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89,分73页显示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45  46  47  48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住果
住果罗汉
住果缘觉
沙门果
妙果
邪因邪果
劫比他果
初果
初果向
来果
空果

果人
果上
果上法门
住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声闻缘觉之圣者,各安住于所得之證果,不更进求胜道也。俱舍论二十三曰:「住果者,乃至未起胜果道时但名住果。」法华玄义五曰:「住果声闻犹在草庵。」
【佛学常见辞汇】
安住于所證得的果位。
住果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声闻乘之人,得涅槃果,安住于其果,无更进求佛道之心,谓之住果罗汉。罗汉者,声闻乘极果之名也。
住果缘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缘觉乘之人,得涅槃果,而安住之无更希佛陀妙果之心,谓之住果缘觉。此住果之二乘,更能发心而至佛果否,是佛教上大问题也,小乘及大乘中法相三论之权家不许彼等发心成佛,华严天台等之实家则许之。台宗二百题四,有住果声闻,住果缘觉之论目,而问答此义。
沙门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沙门行者之得果也。俱舍论二十三曰:「言初果者谓预流果,此于一切沙门果中必初得故。」
妙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殊妙之结果,即菩提涅槃之二也,是为妙因之结果。金刚经新注曰:「既行胜因必定妙果。」
【佛学常见辞汇】
微妙的果实,即菩提涅槃。
邪因邪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执)
劫比他果
【佛学大辞典】
(植物)Kapittha,西域记二曰:「花草果木杂种异名,所谓庵没罗果,(中略)劫比他果。」
初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声闻乘四果中之第一预流果也。俱舍论二十三曰:「言初果者,谓预流果,此于一切沙门果中必初得故。」(参见:四果)
【佛学常见辞汇】
指声闻乘四果中的第一预流果。(参见:四果)
【三藏法数】
初果者,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即證此果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也。)
四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旧译家以梵名,谓为须陀洹果Srota%panna phala,巴Sota%panna phala,斯陀含果Sakrda%ga%mi,阿那含果Anga%mi-,阿罗汉果Arahat-,新译家以前三果翻名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仍其旧。一须陀洹果,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二斯陀含果,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馀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三阿那含果,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馀,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四阿罗汉果,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槃,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又】一黄蓝花沙门,须陀洹之圣者也。二芬陀利花沙门,斯阿含果之圣者也。三柔软沙门,阿那含之圣者也。四柔软中柔软沙门,阿罗汉果也。见增一阿含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的最高果位。2。指阿罗汉。
初果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预流向也。(参见:四向)
【佛学常见辞汇】
即预流向。(参见:四向)
【三藏法数】
初果,即须陀洹所證之果也。谓此人修学将入初果,虽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四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须陀洹向,旧译曰入流,又曰逆流,新译为预流向。为断见道十五心间三界见惑之位。是为向须陀洹果之因位,故曰向。二斯陀含向,译曰一来。因之新就译名谓之一来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之位。向义同前。三阿那含向,旧译曰不来,新云不还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后三品之位。向义同前。四阿罗汉向,译曰不生,新旧皆就梵名谓之阿罗汉向。为断色界无色界一切修惑之位。(参见:子果)
【佛学常见辞汇】
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参见:四向四果)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并法华玄义)
〔一、须陀洹向〕,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此人将入须陀洹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初果也。
〔二、斯陀含向〕,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此人将入斯陀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二果也。
〔三、阿那含向〕,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此人将入阿那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三果也。
〔四、阿罗汉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此人将入阿罗汉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四果也。
来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来世之果报也。
【佛学常见辞汇】
来世的果报。
空果
【佛学大辞典】
(譬喻)虚空之果实。以譬无法。圆觉经曰:「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曰颇罗Phala,木实之义。对于因而言。一切之有为法,前后相续,故对于前因而谓后生之法为果。择灭虽为无为法,然由道力而證悟,故名果。虚空与非择灭,无为果者。(参见:因果)
【佛学常见辞汇】
1。由前因而生的后果。2。由道力而證悟的果位。
因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是谓因果之理。佛教通之三世说善恶应报之义。观无量寿经曰:「深信因果,不谤大乘。」止观五下曰:「招果为因,剋获为果。」十住毗婆娑论十二曰:「因以得知,得者成就。果者从因有,事成名为果。」
【佛学常见辞汇】
因是种因,果是结果,由此因而得此果,是因果义。又因是所作者,果是所受者,种善因必得善果,种恶因必得恶果。
【佛学次第统编】
楞严经曰:「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泥犁经曰:「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因果经曰:「欲知前世因,则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后世果,则今生所为者是。」
涅槃经曰:「善男子,知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远离恶因。」
弥勒所问经曰:「一业多果,多业一果。」(一业多果是一罪数刑,多业一果是数罪一刑,从其重也。)
弥勒所问经又谓一业渐感五果,得异熟三果,等二果。
又谓十不善业道,有三种果:一果报果,二习气果,三增上果。生地狱中,是名增上果。由地狱退生人中,依杀生故有有断命果。依偷盗故有资生果。乃至依邪见故痴心增上,以是一切名习气果。依彼十种不善业道。有一切外物气势,所谓土地高下雀鼠雹棘尘土臭气多有蛇蝎,乃至如此一切苦界名增上果。
【俗语佛源】
佛教用以说明一切事物联系、影响和生灭变化的基本理论之一。释迦牟尼曾驳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无因有果、有因无果、无因无果等说法。宋·知礼《妙宗钞》谓:「了达因果皆是实相,名为深信。」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从因缘而生,有因必有果。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五之下谓:「招果为因,克获为果。」因又称因缘,果又称果报。因和果辗转相生,谓之因果报应。佛教的因果说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谓之「三世因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师地论》卷三八)是因果说的主要特点。随著佛教的弘传,因果报应之说深入民间。如宋·钱明逸《南部新书》序谓:「忠鲠节义,可以劝臣子;因果报应,可以警愚俗。」又如巴金《神·鬼·人》:「所谓因果报应在这里能够有什么样的说明呢?」今广泛运用因果一词,泛指原因和结果及其内在联系。如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李明权)
果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果上之人。有三种:一佛,二辟支佛,三阿罗汉。二教论上曰:「如是绝离,并约因位谈,非谓果人也。」
【佛学常见辞汇】
果上的人。有三种,即佛、辟支佛、阿罗汉。
果上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行之间曰因位。依修行功而得證之位曰果地。此果地为因位之上。故又曰果上。
果上法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大悲之加持力,因位之人亦得闻之,然其实唯为佛与佛之法门,非菩萨已下之当分,甚深之教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大日经疏一曰:「如是智印,唯佛与佛乃能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