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维基
李嘉祐(1764年1月14日—?),榜名成铎,字眷之,号植亭,又号琪园,行一,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壬子科举人* 嘉庆七年(1802年)壬戌科进士* 即补江津县知县* 嘉庆十六年(1811年),任四川邻水县知县,嘉庆十七年(1812年)增补邻水县志稿成,而后成《(道光元年)邻水县志》* 嘉庆二十一年五月,缘事降调捐复原官,引见准其捐复留于四川以知县用* 嘉庆二十一年十一月,补授大宁县知县* 嘉庆二十三年,署万县知县* 嘉庆二十五年,署宜宾县知县* 道光元年,任巴县知县* 道光六年四月,签掣云南宜良县知县* 云南蒙自县知县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二六
李周南,字冠三,号静斋,江苏甘泉人。嘉庆甲戌进士,官刑部主事。有《洗桐轩诗集》。

人物简介

维基
李恩绎(1776年-1846年),字巽甫, 号东云,内务府汉军正白旗人。清朝官员,庶吉士出身,籍直隶省永平府滦州。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登二甲进士。嘉庆十四年,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山东运河兵备道,长芦盐运使;道光十三年广东按察使,十五年陕西按察使,十六年江西布政使署理江西巡抚,兼署广东布政史(任期内于1836年曾赴澳门查看)。道光十七年十月三十,由江西布政使调任广西布政使。道光十九年六月十六(1839年7月26日),因病解任。任《钦定全唐文》提调官。著有《读易备解》、《古韵备考》、《东云未焚草》、《东云鄙言》、《佃芸诗草》(据《永平府志:艺文志》卷四十八)。“东云先生最深于易,有《读易述知》一篇”(载符茵森《寄心庵诗话》)。李恩绎之墓在北京昌平县崔村镇八家村。据2010年记载,墓已无存,幸存的“李公神道碑”现由昌平文委保存。孙儿李祜 (道光进士)作《皇清例授通奉大夫貤封朝议大夫原任江西广西布政使显考东云府君行述》(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家族一门在清代共出十二位文科进士(参见李祉)。胞弟翰林李恩庆,道光朝书画鉴藏名家。
李崧霖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四川中江人,字梦莲,号箫楼。嘉庆二十一年举人。少负才名,工诗,兼善山水。屡试进士不第,归主九峰书院讲席,为时流所重。有《三十树梅花书屋诗钞》。
李维桢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李维桢(1787年10月12日—?年),字树堂,号方溪,行一,四川成都府成都县人,嘉庆二十一年丙子科四川举人,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进士,官江西大庾县知县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二六
李洲,字碧川,号居来,鲁山人。嘉庆丙子副贡。有《松荫精舍诗集》。

人物简介

维基
李彬然(1789年11月29日—?年),字蔼如,号应圃,一号彦林,行二,四川重庆府长寿县人,嘉庆二十一年丙子科顺天举人,嘉庆二十四年己卯恩科进士,官刑部江西司主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77—1850 【介绍】: 清安徽太湖人,字受之,号锡民。嘉庆六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曾典广西、云南、陕甘乡试。督山东学政时,应诏密陈山东官吏不敢办事、饯粮不清、亏空难杜等积弊。卒谥庄肃。
维基
李振祜(1777年—1850年),原名裕,字锡民,号仪叔,安徽太湖县人。官至刑部尚书。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恩科进士,授内阁中书。历任兵部主事、员外郎、山东道监察御史、吏科给事中等职,升光禄寺少卿,提督山东学政。历升太仆寺少卿、顺天府府丞、光禄寺卿、太常寺卿,兼署大理寺卿、顺天府府尹。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宗人府府丞,次年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署光禄寺卿,同年任内阁学士。官至刑部尚书。李振祜七十寿辰,得到清宣宗御笔题赠“慎典凝禧”匾额及“福寿”二字。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加太子太保。次年因病辞职。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月十七日病卒。谥“庄肃”。葬于京师永定门外回马店忠祜寺花椒馆。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真宝人,字仲模,号敬庵。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二七
李云章,字子文,号寿君,大兴人。嘉庆戊寅举人,官抚宁教谕。有《咫闻斋诗集》。

