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本色  拼音:běn sè
1.古以青、黄、赤、白、黑五色为正色,称为「本色」。
2.未加涂染的原色。唐。崔令钦《教坊记》:「圣寿乐,舞衣襟,皆各绣一大窠,皆随其本色。」
3.原来的面貌、特色。宋。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红楼梦》第四○回:「我们庄家人,不过是现成的本色,众位别笑。」
4.本行。《新唐书。卷一六三。柳公绰传》:「仲郢以为医有本色官,若委钱谷,名分不正。」
5.旧时纳税的名目。指原定徵收的实物田赋。《明史。卷七八。食货志二》:「十七年,云南以金、银、贝、布、漆、丹砂、水银代秋租。于是谓米麦为本色,而诸折纳税粮者,谓之折色。」
《漢語大詞典》:道本
(1).立身行道、经世致用的根本。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贾公彦 疏:“至德以为道本者,至德为至极之德,以为行道之本也。”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其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
(2).儒家思想与主张的根本。汉书·艺文志:“ 唐 虞 之隆, 殷 周 之盛, 仲尼 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庙碑》:“惟公探夫子之志,考有国之制,光施彝典,革正道本。”
(3).道家思想与主张的根本。 南朝 齐 张融 《门论》:“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 越 人以为鳬, 楚 人以为乙。人自 楚 越 耳,鸿常一鸿乎?澄本虽一,吾自俱宗其本,鸿迹既分,吾已翔其所集,汝可专尊於佛迹而无侮於道本。” 南朝 齐 周颙 《难张长史〈门论〉》:“ 周 之问曰:‘足下专尊佛跡,无侮道本,吾则心持释训,业爱儒言,未知足下雅意,佛儒安在为当?’” 吴越 钱镠 《天柱观记》:“洎大 唐 创业,以 玄元皇帝 为祖宗,崇尚玄风,恢张道本。”
(4).真性;本来面目。 元 杨暹 《刘行首》第一折:“我着你托化在雨云乡,还宿债在鶯花阵,休迷却前生道本。”
《國語辭典》:庐山真面目(廬山真面目)  拼音: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庐山三面临水,烟云㳽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以窥得全面真貌。语出宋。苏轼 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喻不易窥知真相的事物。《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也作「庐山面目」。
《國語辭典》:天真  拼音:tiān zhēn
1.心地纯真,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唐。杜甫寄李白〉诗:「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2.头脑简单,容易受假象迷惑而上当。如:「你的想法太天真了!这事不能单从一方面来想。」
《國語辭典》:真相  拼音:zhēn xiàng
事物的原本面目,或真实的情况和经过。《洛阳伽蓝记。卷一。城内修梵寺》:「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磨云得其真相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富翁惊得面如土色,不好开言。又见道著真相,一发慌了。」
《國語辭典》:失真  拼音:shī zhēn
1.指一个物体、影像、声音、波形或其他形式资讯,与原有形狀或其他特徵不完全相符的现象。也称为「畸变」。
2.与真相不合。唐。李白〈詶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诗:「朴散不尚古,时讹皆失真。」
《漢語大詞典》:本然
(1).本当如此。《商君书·画策》:“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火。”
(2).指本当如此之性。 清 戴震 《原善上》:“言乎自然之谓顺,言乎必然之谓常,言乎本然之谓德。”
(3).犹天然,天赋。朱子语类卷六五:“既成箇物事,便如此齐整,皆是天地本然之妙元如此,但略假圣人手画出来。” 金 王若虚 《揖翠轩赋》:“意其劲挺坚确,卓乎不羣……浊秽有所不能污,险难有所不能乱,本然之气无适而不在也。”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阳货篇一:“然则气效於习,以生化乎质,而与性为体,故可言气质中之性;而非本然之性以外,别有一气质之性也。” 章炳麟 《四惑论》:“或有言本然者,与自然同趣而异其名。”
