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68,分72页显示  上一页  61  62  63  64  65  67  68  69  70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出世服
衣服随念愿
衣服天
孝服
金刚衣服天
法服
服水论师
降服四魔真言
消瘦服
袍服
梵服
章服义
紫服
间色服
喇嘛服装
出世服
【佛学大辞典】
(衣服)袈裟十二名之一。
衣服随念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量寿经上四十八愿中,第三十八愿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日本望西楼之大经钞四科之,谓为衣服随念愿。
衣服天
【佛学大辞典】
(天名)又曰金刚衣天。金刚界曼陀罗第二羯磨会众中,外金刚二十天之一天。此尊司胎内之胞衣,覆所生之子,防母所饮寒温气之德。黑色,持弓箭。见金刚界曼荼罗大钞二。
孝服
【佛学大辞典】
(仪式)尊宿迁化,弟子法眷所著之凶服也。敕修清规有尊宿迁化孝服之一章,有麻布缀腰帛等差,然非释门之正仪。六祖坛经曰:「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元照之六物图亦痛非之。
金刚衣服天
【佛学大辞典】
(天名)又作金刚衣,金刚衣天。在金刚界外金刚部西方之中央。随其所持物,而称为弓箭毗那夜迦,又云顺行大将。四方毗那耶迦西方守护之尊也。象头人身,左持弓,右持箭,作射势,坐于荷叶。
法服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又云法衣。三衣之总名也。三衣有法制,如法制者,名法服。法华经序品曰:「剃除须发而被法服。」世以袍裳袍服作法服者,非。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法衣,为三衣的总称。
服水论师
【佛学大辞典】
(流派)二十种外道之一。此外道师说水是万物根本,水能生天地又能坏万物。即以水为究竟之涅槃者。
降服四魔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与降伏四魔金刚戏三昧项同。
消瘦服
【佛学大辞典】
(衣服)袈裟之异名。消损烦恼之义。六物图曰:「或名消瘦服,损烦恼故。」
袍服
【佛学大辞典】
(衣服)台家谓为袍裳,世作法服者误,以三衣名为法服故也。(参见:袍裳)
袍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袍服(作法服者非)。袍者原为祇支(左右衣),与覆肩衣(右胃衣)之二物,来支那合此二物。加袗袖,称为褊袗。是今之袍也,裳者,梵语涅槃僧,即裙也。此袍裳上下离而著为袍服,上下缀一为直裰。
梵服
【佛学大辞典】
(杂名)袈裟之异名。为梵天之服,又为梵行者之服,故名为梵服。业疏四曰:「诸色界天行梵行,故皆服斯服,本非人服。知何名目?又以衣为梵服,行四无量。」
【佛学常见辞汇】
袈裟的别名。
章服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释门章服义之略称,道宣著。
紫服
【佛学大辞典】
(衣服)(参见:紫衣)
紫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紫色之袈裟或上衣也。是非佛制之色,乃赐僧之紫衣,始于唐之法朗等。僧史略下曰:「按唐书,则天朝有僧法朗等,重译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为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由之革命称周,法朗薛怀义九人并封县公,赐物有差,皆赐紫袈娑金龟袋。其大云经颁于天下寺,各藏一本,令高座讲说。赐紫自此始也。」资持记曰:「今时沙门多尚紫服。按唐纪,则天朝薛怀义辞宫庭,则天宠用令参朝义。以僧衣色异,因令服紫袈娑,带金象袋。后伪撰大云经。结十僧作疏进上,复赐十僧紫衣龟袋。由此弊源一泄,于今不返。」六物图曰:「轻纱紫染,髓色俱非,佛判俗服,全乖道相,何善之有!」
间色服
【佛学大辞典】
(衣服)袈裟之异名。袈裟有定之三种坏色。是为一种之间色,故名间色服。非言彼五间色也:一青之间色,二黑之间色,三木兰之间色。六物图曰:「或名间色服,三色成故。」(参见:袈裟)
【佛学常见辞汇】
袈裟的别名。
袈裟
【佛学大辞典】
(衣服)具名迦沙曳Kas!a%ya,译曰不正,坏,浊,染等。又与加沙野之语同。译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其形为长方形,故从形而云敷具,卧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缀合如田畔,故从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铠,解脱幢相等种种之德名。大中小三枚之别名,其小者曰安陀会,又云五条,其中者曰郁多罗僧,又云七条,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条大衣等。天竺于此三枚袈裟外无所谓衣者。支那日本气候寒故于里著衣,而挂于表也。天竺于五条上重著七条或大衣,或于五条七条上重著大衣,此方则不必重著,里有衣也。其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支那用木兰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带黑者。唐武后赐僧法朗等紫袈裟。玄应音义十五曰:「袈裟,上举祛切,下所加切。韵集,音加沙,字本从毛,作袈裟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从衣,案外国通称袈裟,此云不正色也。诸草木中,若皮若叶若花等,不成五味,难以为食者,则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浊赤,故梵本五浊之浊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缁衣者,当是初译之时,见其色浊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经云:晋言无垢衣,又义云离尘服,或云痟瘦衣,或称莲花服,或言间色衣,皆从义立名耳。真谛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国虽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青黑木兰者,但点之异耳。」行事钞下一曰:「增一云:如来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为法食,此袈裟衣者,从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若据此土所翻,通名为卧具。四分云:应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劫,应作安陀会,衬体著。郁多罗僧,僧伽梨,入聚落著。而此三名,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慧上菩萨经,五条名中著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聚时衣。(中略)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律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条也。」寄归传一曰:「袈裟乃是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名支伐罗也。」同二曰:「一僧伽胝,二嗢呾啰僧伽,三安呾婆裟,此之三衣,皆名支伐罗。北方诸国。多名法衣为袈裟。乃是赤色义。非律文典语。」又曰:「凡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或为地黄黄屑,或复荆檗黄等,此皆可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浅深,要而省事。」慧苑音义上曰:「袈裟,具正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坏色染色等意义,因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浊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状为许多长方形割截的小布块缝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称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条大衣,中者名郁多罗又名七条衣,小者名安陀会又名五条衣。
【俗语佛源】
身披袈裟,是佛教出家人的特征。南朝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说:「才脱袈裟,逢人辄称汝我。」《北史·西域传》记载,疏勒国曾遣使赠释迦牟尼佛袈裟一件,入火不燃。「袈裟」是梵语Kasaya的音译,意为不正色,即僧侣的法衣。法衣的用色要避开五正色(青黄赤白黑)和五间色(绯红紫绿碧),故称。因其色浊,亦称「淄衣」、「染衣」等。不过,袈裟传入中国后,用色也不尽一致。也有用鲜艳颜色的,如金缕袈裟、紫袈裟等。正如《中国佛教漫谈·汉族僧服》指出:「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誉。因而引起忽视戒律的规定,随意选用袈裟的颜色。」袈裟用小片连缀而成,呈长方形。其制分五条、七条和九条(九条至二十五条为一类,称作袒衣)三种。(李明权)
喇嘛服装
【佛学大辞典】
(衣服)西藏新志中曰:「喇嘛服装著袍子袈裟,戴僧帽。虽因服色而分教派,然有崇尚黄教之僧徒,为红色之服装者。同一黄教,二种服色。盖年老者用黄,年少者用红,其习尚然也。其平素所著衣服,毫无异于常人。惟于仪式上服法衣。维西之僧徒,用阔袖长衣。虽严冬常露两肘,帽子冬季戴平顶之方帽,夏季戴平顶之竹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