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89,分73页显示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1 42 43 44 下一页
人天胜妙善果
三因三果
三法展转因果同时
三果
大乘四果
士用果
子果
子满果
五不还果
五果
异熟等五果
现在五果
食物五果
五果回心
佛类词典(续上)
十种依果人天胜妙善果
三因三果
三法展转因果同时
三果
大乘四果
士用果
子果
子满果
五不还果
五果
异熟等五果
现在五果
食物五果
五果回心
十种依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依菩萨乘而修行,其所得之功德有十种,谓为十种之依果:一、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故名。二、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故名。三、善根依果,长养诸善根,故名。四、诸波罗蜜依果,究竟修行,故名。五、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故名。六、诸愿依果,长养菩提,故名。七、诸行依果,广为修习,故名。八、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故名。九、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故名。十、一切如来依果,离正教转倒,故名。见华严经三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遵循著菩萨乘去修行,所获得的功德有十种,叫做十种依果,即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善根依果(长养诸善根)、诸波罗密依果(究竟修行)、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诸愿依果(长养菩提)、诸行依果(广为修习)、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一切如来依果(离正教转倒)。
(名数)菩萨依菩萨乘而修行,其所得之功德有十种,谓为十种之依果:一、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故名。二、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故名。三、善根依果,长养诸善根,故名。四、诸波罗蜜依果,究竟修行,故名。五、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故名。六、诸愿依果,长养菩提,故名。七、诸行依果,广为修习,故名。八、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故名。九、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故名。十、一切如来依果,离正教转倒,故名。见华严经三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遵循著菩萨乘去修行,所获得的功德有十种,叫做十种依果,即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善根依果(长养诸善根)、诸波罗密依果(究竟修行)、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诸愿依果(长养菩提)、诸行依果(广为修习)、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一切如来依果(离正教转倒)。
人天胜妙善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六趣中人天二趣之果报也。对于他四恶趣而言,故曰胜妙之善果。
(术语)谓六趣中人天二趣之果报也。对于他四恶趣而言,故曰胜妙之善果。
三因三果
【佛学大辞典】
(名种)三种之因与三种之果也。一、异熟因异熟果,言今世所作善恶之因,于来世生果也。二、福因福果,言以布施持戒忍辱为因,于现在及未来世得自在之果也。三、智因智果,言以修习一切之智慧为因,故得證三乘及佛果也。出于瑜伽师地论。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业因与三种的果报,即异熟因异熟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异熟因异熟果是说今世所作的善恶业因要到来世才生苦乐的果报;福因福果是说若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业因,则于现在世或是未来世必得自在的果报;智因智果是说若有修习一切智慧的业因,则一定可以获得證悟三乘或是佛果。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异熟因异熟果〕,异世成熟,名为异熟。谓今世所作善恶之因,即感未来世善恶之果,是名异熟因异熟果。
〔二、福因福果〕,谓布施持戒忍辱为因,即感现在及未来世所作种种事业皆得自在之果,是名福因福果。
