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构 → 搆构”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523,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留台
星台
新任
字号
道揆
六尚
驿传
上府
腐败
医学
宪法
肌体
外省
邸吏
堂吏
《漢語大詞典》:留台(留臺)
(1).指古代帝王因故离京,奉命留守京师之官及其机构。古称禁城为台城,故名。 唐 宋 时在陪都、行在所设留守之官,亦称“ 留臺 ”。晋书·惠帝纪:“﹝ 张方 ﹞劫帝幸 长安 ……僕射 荀藩 、司隶 刘暾 、太常 郑球 、 河南 尹 周馥 与其遗官在 洛阳 ,为留臺,承制行事,号为东西臺焉。”晋书·安帝纪:“辛亥,帝蒙尘于 潯阳 。庚申, 刘裕 置留臺,具百官。”《宣和遗事》后集:“是时朝廷所用 汪伯彦 、 黄潜善 初无远略, 东京 委之御史, 南京 委之留臺……所报皆道听涂説之言。”
(2).特指王朝迁都后,留置于旧都之官署。相当于留都。魏书·于烈传:“及迁 洛阳 ,人情恋本,多有异议。 高祖 问 烈 曰:‘卿意如何?’ 烈 曰……‘乐迁之与恋旧,唯中半耳。’ 高祖 曰:‘卿既不唱异,即是同,深感不言之益。宜且还旧都,以镇 代邑 。’敕留臺庶政,一相参委。”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留臺多烽燧之虞,列堠少藩篱之固。”参见“ 留守 ”、“ 留都 ”。
(3).指御史台。 清 钱谦益 《送詹叶二御史赴南台》诗:“本朝风纪出留臺,况復临轩御遣来。”
《漢語大詞典》:星台(星臺)
三台星。借指朝廷中枢机构。 唐 王勃 《上皇甫常伯启》:“龙阪可登,指星臺而有望。” 明 叶宪祖 《鸾鎞记·觅赠》:“一朝名姓动星臺,列戟高门昼日开。”
《國語辭典》:新任  拼音:xīn rèn
1.初接新职。《儒林外史》第二回:「李老爹这几年在新任老爷手里著实跑起来了,怕不一年要寻千把银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三回:「新任藩台到了,接过了印,那原任巡道,应该要回本任的了。」
2.初接新职的官吏。《福惠全书。卷三。莅任部。亲查阅》:「新任盘查时,先请前任,及佐贰等官俱至,然后诸库门序坐。」
3.初接任职位的地方或机关。《儿女英雄传》第二回:「不到一日,便到了新任,只见那人烟辐辏,地道繁华。」
《國語辭典》:字号(字號)  拼音:zì hào
以特用的文字及号码所作的号码。如:「公文字号」、「身分證字号」。
《國語辭典》:字号(字號)  拼音:zì hao
1.商店名称、招牌。《官话指南》卷二:「打算改什么字号呢?打算改裕成字号,你想好不好?」
2.商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八回:「这字号里面,你也是个东家。」
3.人的声誉、名望。《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大凡是绿林中的字号人儿,听得我邓九公在那里歇马,就连那方边左右的草茨儿也未必好意思的动一根。」
《國語辭典》:道揆  拼音:dào kuí
以义理度量事物产生的准则。《孟子。离娄上》:「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宋史。卷四三七。儒林列传七。魏了翁》:「宜察时几而共天命,尊道揆而严法守,集思广益,汲汲图之。」
《漢語大詞典》:六尚
(1).掌宫廷供奉之官的总称。 秦 始置六尚,曰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掌诸供奉。 隋 之六尚属殿内省,曰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 唐 改殿内省为殿中省,所属六尚与 隋 同。 宋 殿中省无尚乘,另设尚醖,亦为六尚。 唐 陈子昂 《为武奉御谢官表》:“伏奉某月日詔书,以臣为尚食奉御,肃恭休命,祗拜宠章……臣闻瑶庭任切,攸称六尚之荣;玉食礼尊,实总八珍之贵。” 唐 白居易 《韩萇授尚辇奉御制》:“局分六尚,职奉七輦;兹惟优秩,列在通班。”参阅通典·殿中监注引《汉仪注》宋书·百官志上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四
