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174,分145页显示  上一页  93  94  95  96  97  99  100  101  102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显本神分
观音本地
六根本烦恼
四大本空
本位
本觉智
根本四禅
循末以推本
循本以析末
随眠为有本
信所依止之根本及三宝
循本以折末
本末二种无明
本识转识
本觉随染二相
显本神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神分之一。(参见:神分)附录。
神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说法明眼论曰:「若供养佛菩萨像,以开眼为始。若赞叹法宝,以神分为初。」神分者。于法事之初,对于五类诸天两神,诵般若心经一卷也。是一以除却恶魔邪鬼。一以请善神之拥护。其神分之文曰:「抑日来之间,降临道场,所随喜善根,天神地祇重奉法乐庄严,威光倍增。」次为总神分般若心经一卷。明眼论曰:「问:何故神分唯用般若?答:虽可任用何经,然别指一经,此殊难定。其用般若经者,实有深意,其深意谓第六天魔王,叹三界众生数灭,拟回种种方便,使众生轮回六道,故人发善心修佛事,必出三界,出三界,必其数灭,以是在修佛事所,成其障碍。如来悲此事,于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说无色声香味触法。魔民闻此说时,深成禁忌,念言:佛陀说无六根六境六识,而佛是三达大圣,不妄语真人,如来说无十八界,我等欲妨障何物,作是念时,魔王三业柔和,退还本宫,此时善神欢喜,听受法味,守护施主也。」
观音本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音之本地,乃既开正觉之正法明佛也。为济度众生,今现菩萨之身,又于未来现成佛之相焉。伽梵达摩译之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曰:「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慈愿力,安乐众生故,现作菩萨。」法华嘉祥疏十二曰:「观音三昧经云:观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我为苦行弟子。」此中之我者释迦如来也。然悲华经三云:于西方极乐阿弥陀涅槃之后,观音成佛,名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如来,又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灭度之后,补处而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盖均为方便示现也。
【佛学常见辞汇】
观音的本来地位,即已成正觉的正法明如来。
六根本烦恼
【佛学常见辞汇】
贪、瞋、痴、慢、疑、不正见。贪是贪爱五欲;瞋是瞋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慢是骄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见是不正的见解,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贪瞋痴慢疑加上五不正见,成为十根本烦恼,又名十惑,或十使。
┌1贪──贪爱五欲───────────────┐
六  │2瞋──瞋恚无忍───────────────│
根  │3痴──愚痴无明───────────────├─五钝使┐
本 ─┤4慢──骄慢自大───────────────│    │
烦  │5疑──狐疑猜忌───────────────┘    ├─十使
恼  │     ┌1身见(萨迦邪见)──执取五蕴根身─┐   │
│     │2边见────执取常断二见─────│   │
└6不正见─┤3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五利使┘
│4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非果──│
└5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
四大本空
【佛学常见辞汇】
四大是地水火风,为一切万法的原素,一切万法均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万法即归于坏灭,四大所成的一切法,没有真实的自体,所以说四大本空。
本位
【佛学常见辞汇】
本来的位子,也就是本来的身。
本觉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觉性智慧。
根本四禅
【佛学次第统编】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间,故名根本四禅。
循末以推本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惑业,若逆溯其源,无不归纳于无明。盖一切惑业,因果循环,不外惑业苦三道。苦由业,业由惑,惑由苦,苦又由业。反之惑生业,业生苦,苦又生惑,惑又生业,如是三道循环无端,然总不外于著,何以有著?为有迷故。何以有迷?为无明故。故此一切惑业,縻不归纳于无明也。
循本以析末
【佛学次第统编】
反之由无明而顺推之,则无不是由无明演绎而成一切烦恼。盖由无明故,所以成迷。由有迷故,所以成著。由有著故,见有内我,生起我执、我相、我见。见有外境,生起三毒,烦恼障、二惑、四住地等,乃至八万四千尘劳,其数无量。
随眠为有本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有为世相差别,皆由业生。业由随眠,方得生长,离随眠业无感有能,所以者何?由此随眠,是诸有本。故业离此,无感有能。
信所依止之根本及三宝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起信论云: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
一者、信根本 所谓乐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 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
三者、信法 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密故。
四者、信僧 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循本以折末
【佛学次第统编】
反之由无明而顺推之,则无不是由无明演绎而成一切烦恼。盖由无明故,所以成迷。由有迷故,所以成著。由有著故,起于二种我执而诸障生。由有人我法我执故,见有诸境。生起一切惑、障、住地、盖、结等,乃至八万四千尘劳,其数无量。不了一切诸法,尽是无明。
本末二种无明
【佛学次第统编】
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又一切烦恼之异名也,有二种:
一、根本无明 始初之念,法界之理,之根本无明。
二、枝末无明 因根本无明,起三细六粗之惑业,曰枝末无明。
本识转识
【佛学次第统编】
据唯识论说分本识转识。
一、本识 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曰本识。
二、转识 对馀之七识曰转识,即七转识是也。谓由本识而转生末识也。
本觉随染二相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一、智净相者 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二、不思议业相者 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