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15,分75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房杜
杜诗
老杜
杜氏
杜绝
韦杜
杜康
兰杜
杕杜
小杜
杜渐
鄠杜
召杜
杜口
杜蘅
《漢語大詞典》:房杜
唐 名相 房玄龄 、 杜如晦 的并称。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匡赞》:“自是臺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二人相须以断大事,迄今言良相者,称 房 杜 焉。”新唐书·杜如晦传:“﹝ 如晦 ﹞与 玄龄 共筦朝政……方为相时,天下新定,臺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当世语良相,必曰 房 杜 云。” 元 耶律楚材 《继宋德懋韵》之三:“ 炎汉 萧 曹 贤政事, 李唐 房 杜 美声名。”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四:“ 河汾 房 杜 有人疑,名位千秋处士卑。”参见“ 房谋杜断 ”。
《國語辭典》:房谋杜断(房謀杜斷)  拼音:fáng móu dù duàn
语本《旧唐书。卷六六。房玄龄等传。史臣曰》:「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唐太宗时,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共掌朝政,房氏多谋略,杜氏善决断,因此有「房谋杜断」之称。
《漢語大詞典》:杜诗(杜詩)
指 唐 代大诗人 杜甫 的诗或诗集。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考证:“旧 蜀 本 杜 诗并无註释。” 巴金 《家》二四:“ 杜 诗説:‘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國語辭典》:老杜  拼音:lǎo dù
唐朝诗人杜甫。参见「杜甫」条。
《骈字类编》:杜氏
汉书杜周传:赞张汤、杜周,并起文墨小吏,致位三公,列于酷吏,而俱有良子,德器自过,爵位尊显,继世立朝,相与提衡。至于建武,杜氏爵乃独绝。迹其福祚元功,儒林之后,莫能及也。 后汉书杜笃传:笃之外高祖破羌将军辛武贤,以武略称。笃常叹曰:杜氏文明善政,而笃不任为吏。辛氏秉义经武,而笃又怯于事。外内五世,至笃衰矣。宋史艺文志:杜信,京兆杜氏家谱一卷。
《國語辭典》:杜绝(杜絕)  拼音:dù jué
1.阻塞断绝。《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杜绝邪伪请托之原,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各明守所司,将观厥后。」《文明小史》第四八回:「如此办法,不但圈住我们自己的利源,还可以杜绝他们的来路!」
2.买卖田地房屋不能赎回的契约,称为「杜绝」。也称为「杜绝契」。
《國語辭典》:韦杜(韋杜)  拼音:wéi dù
唐代的韦氏与杜氏为望族,故用以比喻名门贵族。唐。韩愈 出城诗:「应须韦杜家家到,祇有今朝一日閒。」
《國語辭典》:杜康  拼音:dù kāng
1.人名。相传是周代善于酿酒的人。
2.因周代杜康善造酒,故作为酒的代称。汉。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分類:杜康疏引
《骈字类编》:兰杜(兰杜)
南北朝 沈约 早发定山诗 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
南北朝 吴均 同柳吴兴乌亭集送柳舍人诗 愿君嗣兰杜,时采东皋薇。
唐 韩琮 牡丹 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
元 吴澄 书李伯时九歌图后 天欲雨,迷归路,岁晏山中采兰杜。
《国语辞典》:杕杜  拼音:dì dù
《诗经。唐风》的篇名。共二章。根据〈诗序〉:「杕杜,刺时也。」或以为此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词。首章二句为:「有杕之杜,其叶湑湑。」
《國語辭典》:小杜  拼音:xiǎo dù
唐朝诗人杜牧。参见「杜牧」条。
《骈字类编》:杜渐(杜渐)
后汉书丁鸿传:诗云:敬天之怒,不敢戏豫。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元史张桢传:凡土木之劳,声色之好,燕安鸩毒之戒,皆宜痛撤勇改。有不尽者,亦宜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
《漢語大詞典》:鄠杜
鄠县 与 杜陵 。 杜陵 , 汉宣帝 陵墓。靠近 长安 ,为胜地。 汉 班固 《西都赋》:“ 商 洛 缘其隈, 鄠 杜 滨其足。” 唐 许浑 《别刘秀才》诗:“孤帆夜别 瀟 湘 雨,广陌春期 鄠杜 花。” 明 何景明 《寄三子诗》:“ 鄠 杜 终南 曲, 邠 岐 渭北 陲。”
《漢語大詞典》:召杜
见“ 召父杜母 ”。
《國語辭典》:召父杜母  拼音:shào fù dù mǔ
召父,指西汉召信臣。杜母,指东汉杜诗。二人先后为南阳太守,博得百姓爱戴,故称为「召父杜母」。见《汉书。卷八九。循吏传。召信臣传》、《后汉书。卷三一。杜诗传》。后用以称扬地方长官的政绩。
分類:他们
《國語辭典》:杜口  拼音:dù kǒu
闭口不言。《汉书。卷六四下。贾捐之传》:「夫后官盛色则贤者隐处,佞人用事则诤臣杜口,而文帝不行,故谥为孝文,庙称太宗。」《文选。成公缓。啸赋》:「于时绵驹结舌而丧精,王豹杜口而失色。」
分類:闭口不言
《國語辭典》:杜口裹足  拼音:dù kǒu guǒ zú
闭嘴不说话,住脚不敢前。形容十分畏惧而不敢进言。《战国策。秦策三》:「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之尽忠而身死,因以是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國語辭典》:杜蘅  拼音:dù héng
植物名。马兜铃科细辛属,多年生草本。根茎短,稍肉质。叶近肾形至阔心脏形,有长柄,叶面有白斑。四至五月开花,花被筒钟形或圆筒形,裂片三枚,直立,卵形,暗紫色。根茎入药。如:「杜蘅产于中国大陆浙江省,可供观赏及药用。」也称为「杜衡」、「蘹香」。
《漢語大詞典》:杜衡
亦作“ 杜蘅 ”。
(1).即杜若。文学作品中常用以比喻君子、贤人。《楚辞·离骚》:“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南朝 梁 江淹 《去故乡赋》:“ 江 南之杜蘅兮色以陈,愿使黄鵠兮报佳人。” 唐 皮日休 《九讽·见逐》:“彼茨菉之丛秽兮,固不能让乎杜衡。”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杜若﹝释名﹞引 苏颂 曰:“此草一名杜衡,而草部中品自有杜衡条,即尔雅所谓土卤者也。杜若,即广雅所谓楚衡者也。其类自别,古人多相杂引用。故《九歌》云:‘采芳洲兮杜若。’《离骚》云:‘杂杜衡与芳芷。’ 王逸 辈皆不分别,但云香草,故二名相混。” 清 周亮工 《有介弱弟中殇赋此慰之》诗:“努力承先绪,芳洲失杜蘅。”参见“ 杜若 ”。
(2).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的节间短,下端集生多数肉质根。叶一二枚,生于茎端。单花顶生。蒴果肉质,具多数黑褐色种子。生于阴湿有腐植质的林下或草丛中。又名杜葵、马蹄香、土细辛、土卤等。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杜衡﹝释名﹞:“ 苏恭 曰:‘杜衡叶似葵,形似马蹄,故俗名马蹄香。’ 苏颂 曰:‘尔雅杜又名土卤,然杜若亦名杜衡,或疑是杜若,而 郭璞 注云,似葵,当是杜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