(2). 隋 唐 始于宫中设女官六尚: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工,以掌宫掖之政。 宋 苏轼 《故尚宫赵氏可特赠郡君制》:“先朝差择女士,以辅阴教,侍御左右,罔匪淑人。矧兹六尚之选,必备四教之法,奄焉沦丧,宜极哀荣。”参阅隋书·后妃传序新唐书·百官志二
(3). 隋 以后中央机构设六部尚书,总称六尚。 隋 江总 《让吏部尚书表》:“窃以 汉 置五曹,方今六尚; 魏 隆八凯,拟古六卿。”参见“ 六部 ”。
《國語辭典》:六部  拼音:liù bù
古代官制吏、户、礼、兵、刑、工部的总称。《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车马喧阗,尽六部九卿之辈。」
《國語辭典》:驿传(驛傳)  拼音:yì chuán
古代官方为传递文书或接待官员往来而设的交通机构。最迟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至清末改办邮局后废除。
《漢語大詞典》:上府
(1).上级官署;上司。《汉书·贡禹传》:“郡国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史书习於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 颜师古 注:“上府谓所属之府。”南齐书·郎政传·裴昭明:“ 昭明 曰:‘下官忝为邦佐,不能光益上府,岂以 鸿都 之事仰累清风。’”
(2).指上层的政权机构。南齐书·庾杲之传:“ 杲之 歷在上府,以文学见遇。” 宋 苏舜钦 《上三司副使段公书》:“自谓今职在甸内,去京师不数舍,朝有施为而夕闻焉,上府多士,如 段公 之乐道人善者故有焉。”
《國語辭典》:腐败(腐敗)  拼音:fǔ bài
1.腐烂败坏。《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2.思想行为颓丧不振。如:「他因结交恶友,生活日趋腐败堕落。」
3.政治腐化,社会风气败坏。《文明小史》第四七回:「诸事文明,断非中国腐败可比。」
《國語辭典》:医学(醫學)  拼音:yī xué
1.研究治病的科学。
2.明代设医官于地方,称为「医学」。为不给禄的官。
《國語辭典》:宪法(憲法)  拼音:xiàn fǎ
1.在一国之内,规定国家体制、政府组织、人民权利义务之最高位阶法规范。
2.法度。《国语。晋语九》:「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宋。无名氏《梅妃传》:「设使调和四海,烹饪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
《國語辭典》:肌体(肌體)  拼音:jī tǐ
身体。如:「芭蕾舞者通常肌体瘦小,身轻如燕。」
《國語辭典》:外省  拼音:wài shěng
1.古代称国都以外的地方各省。相对于京都而言。《文明小史》第三○回:「我也常见那外省的督抚,到得京城,像是身子缩矮了一段。」《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外省的地平,又都是用木板铺的,上面严丝合缝盖上,轻易看不出来。」
2.称本省以外的各省。如:「近来常有许多外省到本地打工的工人。」《醒世姻缘传》第九四回:「同县的认做表弟表兄,同省的认做敝乡敝友,外省的认做年家故吏。」
3.谓中枢机构之外的官署。《南齐书。卷二二。列传。豫章文献王》:「先是王蕴荐部曲六十人助为城防,实以为内应也。嶷知蕴怀贰,不给其仗,散处外省。」唐。刘知几《史通。卷一一。史官建置》:「隋世王劭上疏,请依古法,复置女史之班,具录内仪,付于外省。文帝不许,遂不施行。」
《漢語大詞典》:邸吏
古代地方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新唐书·李德裕传:“后除浮屠法,僧亡命多趣 幽州 , 德裕 召邸吏戒曰:‘为我谢 张仲武 , 刘从諫 招纳亡命,今视之何益?’ 仲武 惧,以刀授 居庸关 吏曰:‘僧敢入者斩!’”宋史·刘奉世传:“先是,进奏院每五日具定本报状,上枢密院,然后传之四方;而邸吏輒先期报下,或矫为家书,以入邮置。”
《漢語大詞典》:堂吏
唐 宋 时中书省的办事吏员。原自中央各机构抽补。 宋太祖 以其擅中书事权,多生弊端,改令吏部于士人中选授。 宋太宗 太平兴国 九年,始以京朝官充任。宋史·王旦传:“ 旦 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