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议定书(議定書)  拼音:yì dìng shū
国际文件的一种:(1)指缔约国对于条约的补充或修改等问题,所达成的书面协议。其形式有附于原条约之后或单独文件。(2)国际会议对某些问题达成协议,并经签字的纪录,如《京都议定书》。
《漢語大詞典》:中立地带(中立地帶)
也称中立化地区。根据国际条约,在战时不得对它采取军事行动和禁止把它变为军事基地的地区。通常为国际运河和某一个国家的领土的一部分。
《漢語大詞典》:中英烟台条约
又称《芝罘条约》。英国借口马嘉理案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76年9月在烟台签订。主要内容为:英国可派员入云南通商与调查;英人可经甘肃、青海、四川进入西藏,也可由印度进入西藏;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在租界免征厘金,在内地只收子口税,免其他内地税。这个条约扩大了英国在华特权,并使英国得以侵入中国云南、西藏地区。
《漢語大詞典》: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租借九龙的条约。1898年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为:英国租借九龙半岛,租期九十九年;中国保留九龙城内区域的行政权。
《國語辭典》:撕毁(撕毀)  拼音:sī huǐ
1.撕裂毁损。如:「他一怒之下,便将照片撕毁。」
2.单方面背弃共同约定的协议或条约等。如:「你怎可为了贪图私利而撕毁协定呢?」
《漢語大詞典》: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美、俄分别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在天津签订。主要内容为:增开汉口、九江、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到内河自由航行;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士可入内地传教;外国可派公使进驻北京,并在通商口岸设领事官。英、法两国还得到巨额赔款。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
《國語辭典》:一纸空文(一紙空文)  拼音:yī zhǐ kōng wén
徒具文字而无实际效用的规章、计画等文书。《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近来又有什么外销名目,说是筹了款项,只能办理本省之事,将来不过一纸空文咨部塞责。」
《国语辞典》:太空条约(太空条约)  拼音:tài kōng tiáo yuē
世界各国为太空探测所订定的条约。由联合国在西元一九六六年通过,禁止各国暗中从事太空活动。
《国语辞典》:观审制度(观审制度)  拼音:guān shěn zhì dù
清末中国与列强所订不平等条约中,凡中外人民讼案,由被告所属官吏审理,而由原告所属官吏莅庭观审的制度。
《国语辞典》:华沙公约(华沙公约)  拼音:huá shā gōng yuē
西元一九五五年由前苏联、波兰、东德、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捷克、罗马尼亚八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缔结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条约中规定各缔结国间对被攻击的国家应加以援助,以保障欧洲地区的安全。该条约于一九九一年随著华沙公约组织的解散而宣告结束。
《国语辞典》:和平条约(和平条约)  拼音:hé píng tiáo yuē
为终止国际战争而缔结的条约。内容包含释放俘虏、赔款、割地等项。
《国语辞典》:割地赔款(割地赔款)  拼音:gē dì péi kuǎn
两国相战,战败一方,在不平等条约下,割让一部分国土及赔偿金额。如:「满清腐败,每次战败,都以割地赔款解决,使国家元气大伤。」
《国语辞典》:恰克图条约(恰克图条约)  拼音:qià kè tú tiáo yuē
清雍正五年(西元1727),中国与俄国在恰克图所缔结的条约。条约中确定外蒙边界,开恰克图为贸易之地,准许俄国人在北京设立教堂及派遣留学生至中国。
《国语辞典》: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  拼音:ní bù chǔ tiáo yuē
清康熙二十八年(西元1689),中国与俄国所定划定地界之条约。规定以外兴安岭及额尔古纳河为国界,雅克萨城归中国所有,尼布楚城及其以西之地归俄国所有。并立汉、满、蒙、俄、拉丁五种文字的界碑。
《国语辞典》:雅尔达密约(雅尔达密约)  拼音:yǎ ěr dá mì yuē
雅尔达会议所签定的秘密条约。参见「雅尔达会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