〔三、智因智果〕,谓修习一切智慧为因,能證三乘及以佛果,是名智因智果。(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名种)三种之因与三种之果也。一、异熟因异熟果,言今世所作善恶之因,于来世生果也。二、福因福果,言以布施持戒忍辱为因,于现在及未来世得自在之果也。三、智因智果,言以修习一切之智慧为因,故得證三乘及佛果也。出于瑜伽师地论。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业因与三种的果报,即异熟因异熟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异熟因异熟果是说今世所作的善恶业因要到来世才生苦乐的果报;福因福果是说若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业因,则于现在世或是未来世必得自在的果报;智因智果是说若有修习一切智慧的业因,则一定可以获得證悟三乘或是佛果。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异熟因异熟果〕,异世成熟,名为异熟。谓今世所作善恶之因,即感未来世善恶之果,是名异熟因异熟果。
〔二、福因福果〕,谓布施持戒忍辱为因,即感现在及未来世所作种种事业皆得自在之果,是名福因福果。
〔三、智因智果〕,谓修习一切智慧为因,能證三乘及以佛果,是名智因智果。(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三法展转因果同时
【佛学大辞典】
(术语)相宗谈万法之缘起,第八识之种子,待众缘和合而现行。是曰种子生现行。其种子与现行之因果,非前后异时,而全为同时。一方现行,正在现行,同时又直以种子薰于本识,是现行种子也。此现行薰习种子因果亦全同时。此种子为缘所扶,于同时生现行,现行又同时薰习种子,三者展转为因为果,故名。
(术语)相宗谈万法之缘起,第八识之种子,待众缘和合而现行。是曰种子生现行。其种子与现行之因果,非前后异时,而全为同时。一方现行,正在现行,同时又直以种子薰于本识,是现行种子也。此现行薰习种子因果亦全同时。此种子为缘所扶,于同时生现行,现行又同时薰习种子,三者展转为因为果,故名。
三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不还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阿那含,华译为不还,意即修到了此果位的人,便不再来人间受生死了。
【三藏法数】
三果者,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悉皆断尽,即證此果也。
(术语)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不还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阿那含,华译为不还,意即修到了此果位的人,便不再来人间受生死了。
【三藏法数】
三果者,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悉皆断尽,即證此果也。
大乘四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通教之菩萨,历十地修行,有證果有不同。以小乘之四果而区别之。一在初地以断惑證理生于如来之家者为须陀洹果。二在八地蒙佛之授记而得作佛者为斯陀含果。三在十地受如来之职,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者为阿那含果。四在佛地,即通教之果佛断见思之惑,习气俱尽而成佛者。为阿罗汉果。见大乘庄严经论。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庄严经论云大乘四果:大乘者,谓通教中菩萨,于当教中,对声闻缘觉小乘,故得得为大乘也。四果者,本是声闻所證果位,今菩萨历于十地,修行證果,亦有浅深,始终不同,故借小乘四果之位,以区别之,是名大乘四果。
一、初地生如来家是须陀洹果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云预流,谓菩萨入初乾慧地时,断惑證理,即是證佛所證,故云生如来家。因借声闻初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须陀洹果。
二、八地得授记是斯陀含果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菩萨于第八辟支佛地中,蒙佛授记,而得作佛。因借声闻第二果以区别之,故云是斯陀含果。
三、十地得受职是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菩萨于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来职,犹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因借声闻第三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那含果。
