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注本  拼音:zhù běn
书中除正文外,另附有注释的版本。
《漢語大詞典》:板本
(1).版印的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技艺:“板印书籍, 唐 人尚未盛为之。自 冯瀛王 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宋史·儒林传一·邢昺:“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元代白话碑集录·1296年重阳洞林寺藏经记》:“京师 宏法寺 素有板本,惟其楮墨之工,为费不貲。”
(2).指一书经多次传抄或印刷而形成的不同的本子。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藏书求善本:“ 昭文 张氏 爱日精庐藏书志亦讲求板本,是近时书目中之最佳者。”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请为我在旧书坊留心两种书,即《玉历钞传》《二十四孝图》,要木板的, 中国 纸印的更好。如有板本不同的,不妨多买几种。”
《國語辭典》:对本(對本)  拼音:duì běn
利润或利息与本钱相当。如:「这对本生意,可不好做呢!」
《國語辭典》:版本  拼音:bǎn běn
1.版与本分别指古代的简牍和缣帛,都是用来记载文字的工具,故二者合称即是书本的通称。也作「板本」。
2.书籍因编辑、传抄、刻版、排版或装订方式等不同,而有各类版本问世。如活字本、写本、抄本、影本等。也作「板本」。
《漢語大詞典》:完本
完全的本子。指书画碑帖或书籍等。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宾退杂识》:“二 王 并书《洛神赋》, 右军 者,世不经见; 大令 所书,宣和书谱所收,已非完本。”
《國語辭典》:底本  拼音:dǐ běn
1.文书稿本或原本。
2.成本。会计学上指物品之直接工资与直接材料费之总和。
《國語辭典》:成本  拼音:chéng běn
1.制造及销售一种产品所需的费用。《儒林外史》第九回:「商人杨执中(即杨允),累年在店不守本分,嫖赌穿吃,侵用成本七百馀两,有误国课,恳恩追比云云。」
2.广东方言。指整本。如:「成本书都要考,范围太多了。」《九命奇冤》第二回:「据贵造而论,一生事业不少,一个大批说不尽许多,不如批个成本的好。」
《國語辭典》:过录(過錄)  拼音:guò lù
把一个本子上的文字抄写到另一个本子上。如:「你把这些资料过录一份,待会儿我来拿。」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八下。西南游日记十四》:「余前已访幻空返,忆阁间有陈郡侯诗未录,因再过录之。」
《国语辞典》:肇论(肇论)  拼音:zhào lùn
书名。佛教典籍,后秦僧肇著,一卷。现行的本子,除卷首载的宗本义外,内容包括〈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四篇。本书多处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老庄理解佛教思想的特质,在中国佛教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漢語大詞典》:胡本
佛经由梵文译成西域文的本子的通称。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八章:“外国法师 鳩摩罗什 手执胡本,口自传译, 曇晷 笔受。”
《國語辭典》:译本(譯本)  拼音:yì běn
将一种语言写成的书籍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后所得的本子。
《國語辭典》:存摺  拼音:cún zhé
金融机构发给存款人的小册子,内容详载存款人的存提记录,可为凭證。如:「邮局存摺」、「银行存摺」。
《國語辭典》:样本(樣本)  拼音:yàng běn
1.用来展示给买主,作为议价标准的物品图样或一部分货物。
2.在母全体中选取一部分个体,加以观察或试验,此一部分资料,称为「样本」。
《漢語大詞典》:歌本
(~儿)专门刊载歌曲的书,也指专用来抄录歌曲的本子。
《漢語大詞典》:讹本(訛本)
亦作“譌本”。 指传抄、翻印有讹误的本子。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颜甲·冒从侄》:“ 唐 庞严 及第后,登科録讹本倒书名姓为‘ 严庞 ’。有 江 淮 举子姓 严 者,乃冒为从姪,往京謁 庞 。”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温公所据〈梁书〉〈魏书〉有别本》:“ 温公 所据乃譌本,而注家未能举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