(4).犹言本来面目。 宋 王回 《〈古列女传〉目录序》:“ 刘向 所叙列女传凡八篇,事具汉书 向 列传。而隋书崇文总目皆称 向 列女传十五篇,而益以 陈婴 母及 东汉 以来凡十六事,非 向 书本然也。” 明 朱之瑜《答奥村庸礼问》:“譬之鑑然,时时磨莹,光烛鬚眉;委之泥涂,昏翳如铁,如瓦砾,不辨形貌,是岂鑑之本然哉!”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其对於 裴伦 ,仅摹外状,迨放浪之生涯毕,乃骤返其本然。”
(5).犹本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多少风尘能自拔,淤泥本然出青莲。”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故曰春秋正名,盖独正其本然之定名耳。”《歧路灯》第八五回:“夫妇之际,本然看得是乌合之侣,一旦有变,如何不生螽起之像?” 许地山 《空山灵语·香》:“因为你一爱,便成为你底嗜好;那香在你的闻觉中,便不是本然的香了。”
《國語辭典》:本相  拼音:běn xiàng
本来的面目。《西游记》第二一回:「一把抓住妖精,提著头,两三捽,捽在山石崖边,现了本相,却是一个黄毛貂鼠。」《醒世恒言。卷六。小水湾天孤诒书》:「那妖狐索性把身一抖,卸下衣服,见出本相,向门外乱跑,风团也似去了。」
《漢語大詞典》:本真
(1).犹正道,准则。 汉 扬雄 《〈法言〉序》:“事有本真,陈施於意,动不克咸,本诸身。譔《修身》。”
(2).真实情况;本来面目。 宋 程大昌 考古编·诗论十四:“古民陈诗以观民风,审乐以知时政。诗若乐,语言声音耳,而可用以察休戚得失者,事情之本真在焉。”朱子语类卷一二六:“盖道、释之教皆一再传而浸失其本真。” 金 王若虚 《新唐书辨下》:“至於记録他人之言,岂可过加润色而失其本真。”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大臣者,探本真以奉君,过言有诛,矧旁饰躗言?故慎毋借言矣。” 张舜徽 《清人文集别录·正谊堂文集四十卷》:“且其所刊布儒先之书数十种,悉经删节,多失本真。”
(3).犹天性,本性。 明 宋濂 《报恩说》:“爱如魑魅,幻化不一,能迷惑一切修善之士,颠倒错繆,丧其本真。” 清 曾国藩 《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天之生圣人也,大抵以刚直葆其本真。其回枉柔靡者,常滑其自然之性,而无以全其纯固之天。” 茅盾 《子夜》十二:“那书房窗外的树木苏苏地讥笑他的心乱智昏。他又坐下了,咬紧着牙齿想要再一度努力恢复他的本真。”
(4).质朴。 周立波 《曾五喜》:“他为人本真、稳重,性情和睦,在生产上总是亲自带头干,并且吃得苦。”
《漢語大詞典》:还元(還元)
(1).人恢复本来面目或事物恢复原状。 元 杨暹 《刘行首》第一折:“你与我逞精神,送旧迎新,二十载还元见 老君 。”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俎:“金一为箔,无復再还元矣。” 郭沫若 《长春集·迎春序曲》:“墓里的枯骸,它们也在变,变成肥料再向生命还元。”
(2).恢复、滋养元气。 唐 吕岩 《渔父词·炼质》:“运本还元於此寻,周流金鼎虎龙吟。”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人部·秋石:“主治:虚劳冷疾,小便遗数,漏精白浊,滋肾水,养丹田,返本还元,归根復命。”
《國語辭典》:秽史(穢史)  拼音:huì shǐ
1.记载不实的史书。如北齐魏收所作的《魏书》,因其收载人物史迹、立论褒贬,皆凭魏收一己之好恶,故被时人讥为秽史。见《北史。卷五六。列传。魏收》。
2.比喻不光采的生活历程。如:「丰功伟业的背后,有时也搀杂了一段不可告人的秽史。」
《國語辭典》:客观(客觀)  拼音:kè guān
1.外观。表现在外的威仪风范。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九。李特雄寿势志》:「毋冉贱,雄妻任养为子,少攻学问,有客观。」
2.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加上个人意见。如:「既然是为人调解纷争,就要保有客观的立场。」
3.独立于意识或精神而存在。相对于主观而言。如:「人类想要改变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恐怕是办不到的。」
《國語辭典》:原形  拼音:yuán xíng
本来的形态。如:「现出原形」、「原形毕露」。《孽海花》第二六回:「谁晓得一终了七,她的原形渐渐显了,常常不告诉我,出去玩耍。」
《國語辭典》:破相  拼音:pò xiàng
1.损坏原本的面相。
2.某事被人拆穿而丢脸、出丑。《儒林外史》第二三回:「万家走了出来,就由不得自己跪著,作了几个揖,当时兑了一万两银子出来,才糊的去了,不曾破相。」《文明小史》第四回:「如果不戴帽子,却是缺少一根辫子,叫人一看,就要破相;如若戴了外国草帽,乡下人没有见过这样草帽,也是要诧异的。」
《漢語大詞典》:破相宗
佛教语。 延寿 所立三宗之第二, 净影 所立四宗之第三, 慧远 所立四宗之第二,皆称“破相宗”。
分類:佛教语
《漢語大詞典》:本朴(本樸)
本真,本来面目。《淮南子·要略》:“接径直施,以推本朴,而兆见得失之变,利病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