四、佛地是阿罗汉果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菩萨已断见思习气俱尽而得成佛。因借声闻第四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罗汉果。
(名数)通教之菩萨,历十地修行,有證果有不同。以小乘之四果而区别之。一在初地以断惑證理生于如来之家者为须陀洹果。二在八地蒙佛之授记而得作佛者为斯陀含果。三在十地受如来之职,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者为阿那含果。四在佛地,即通教之果佛断见思之惑,习气俱尽而成佛者。为阿罗汉果。见大乘庄严经论。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庄严经论云大乘四果:大乘者,谓通教中菩萨,于当教中,对声闻缘觉小乘,故得得为大乘也。四果者,本是声闻所證果位,今菩萨历于十地,修行證果,亦有浅深,始终不同,故借小乘四果之位,以区别之,是名大乘四果。
一、初地生如来家是须陀洹果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云预流,谓菩萨入初乾慧地时,断惑證理,即是證佛所證,故云生如来家。因借声闻初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须陀洹果。
二、八地得授记是斯陀含果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菩萨于第八辟支佛地中,蒙佛授记,而得作佛。因借声闻第二果以区别之,故云是斯陀含果。
三、十地得受职是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菩萨于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来职,犹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因借声闻第三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那含果。
四、佛地是阿罗汉果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菩萨已断见思习气俱尽而得成佛。因借声闻第四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罗汉果。
士用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果之一。
【三藏法数】
士用者,士夫所用也。谓于世间诸法,随依一种,起士夫用,如营农、商、贾、书算、计数等事,由依此故,农者,因稼而成熟。商者,因货而获利,是名士用果。
(术语)五果之一。
【三藏法数】
士用者,士夫所用也。谓于世间诸法,随依一种,起士夫用,如营农、商、贾、书算、计数等事,由依此故,农者,因稼而成熟。商者,因货而获利,是名士用果。
子果
【佛学大辞典】
(杂语)子者种子也。种子所生之果,谓之子果。果所生之种子,谓之果子。因而五蕴之果报。为过去烦恼所生之果,谓之子果。小乘之阿罗汉尚未断之。入无馀涅槃乃永无之。又依今生烦恼有未来之报果,谓之果子。阿罗汉无来世之果报,故无果子。如来之现报,如小乘之有子果,无生报(后生之报),后报(后后之报)者,犹如小乘之无果子也。止观六曰:「大经得无上报者,有现报,故名无上报。无生后,故言佛无报。大经亦云子果果子,以现报故,即如子果。无后报故,不名果子。」
(杂语)子者种子也。种子所生之果,谓之子果。果所生之种子,谓之果子。因而五蕴之果报。为过去烦恼所生之果,谓之子果。小乘之阿罗汉尚未断之。入无馀涅槃乃永无之。又依今生烦恼有未来之报果,谓之果子。阿罗汉无来世之果报,故无果子。如来之现报,如小乘之有子果,无生报(后生之报),后报(后后之报)者,犹如小乘之无果子也。止观六曰:「大经得无上报者,有现报,故名无上报。无生后,故言佛无报。大经亦云子果果子,以现报故,即如子果。无后报故,不名果子。」
子满果
【佛学大辞典】
(植物)或云石榴。然金刚智译之准提陀罗尼经曰:「第五手把微惹罗迦果(汉言子满果,此间无,西国有)。」金刚智注曰此间无,岂石榴耶?不空译之。同经曰:「第五手掌俱缘果。」
(植物)或云石榴。然金刚智译之准提陀罗尼经曰:「第五手把微惹罗迦果(汉言子满果,此间无,西国有)。」金刚智注曰此间无,岂石榴耶?不空译之。同经曰:「第五手掌俱缘果。」
五不还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五种那含。全超等之五种也。(参见:不还)
(名数)又曰五种那含。全超等之五种也。(参见:不还)
五果
【佛学大辞典】
(杂语)有种种之说。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律戒比丘不啖生物,谓如枣杏等果,必以火熟之方食。肤壳之果,须以刀去其皮然后食。故说此五果之名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核果〕,核果者,谓枣杏等是也。
〔二、肤果〕,肤果者,谓梨柰等是也。
〔三、壳果〕,壳果者,谓椰子、胡桃、石榴等是也。
〔四、铖果〕,铖果者,谓松柏等子是也。
〔五、角果〕,角果者,谓大小诸豆等是也。
(杂语)有种种之说。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律戒比丘不啖生物,谓如枣杏等果,必以火熟之方食。肤壳之果,须以刀去其皮然后食。故说此五果之名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核果〕,核果者,谓枣杏等是也。
