之名也。但此分因缘果报,而详论义理,果报之物体,二者非异。果报之状体,虽有苦乐好丑等差别,而其性质则非善性,亦非恶性。无记性(善不可记,恶亦不可记者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无量寿经上曰:「行业果报。」
【佛学常见辞汇】
由于过去的业因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
【佛学次第统编】
就果之义,若分别之,亦可说为果报二义。果者结果,报者报得,果有总义,报具别义。于一果体上,有种种之报境也。但在通常,亦通用之。
(术语)新曰异熟。旧曰果报。果报者,吾人今日之境界。为对于过去世业因(不善不恶也)之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然则曰果,曰报,其体为一,总括一切众生自生至死之间,自己所感受之吉凶事而谓为果报。但分别果报二字,则法华方便品明十如是中,有因缘果报之四,对于因而言果,对于缘而言报也。正可生果之物曰因,助其因而使取果者曰缘。譬如米麦之种,因也。农夫之力或雨露之润等,缘也。然则当年米麦之成熟时,对于昨年之米麦而言,则是果,对于昨年之农夫雨露而言。则为报也。如是吾等原具可生夫夫三界之果之种。是曰因。然为恶业则助地狱界之因,使感地狱之果,为善业,则助人间天上界之因,使招人间天上界之果。盖善恶之业,对于三界之果,则非为因,而为缘。因而望此缘于三界之果更与以报之名也。但此分因缘果报,而详论义理,果报之物体,二者非异。果报之状体,虽有苦乐好丑等差别,而其性质则非善性,亦非恶性。无记性(善不可记,恶亦不可记者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无量寿经上曰:「行业果报。」
【佛学常见辞汇】
由于过去的业因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
【佛学次第统编】
就果之义,若分别之,亦可说为果报二义。果者结果,报者报得,果有总义,报具别义。于一果体上,有种种之报境也。但在通常,亦通用之。
果报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天台四土之一。实报无障碍土之别名。證悟中道之圆别二教菩萨感得胜妙之果报也。(参见:四土)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四土之一。(参见:四土)
【三藏法数】
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界名)天台四土之一。实报无障碍土之别名。證悟中道之圆别二教菩萨感得胜妙之果报也。(参见:四土)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四土之一。(参见:四土)
【三藏法数】
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馀土,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馀。又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声闻缘觉二人(藏教中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道,于菩萨之位,似未断惑,随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菩萨一人,圆教菩萨一人之人种类也。又此土称为变易土。变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又其后变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实报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前三果,思惑未尽,不能生方便土,故悉为阿罗汉,但从本位立名,于一阿罗汉之上举四果之别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谓:「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而发菩提心,涅槃经之说也。又谓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声缘二人,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三人,圆教一人也,别教三人者,至别教之菩萨第六住,断见思之烦恼,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与十行十回向共为三人。圆教一人者,圆教十信位之六根净,以断见思烦恼故,报命尽,故生于方便土。观经妙宗钞上所谓:「九种行人合生彼土」是也。三实报无障碍土。方便土为證空理人之果报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防,故名实报无障碍土。纯为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别教十地已上圆教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体也,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纵不横,名曰秘密藏,是乃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谓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无相二义:一寂光土,唯理。净名经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实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法华玄义七曰:「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假,业力所隔感见不同。」是如理者为如智之所依,故名曰土,非别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别相。此一义也。二依圆教之极意,三千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圆教之实义也。见净名经疏一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馀土是二乘与没有證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前说世间,但明凡夫世间。兹合凡圣,须明凡圣染净之土。惟诸家说土不同,兹就台家所立四种净土:
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也。
二、方便有馀土 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断见思惑者生处,故谓之方便。尘沙无明惑未尽,故谓之有馀。
三、实报无障碍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报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可无相妨,谓之实报无障碍土。此土纯为菩萨所居,无凡夫二乘。如别教之十地已上,圆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为本在常住之体。寂、解脱也,一切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纵不横,名秘密藏,是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馀土〕,有馀土者,谓二乘等已断三界见、思惑尽,出生彼土,尚馀无明之惑未尽,故名有馀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果报土〕,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谓自受用法喜之乐,名自受用身,即自报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实报土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乐者,闻法欢喜而快乐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谓因他机感扣,而现此身,即胜应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实报土也。谓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依变化土〕,变化身者,改转不定,名之为变;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劣应身也。变化土者,谓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是名变化身依变化土。
