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朝庆(朝慶)
(1).朝廷庆典。 三国 魏 曹植 《冬至献袜履颂表》:“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先臣或为之颂。臣既玩其嘉藻,愿述朝庆。”
(2).朝贺。三国志·蜀志·刘琰传:“ 琰 竟弃市,自是大臣妻母朝庆遂絶。”《宋书·乐志二》:“三正元辰,朝庆鳞萃。”
《漢語大詞典》:大乐(大樂)
古代指典雅庄重的音乐。用于帝王祭祀、朝贺、燕享等典礼。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汉 徐干 中论·治学:“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 唐 皮日休 《忧赋》:“大乐既没,淫声是起。”
《國語辭典》:雅乐(雅樂)  拼音:yǎ yuè
1.正乐。古代郊庙朝会所用的音乐。《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2.中乐、国乐。相对于西乐而言。
《國語辭典》:蹈舞  拼音:dào wǔ
足蹈手舞,比喻非常快乐。《新唐书。卷二○一。文艺传上。杜审言传》:「后武后召审言,将用之,问曰:『卿喜否?』审言蹈舞谢。」
《漢語大詞典》:受朝
帝王接受臣下的朝贺。 宋 王谠 唐语林·容止:“ 大中 十一年正月一日, 含元殿 受朝,太子太师 卢钧 年八十,自乐悬南步而及殿墀,称贺上前,举止中礼,士大夫嘆之。”
《國語辭典》:贺正(賀正)  拼音:hè zhēng
农历正月初一,彼此互相拜年。
《漢語大詞典》:朝使
(1).朝廷派出的使者。 唐 王梵志 《朝使来相过》诗:“朝使来相过,设食因盃酌。”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卢师山》:“一朝魃鬼走平川,万姓嗷嗷朝使宣。谁为吾民解倒悬,童子应命登法筵。”
(2).方国向中央政府朝贺的使者。 唐 张籍 《送新罗使》诗:“万里为朝使,离家今几年?”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元旦大朝会:“如朝使入朝辞,赐宴饯行,仍赐马匹银帛,礼物甚盛。”
《漢語大詞典》:正会(正會)
皇帝元旦朝会群臣、接受朝贺的礼仪。晋书·礼志上:“ 汉 建安 中,将正会,而太史上言,正旦当日蚀。”晋书·礼志下:“ 汉 仪有正会礼,正旦,夜漏未尽七刻,鐘鸣受贺,公侯以下执贄来庭,二千石以上升殿称万岁,然后作乐宴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宠礼:“ 元帝 正会,引 王丞相 登御牀。”
《漢語大詞典》:雅舞
亦作“ 雅儛 ”。 古代帝王用于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的舞蹈。分文、武两大类。文舞的舞者左手执籥,右手执翟。武舞的舞者手执朱干、玉戚等兵器。起源于 周 ,以后历代均有增删修订,以歌颂本朝的文治武功。 三国 魏 曹丕 《于谯作》诗:“献酬纷交错,雅舞何鏘鏘。” 晋 陆云 《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二:“西城善雅儛,总章饶清弹。” 宋 郭茂倩 乐府诗集·舞曲歌辞序:“雅舞者,郊庙朝饗所奏文、武二舞是也。古之王者,乐有先后,以揖让得天下,则先奏文舞;以征伐得天下,则先奏武舞;各尚其德也。 黄帝 之《云门》, 尧 之《大咸》, 舜 之《大韶》, 禹 之《大夏》,文舞也; 殷 之《大濩》, 周 之《大武》,武舞也。 周 存六代之乐,至 秦 惟餘《韶》《武》; 汉 魏 以后,咸有改革,然其所用,文武二舞而已,名虽不同,不变其舞。故《古今乐録》曰:‘自 周 以来,惟改其辞,示不相袭,未有变其舞者也。’……自 汉 已后,又有庙舞,各用於其庙。凡此皆雅舞也。”
《漢語大詞典》:贺献(賀獻)
朝贺贡献。管子·轻重乙:“贺献不重,身不亲於君。”
分類:朝贺贡献
《漢語大詞典》:贺旦(賀旦)
月朔朝贺。《东周列国志》第十五回:“ 鲁庄公 十二年春二月, 齐 公孙无知 元年,百官贺旦,俱集朝房。”
分類:朝贺初一
《漢語大詞典》:戴凭经(戴憑經)
东汉 光武帝 曾在元旦朝贺大会上,令群臣中能说经者,于廷前辩论驳难,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结果,曾从 京房 学《易》的 戴凭 连连获胜,夺坐席五十余。见《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后用为博学出众或学人元旦集会的典故。 清 毛奇龄 《元旦同诸公集曹舍人宅限韵》:“独惭元旦会,未设 戴凭 经。”亦作“ 戴凭席 ”。 清 黄遵宪 《感怀》诗:“ 戴凭 席互争, 五鹿 角屡折。”
《漢語大詞典》:小岁贺(小歲賀)
古代臣子在小岁日向君亲朝贺的礼仪。太平御览卷三三引 南朝 宋 徐爰 《家仪》:“蜡本施祭,故不贺。其明日为小岁贺,称初岁福始,罄无不宜。”魏书·高祖纪:“﹝十五年﹞十有一月……丙戌,初罢小岁贺。”
《国语辞典》:五更三点(五更三点)  拼音:wǔ gēng sān diǎn
古人将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凡有朝贺时,皆在五更三点行之。《水浒传》第一回:「话说大宋仁宗皇帝在位之际,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出临紫宸殿,受百官朝贺。」
《国语辞典》:戴凭重席(戴凭重席)  拼音:dài píng chóng xí
席,席位。重,增益。汉光武帝于元旦朝贺大会上,令群臣中能说经者,于廷前辩论,若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结果戴凭连连获胜,夺坐席五十馀。见《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戴凭传》。后比喻博学出众。也作「戴凭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