人物简介

维基
李锦源(1786年4月10日—?年),乡试榜名李鋆,字葆恬,号宝田,一字蓉艭,行二,四川嘉定府犍为县人,嘉庆二十一年丙子科四川乡试举人,道光三年癸未科进士,湖北黄冈县知县。父进士李元模、祖父进士李拔。
李趾秀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人,号重山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79—1846 【介绍】: 清江苏山阳人,字静远,号芝龄。嘉庆七年一甲二名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专心尽职,不以矫激沽名。有《闻妙香室诗文集》、《黔记》、《致用丛书》等。
维基
李宗昉(1779年—1846年),字静远,号芝龄,江苏山阳人。李宗昉为嘉庆七年(1802)壬戌殿试榜眼,曾经五次典考乡试(嘉庆甲子,陕西;道光壬午,江西;戊子、辛卯,俱顺天;壬辰,浙江),两次典考会试(道光壬午、己丑),三次任学政(贵州、浙江、江西)。历任吏部侍郎兼管国子监、顺天府尹、左都御史。官至礼部尚书。道光二十六年去世。劝停丈量贵州田地,专心尽职,不以矫激沽名。著有《闻妙香室诗文集》、《黔记》、《致用丛书》等。
李德生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李德生(1782年2月25日—1852年10月28日),字仲惠,号培阶,河南南阳镇平县石佛寺李营人,嘉庆乙卯进士。历官云南定远县、大姚县、易门县知县,镇雄州知州加同知衔、巧家厅同知兼摄东川府、东川府知府。嘉庆十八年(1813年)乡试中举,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登进士,出自民族英雄林则徐门下,敕授文林郎,诰授朝议大夫。道光十三年二月(1833年3月),吏部选派云南省定远县知县(民国三年改称牟定县至今),道光十三年八月十五日(1833年9月28日)仲秋节到任,题其署衙大堂名曰:「与民相见」,楹联为:「早座堂,早结案,早完国稞,勤勤慎慎,从此地做去;不想钱,不生气,不纵家丁,安安祥祥,向其中讨来。」每次出门,不用威仪,仅一二仆人相随,路遇百姓争执,每置座而劝解之。勤政爱民,清廉奉公,无日不以兴利除弊为急务。裁减童生考试费用,捐增文龙书院津贴以发展教育;精简吏役剔除征税中间环节,替山区穷苦农民完税,减轻底层人民负担;积极响应林则徐禁烟运动,查禁地方罂粟;在深山密林形势险峻要道关隘处筑路建哨,维护地方治安,利于商贾行旅;建平成闸以兴修水利;逢农事节令必到乡间视察农民耕种丰欠,李德生有《午日赏农》诗一首:“寒烟连树子规啼,田野争趋雨一犁。人向忙中过节令,我乘霁后踏新泥。榴花结艳辉红陌,菖叶分光映绿畦。独恨此行忘载酒,慰伊力作遍招携。”明年政通人和,申请修《定远县志》,获云南布政使司批准,由李德生任纂修,于道光十五年冬成书。李德生在《定远县志》凡例中强调:「惟实实有关于此地民生大事始录之,恐其一字之诬诬全书,因理正之以成信志 。《定远县志》自天文、地理、山川、建制、暨学校风俗,靡不详载。类分三十六目,共成八卷,以卷领目,名目为志。详而不冗,简而不漏。采访节孝百三十人予以旌表,表彰贞节,维持风化。仓储一志,内容详备,防灾救灾,可见一斑。《定远县志》最早用文字记录了中国西南边疆彝族传统左脚舞等民族风俗;最早用文字记录了定远县铜矿生产和盐井生产。后人采之,即据为千秋之信史。道光十七年(1837年)署大姚县知县三个月,时间虽短暂,但任事实心,行政干练,裁汰规费,减免童试卷价,夫人教姚民纺织,造福大姚百姓,姚民竟立长生禄位,禁弗能止,其政绩被道光《大姚县志》撰文永记。三个月后复任定远县知县,在任六年定远大治,立大功五次。道光十八年(1838年)调任易门县知县加五级,纪录二十一次。初抵任时颇繁难,前任多名循吏皆因铜政被议,李德生有《易门即事诗》云:“宦迹蓬飞两鬓残,范甑褚笠守儒寒。学为廉吏谈何易,博得循声称亦难。才短愧无新雨露,事忙懒换旧衣冠。何时闲散偿归志,平子台前把钓竿。”经过深入细致调查研究铜务(开采、冶炼、储运、销售)著《铜政论》 ,决心革除之前各级官吏诸多攘公肥私弊端,改进铜矿管理办法,铜产量增加。道光二十年六月(1840年7月)升镇雄州知州(加一级),十月丙子(十月十三日;11月6日),又以办铜逾额加同知衔。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以办铜有功升东川府知府。李德生以民生为执政首要,体恤民苦,仁政惠民,向上请准减免繁重矿税,捐置义地,使众多失业矿工得以复业,为惠尤巨,深受各族百姓爱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东川府城垣坍塌,禀请重修,照前规模加高三尺,内皮改用方石扣砌,另用净土筑填牢实。垛口排墙,一律拆砌,添用新砖。石帽楼橹,炮台栅门,重新建造,较前坚固。城身高二丈一尺,周围垛口一千三百七十二个,李德生带头捐银并劝官绅士民富户捐银,共筹捐银一万六千三百六十六两,并未报请帑。事俊题奏,蒙议叙在案。道光二十七年正月十三日(1847年2月27日),东川府巧家厅汤丹厂突发回汉百姓聚众持械斗殴伤毙案,史称“汤丹案”,李德生闻信,从一老奴,单骑走山径中,越两昼夜达难所,处置审理“汤丹案”强调:“同系赤子,但分良莠,不问汉回”。判别曲直,分清首从,只诛首犯,从者不问。调拨粮款对难民给粮筑屋予以救济,并拿自己的俸银安慰抚恤难民,民怨释然。受到时任云贵总督林则徐的高度赞赏:“汝之为官,可谓不负所学,亦不负吾所知矣!即如汤丹一案,谁能如是,肯如是,敢如是者!”林则徐亲书「太守第」匾额赠与李德生,深加奖励卓异列上考,李德生在东川府四续其任。道光三十年(1850年)因年老请辞,朝廷未批准,且以助永昌军需功继续留任东川知府(道光三十年五月至十月任巧家厅同知兼摄东川府),咸丰二年九月十六日(公元1852年10月28日)以疾终于东川府官邸,享年七十一岁。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三一
李枝青,字兰九,号芗园,别号西云,福安人。道光壬午举人,历官乍浦同知。有《西云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