(名数)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馀土,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馀。又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声闻缘觉二人(藏教中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道,于菩萨之位,似未断惑,随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菩萨一人,圆教菩萨一人之人种类也。又此土称为变易土。变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又其后变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实报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前三果,思惑未尽,不能生方便土,故悉为阿罗汉,但从本位立名,于一阿罗汉之上举四果之别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谓:「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而发菩提心,涅槃经之说也。又谓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声缘二人,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三人,圆教一人也,别教三人者,至别教之菩萨第六住,断见思之烦恼,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与十行十回向共为三人。圆教一人者,圆教十信位之六根净,以断见思烦恼故,报命尽,故生于方便土。观经妙宗钞上所谓:「九种行人合生彼土」是也。三实报无障碍土。方便土为證空理人之果报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防,故名实报无障碍土。纯为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别教十地已上圆教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体也,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纵不横,名曰秘密藏,是乃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谓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无相二义:一寂光土,唯理。净名经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实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法华玄义七曰:「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假,业力所隔感见不同。」是如理者为如智之所依,故名曰土,非别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别相。此一义也。二依圆教之极意,三千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圆教之实义也。见净名经疏一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馀土是二乘与没有證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前说世间,但明凡夫世间。兹合凡圣,须明凡圣染净之土。惟诸家说土不同,兹就台家所立四种净土:
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也。
二、方便有馀土 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断见思惑者生处,故谓之方便。尘沙无明惑未尽,故谓之有馀。
三、实报无障碍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报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可无相妨,谓之实报无障碍土。此土纯为菩萨所居,无凡夫二乘。如别教之十地已上,圆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为本在常住之体。寂、解脱也,一切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纵不横,名秘密藏,是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馀土〕,有馀土者,谓二乘等已断三界见、思惑尽,出生彼土,尚馀无明之惑未尽,故名有馀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果报土〕,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谓自受用法喜之乐,名自受用身,即自报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实报土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乐者,闻法欢喜而快乐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谓因他机感扣,而现此身,即胜应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实报土也。谓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依变化土〕,变化身者,改转不定,名之为变;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劣应身也。变化土者,谓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是名变化身依变化土。
果号
【佛学大辞典】
(佛名)成正觉后之佛名。是为于因位积功德之结果名号,故曰果。弥陀经元照疏曰:「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
【佛学常见辞汇】
成正觉之后的佛名。
(佛名)成正觉后之佛名。是为于因位积功德之结果名号,故曰果。弥陀经元照疏曰:「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
【佛学常见辞汇】
成正觉之后的佛名。
果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希望果遂也。
(术语)希望果遂也。
果遂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之愿名。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之愿名。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果极
【佛学大辞典】
(术语)极如来果上之功德也。玄义六上曰:「果地圆极,非复因位。」行宗记下一之一曰:「良以如来行果极圆,穷尽众生重轻业性。」
(术语)极如来果上之功德也。玄义六上曰:「果地圆极,非复因位。」行宗记下一之一曰:「良以如来行果极圆,穷尽众生重轻业性。」
果极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满果极成之法身也。对于应化法身而言。与法性身同义。璎珞经卷下因果品所谓「有二法身,一果极法身,二应化法身,」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与法性身同义。
(术语)满果极成之法身也。对于应化法身而言。与法性身同义。璎珞经卷下因果品所谓「有二法身,一果极法身,二应化法身,」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与法性身同义。
果满
【佛学大辞典】
(术语)果上之功德圆满也。心地观经一曰:「因圆果满成正觉。」
【佛学常见辞汇】
果上的功德圆满。心地观经说:「因圆果满成正觉。」
(术语)果上之功德圆满也。心地观经一曰:「因圆果满成正觉。」
【佛学常见辞汇】
果上的功德圆满。心地观经说:「因圆果满成正觉。」
果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果上之功德。涅槃有常乐我净之四德,谓为果德。
【佛学常见辞汇】
果上的功德,如涅槃之常乐我净四德是。
(术语)果上之功德。涅槃有常乐我净之四德,谓为果德。
【佛学常见辞汇】
果上的功德,如涅槃之常乐我净四德是。
果德天
【佛学大辞典】
(天名)胎藏界第十二金刚院之一众。
(天名)胎藏界第十二金刚院之一众。
果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死之苦果,缚我而不使解脱,曰果缚。招此苦果之业因缚我,曰子缚。即因果之二缚也。观音义疏上曰:「恶业即招果缚。」法华玄论二曰:「三界内外一切果缚。」四教仪曰:「子缚已断,果缚犹在,名有馀涅槃。」
【佛学常见辞汇】
被生死苦果所缚而不能解脱的意思。阿罗汉虽断烦恼但未入灭,名子缚已断,果缚犹存,若已灭度,入无馀涅槃,便是连果缚也断了。
(术语)生死之苦果,缚我而不使解脱,曰果缚。招此苦果之业因缚我,曰子缚。即因果之二缚也。观音义疏上曰:「恶业即招果缚。」法华玄论二曰:「三界内外一切果缚。」四教仪曰:「子缚已断,果缚犹在,名有馀涅槃。」
【佛学常见辞汇】
被生死苦果所缚而不能解脱的意思。阿罗汉虽断烦恼但未入灭,名子缚已断,果缚犹存,若已灭度,入无馀涅槃,便是连果缚也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