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四大本空
【佛学常见辞汇】
四大是地水火风,为一切万法的原素,一切万法均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万法即归于坏灭,四大所成的一切法,没有真实的自体,所以说四大本空。
本位
【佛学常见辞汇】
本来的位子,也就是本来的身。
本觉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觉性智慧。
根本四禅
【佛学次第统编】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间,故名根本四禅。
循末以推本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惑业,若逆溯其源,无不归纳于无明。盖一切惑业,因果循环,不外惑业苦三道。苦由业,业由惑,惑由苦,苦又由业。反之惑生业,业生苦,苦又生惑,惑又生业,如是三道循环无端,然总不外于著,何以有著?为有迷故。何以有迷?为无明故。故此一切惑业,縻不归纳于无明也。
循本以析末
【佛学次第统编】
反之由无明而顺推之,则无不是由无明演绎而成一切烦恼。盖由无明故,所以成迷。由有迷故,所以成著。由有著故,见有内我,生起我执、我相、我见。见有外境,生起三毒,烦恼障、二惑、四住地等,乃至八万四千尘劳,其数无量。
随眠为有本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有为世相差别,皆由业生。业由随眠,方得生长,离随眠业无感有能,所以者何?由此随眠,是诸有本。故业离此,无感有能。
信所依止之根本及三宝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起信论云: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
一者、信根本 所谓乐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 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
三者、信法 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密故。
四者、信僧 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循本以折末
【佛学次第统编】
反之由无明而顺推之,则无不是由无明演绎而成一切烦恼。盖由无明故,所以成迷。由有迷故,所以成著。由有著故,起于二种我执而诸障生。由有人我法我执故,见有诸境。生起一切惑、障、住地、盖、结等,乃至八万四千尘劳,其数无量。不了一切诸法,尽是无明。
本末二种无明
【佛学次第统编】
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又一切烦恼之异名也,有二种:
一、根本无明 始初之念,法界之理,之根本无明。
二、枝末无明 因根本无明,起三细六粗之惑业,曰枝末无明。
本识转识
【佛学次第统编】
据唯识论说分本识转识。
一、本识 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曰本识。
二、转识 对馀之七识曰转识,即七转识是也。谓由本识而转生末识也。
本觉随染二相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一、智净相者 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二、不思议业相者 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俗语佛源】
作为「佛、法、僧」三宝之一的出家人以普渡众生、行菩萨道为己任。菩萨道的主要精神体现在替众生「与乐、拔苦」的慈悲心上。因此,南朝梁·沈约《究竟慈悲论》指出:「释氏之教,义本慈悲。」慈悲是发起一切善行的基础。不过,光有慈悲还不够。度化众生还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权巧之智,称为「方便门」。如唐·窥基《法华经玄赞》卷三解释:「利物有则曰方,随时而济曰便。」据说,佛有八万四千方便法门,度化一切众生。如元·朱凯《昊天塔》第四折中长老说:「俺出家的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李明权)
二门──迹本二门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释签)
门即能通之义。谓由此门,皆能通至实相也。然此二门,惟法华一经明之。盖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皆不思议,故称为妙。诸经但论释迦近得成佛之迹,而不言久远已成之本;则显法华已今当说,最为第一,故得为经中王也。(实相者,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中道真实之妙理也,已今当说者。般若之前,皆为已说,无量义经为今说,涅槃经为当说。)
〔一、迹门〕,法华经中前十四品,名为迹门。迹犹足迹,譬如人之所居,则有行往之迹也。盖论释迦最初成道已来,及中间施化节节,唱生唱灭,以至于今成佛度生,皆是从本垂迹,故名迹门也。
〔二、本门〕,法华经中,后十四品,名为本门。本为根本,如树木之有根也。盖论释迦尘点劫前已得成佛。故经云:一切世间天人阿脩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正觉。然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从是以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此是开迹显本,故名本门也。(梵语伽耶,华言山城。梵语那由他,华言万亿。梵语娑婆,华言能忍。)
二种根本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无始生死根本〕,谓众生经无穷劫,流转生死,求其初始,实不可得。但迷失本性,即随生死,故名无始生死。根本者,即是攀缘之心。经云: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也。
〔二、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性净理体,虚融寂灭,不迁不变,无始无终,故名无始菩提涅槃;不染烦恼,不涉生死,故号元清净体,即菩提涅槃清净之根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