〔二、肤果〕,肤果者,谓梨柰等是也。
〔三、壳果〕,壳果者,谓椰子、胡桃、石榴等是也。
〔四、铖果〕,铖果者,谓松柏等子是也。
〔五、角果〕,角果者,谓大小诸豆等是也。
异熟等五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性相门分别因果之相,因分六种,果分五种:一、异熟果,以恶业招来世三恶之苦果,以善业招来世人天之乐果。苦乐之果性,皆为无记,与业因之善与恶之性异,故曰异熟果。自六因中之异熟因而来。二、等流果,依前之善心而转生后之善心,依前之恶心而益生后之恶业,依前之无记而生后之无记,等于果性因性而流来者。自六因中之同类因与遍行因而来。三、士用果,如农夫之于米麦,如行力之于道果,总依造作之力用而得者。自六因中之俱有因与相应因而来。四、增上果,以一有为法,望其馀一切之有为法,为增上果,其馀一切法,或与之以力,或不与力,亦不障害之,以其与力及不障之增上力,生此果也。是虽似前之士用果,然彼局于对有力之因体,此则通于有力无力之一切法,而为所得之果。自六因中之能作因而来。五、离系果,依涅槃之道力而證之者。涅槃离一切之系缚,故云离系。此法常住,非自六因而生者,唯以道力而證显,故虽与以果之名而非对于六因之因体。见显扬论十八,俱舍论六。
(名数)性相门分别因果之相,因分六种,果分五种:一、异熟果,以恶业招来世三恶之苦果,以善业招来世人天之乐果。苦乐之果性,皆为无记,与业因之善与恶之性异,故曰异熟果。自六因中之异熟因而来。二、等流果,依前之善心而转生后之善心,依前之恶心而益生后之恶业,依前之无记而生后之无记,等于果性因性而流来者。自六因中之同类因与遍行因而来。三、士用果,如农夫之于米麦,如行力之于道果,总依造作之力用而得者。自六因中之俱有因与相应因而来。四、增上果,以一有为法,望其馀一切之有为法,为增上果,其馀一切法,或与之以力,或不与力,亦不障害之,以其与力及不障之增上力,生此果也。是虽似前之士用果,然彼局于对有力之因体,此则通于有力无力之一切法,而为所得之果。自六因中之能作因而来。五、离系果,依涅槃之道力而證之者。涅槃离一切之系缚,故云离系。此法常住,非自六因而生者,唯以道力而證显,故虽与以果之名而非对于六因之因体。见显扬论十八,俱舍论六。
现在五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十二因缘配于三世言之。一、识,胎内受生之一念。二、名色,心为名。身为色。在胎内心身渐成长之位。三、六处,六根具足,将出胎内之位。四、触,既出胎内而触于外境之位。五、受,分别苦药之位。即十二因缘中自第三至第七者。以无明与行之二者为过去之因,以此五者为现在之果,以次之爱取有三者,为现在之因,以次之生,老死二者为未来之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二因缘中,识、名色、六入、触、受之五者,为依无明与业过去之因而显之现在之果,故名。(参见:十二因缘)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因缘中,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为现在五果,因为它们是依著过去无明与业的因而显现的五种现在果报。
(术语)以十二因缘配于三世言之。一、识,胎内受生之一念。二、名色,心为名。身为色。在胎内心身渐成长之位。三、六处,六根具足,将出胎内之位。四、触,既出胎内而触于外境之位。五、受,分别苦药之位。即十二因缘中自第三至第七者。以无明与行之二者为过去之因,以此五者为现在之果,以次之爱取有三者,为现在之因,以次之生,老死二者为未来之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二因缘中,识、名色、六入、触、受之五者,为依无明与业过去之因而显之现在之果,故名。(参见:十二因缘)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因缘中,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为现在五果,因为它们是依著过去无明与业的因而显现的五种现在果报。
食物五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律举五果:一、核果,如枣杏桃李等。二、肤果,如瓜梨等。三、壳果,如胡桃石榴等。四、糩果,如松柏子等。粗糠皮曰糩。五、角果,如大豆小豆菱等。见名义集三,盂兰盆经疏新记下。
(名数)律举五果:一、核果,如枣杏桃李等。二、肤果,如瓜梨等。三、壳果,如胡桃石榴等。四、糩果,如松柏子等。粗糠皮曰糩。五、角果,如大豆小豆菱等。见名义集三,盂兰盆经疏新记下。
五果回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五果之圣者,回心转于大乘之年限,各有差异。涅槃经谓须陀洹果之圣者,得涅槃经八万劫,斯陀含果经六万劫,阿那含果经四万劫,阿罗汉果经二万劫,辟支佛经十千劫。姑證大乘之佛果。
(术语)小乘五果之圣者,回心转于大乘之年限,各有差异。涅槃经谓须陀洹果之圣者,得涅槃经八万劫,斯陀含果经六万劫,阿那含果经四万劫,阿罗汉果经二万劫,辟支佛经十千劫。姑證大乘之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