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174,分145页显示  上一页  74  75  76  77  78  80  81  82  83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日本佛像之始
比丘尼戒本
四十品无明根本
四分僧戒本
四本相
四本止观
日本净土真宗四法
四法本末
四根本性罪
四根本重罪
四种根本罪
本二
本山
本三昧耶印
本不生
日本佛像之始
【佛学大辞典】
(故事)三国佛教略史曰:「十四年(钦明帝十四年),河州茅渟海漂到奇木,土人取而献之,帝命以造佛像二躯,是日本造佛之始。」(案即今方野寺放光之像是也)。
比丘尼戒本
【佛学大辞典】
(书名)揭比丘尼五百戒之本经也。每月比丘尼之布萨日诵之。
四十品无明根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宗所说。即覆障吾人使不得證见中道实相道理之无明本惑,有四十一品也。于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四十一位而断破之者。其中于等觉位所断之无明,称为元品之无明,乃一切无明之根本也。
四分僧戒本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从法护尊者四分律列举戒相,前后附以偈文,使于说戒之日诵之。或称为戒经,或称为戒本。后秦佛陀耶舍译。唐南山道宣加注,称为四分含注戒本。后又有道宣新删定四分僧戒本一卷,怀素四分比丘戒本一卷,元照四分删定比丘尼戒本一卷,皆由四分律抄出者也。本书之注释如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三卷,唐道宣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八卷,唐道宣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发挥记卷三,宋允堪述。释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科八卷,宋元照录。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排科二十一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以上三种,释道宣戒本疏者。四分比丘戒本疏二卷,唐定宾撰。释四分戒本序一卷,宋道言述。四分戒本缘起事义一卷,明广莫辑录。四分戒本如释十二卷,明弘赞绎,四分戒本约义四卷,明元贤述,四分戒本疏赞宗记二十卷,凝然撰。
四本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之四相也。
四本止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大师著。说止观之四书。即摩诃止观,禅波罗蜜,六妙门,坐禅法要也。
日本净土真宗四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教法,净土之大无量寿经也。二行法,第十七愿成就之名号也。三信法,第十八愿成就之信心也。四證法,第十一愿成就之至灭度也。以此四法,总括一宗,一宗之本典,题曰教行信證,为此也。
四法本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增一阿含经十八曰:「今有四法本末如来所说,云何为四?一切诸行无常,是谓初法本末如来所说。一切诸行苦,是谓第二法本末如来所说。一切诸行无我,是谓第三法本末如来所说。涅槃永寂,是谓第四法本末如来所说。」
四根本性罪
【佛学大辞典】
(名数)比丘之四波罗夷罪Pa%rajika%也。十轮经三曰:「出家受具足戒,于四根本性罪中精勤守护。」
四根本重罪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四波罗夷也。显密各异其戒相。(参见:波罗夷)
四种根本罪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波罗夷罪也,大日经学处品曰:「四种根本罪。」
本二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曰故二。比丘在家时之妻也,对于出家时,谓之本,为配遇故曰二。五分律一曰:「我与本二作不净行。」(参见:故二)
故二
【佛学大辞典】
(杂语)Pu%rva-dvitiya,故者旧也,二者配也。谓比丘之旧妻也。玄应音义十四曰:「故二,梵本云褒罗那地耶,译云旧第二。杂心论云众具及第二是也。」四分律一曰:「近在屏处犯恶行,与故二行不净。」
本山
【佛学大辞典】
(杂名)由末寺称所属之本寺曰本山。【又】素来所住之山曰本山,广弘明集十六(慧远万佛影铭)曰:「共立此台拟像本山。」
本三昧耶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谓行法初之莲华合掌也。无量寿仪轨曰:「二手莲华合掌,诵净三业真言。」秘藏记私钞六谓行法最初所以作此印者,古相传云:此印习为本三昧耶印,我等处胎内时所结之印也。为理智不二本地自證之体性,故名本三昧耶之印,出胎时,乃分两手作拳,秘键所谓分手于金莲场者,即此位,由此以后,出于化他门,作种种之事业也。仍于行法最初先结此印安住于理智不二之体性已,由此印开种种印契次第行之,为一座之行法。今相传云:净三业之印习为宝部之印,瑜祇经下有宝光净三业。以此印习为如意宝珠形,由此宝珠出生种种法财,为一座之行法。凡南方宝部,为修行之方,故于行法最初作此印云。
本不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阿字本不生同。(参见:阿)
【佛学大辞典】
(术语)a悉昙十二母韵最初之韵。五十字门之一。又作遏,哀,曷,安,庵,頞,恶。此音为本生一切之梵语,此字为元,生一切之梵字也。大日经疏七曰:「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开口之音,皆有阿声。若离阿声,则无一切言说,故为众声之母。」同十二曰:「阿字为一切字之种子。」理趣释曰:「阿字菩提心义,为一切字之先。」译曰无、非、不。日本弘法金刚顶经开题曰:「阿名无、不、非。」【又】,阿弥陀佛之略,如顿阿、他阿等。(参见:阿弥)
【佛学大辞典】
(术语)a%长声。安,阿,阿阿,安,庵,頞,悉昙十二母韵之一。五十字门之一。阿之转生。于阿字附修行之点者。金刚顶经字母品曰:「阿(引去)字门,一切法寂静故。」文殊问经曰:「称阿字时,是远离我声,」大庄严经曰:「唱长阿字时,出自利利他声。」大日经疏十四曰:「若见长阿字,当知修如来行。」同十曰:「长声第二字,是金刚三昧。」一切法寂静者由阿练若A^ran!ya释之,远离我者由Atman(我)释之。又由A^ka%s!a,A^rya释为空,圣者。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无,又云真空,为众音之母,一切字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