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服饰(服飾)  拼音:fú shì
服装和佩饰。《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百官迎路拜揖,卓遂僭拟车服,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轓,时人号『竿摩车』,言其服饰近天子也。」
《韵府拾遗 陌韵》:服饰皆赤(服饰皆赤)
齐书明帝纪帝身衣绛衣服饰皆赤以为厌胜巫觋云
《國語辭典》:制度  拼音:zhì dù
1.经制定而为大家共同遵守认同的办事准则。《荀子。儒效》:「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近来器皿都要翻出新样,却不知古人是怎样的制度。」
2.订立法度。《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臣愿为民制度以防其淫,使贫富不相耀以和其心。」
《漢語大詞典》:妆束(妝束)
(1).打扮,装饰。 明 唐寅 《题桑》诗:“桑出罗兮柘出綾,綾罗粧束出娉婷。”《金瓶梅词话》第一回:“金银首饰,粧束身子。”《西游补》第十三回:“ 小月王 大喜,一面令人传旨,叫 踏空儿 不必凿天;一面叫女子弟粧束搬戏。”
(2).犹服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当时优家者流,粧束因可概见,而后世所为副净等色,有自来矣。 唐 制如《霓裳》等舞,度数至多,而名号粧束,不可深考。”
(1).打扮的式样。 宋 蒋捷 《贺新郎》词:“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綃画幅。怕不是新来妆束。” 元 张翥 《露华·玉簪》词:“几度借取搔头,别试 汉 宫妆束。” 鲁迅 《南腔北调集·关于女人》:“不过,只要看有人出来唉声叹气的不满意女人的妆束,我们就知道当时统治阶级的情形,大概有些不妙了。”
(2).打扮。 明 叶宪祖 《鸾鎞记·秉操》:“小娘子,你怎么这般妆束?”
《國語辭典》:服章  拼音:fú zhāng
古代君臣服装上,表示官阶身分的纹饰。根据古书上记载,虞舜时代,参酌更早于虞的典章制度,用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米、黼、黻等十二种花纹作为纹饰,用在君臣的服装上。后来历代都仿行,故称为「服章」。《左传。宣公十二年》:「君子小人,物有服章。」晋。杜预。注:「尊卑别也。」
《漢語大詞典》:服采
(1).朝祭的近臣。一说指作事之臣。书·酒诰:“矧唯尔事,服休服采。” 孔颖达 疏:“ 郑玄 以服休为燕息之近臣,服采为朝祭之近臣。” 蔡沉 集传:“服采,起而作事之臣。”
(2).服饰。红楼梦第一一九回:“众人远远接着,见 探春 出挑得比先前更好了,服采鲜明。”
《漢語大詞典》:品着(品著)
指不同品位的服饰。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武官名不正:“文官郎、大夫,武官将军、校尉,自 秦 汉 以来有之。至於阶秩品著,则由 晋 魏 至 唐 始定。”
《國語辭典》:威仪(威儀)  拼音:wēi yí
1.庄严的容止仪态。《诗经。邶风。柏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三国演义》第四回:「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
2.帝王或显贵者出行的仪仗。《晋书。卷三六。卫瓘传》:「给亲兵百人,置长史,……鼓吹诸威仪,一如旧典。」
《漢語大詞典》:威仪师(威儀師)
(1).僧寺职事名。佛徒受戒时有教授师,指示坐作进退之威仪,此教授师又称威仪师。一般法会中指导众僧仪式,作法之僧亦袭用此名。参阅《四分律行事钞》卷上三引《受戒缘集》
(2).指擅长法仪的道士。唐六典·尚书礼部·祠部郎中员外郎:“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
《國語辭典》:衣服  拼音:yī fu
泛指可以穿著的各种衣裳、服装。《文选。宋玉。神女赋》:「于是摇佩饰鸣玉鸾,整衣服敛容颜。」《文选。李康。运命论》:「故遂絜其衣服,矜其车徒。」
《國語辭典》:冠冕  拼音:guān miǎn
1.冠帽的总称。也作「冠絻」。
2.仕宦,又指高官高位。《三国志。卷二七。魏书。王昶传》:「今汝先人世有冠冕,惟仁义为名。」
3.领袖。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明诗》:「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4.堂皇大方。《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匡先生在此取结赴任,恐不便到茶室里去坐,小弟而今正要替生生接风,我们而今竟到酒楼上去坐罢!还冠冕些。」
《漢語大詞典》:冠珥
(1).即日珥。为突出在太阳边缘外面的发光气团。日全食时,用肉眼可以看见,其色火红。周礼·春官·眡祲“四曰监” 汉 郑玄 注:“监,冠珥也。” 贾公彦 疏:“谓有赤云气在日旁如冠耳。珥,即耳也。今人犹谓之日珥。”晋书·天文志中:“冠珥背璚,重迭次序,在于日旁也。”新五代史·司天考二:“ 五代 之际,日有冠珥、环晕、缨纽、负抱、戴履、背气,十日之中常七八。”
(2).指首饰与耳饰。 唐 司空图 《山居记》:“亦犹人之秀发,必见於眉宇之间,故五峯頍然,为其冠珥。”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见数妇人各买冠珥以入。”
《國語辭典》:簪绂(簪紱)  拼音:zān fú
簪,冠簪。绂,缨绂,丝质的帽带。簪绂为仕宦者的礼服佩饰,比喻荣显富贵。唐。王维韦侍郎山居〉诗:「良游盛簪绂,继迹多夔龙。」唐。黄滔〈壶公山〉诗:「清吟思却吟,簪绂奈萦牵。」
《漢語大詞典》:紫绶(紫綬)
(1).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作印组,或作服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 秦 官,金印紫綬。” 唐 李白 《门有车马客行》:“空谈霸王略,紫綬不挂身。” 明 何景明 《送顾汝成》诗:“十年垂紫綬,万里为苍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潘太守诗:“黄冠紫綬都如梦,红树青霜饯此行。”
(2).即紫薇。 唐 刘禹锡 《和令狐相公郡斋对紫薇花》:“明丽碧天霞,丰茸紫綬花。”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花卉·紫薇:“紫綬花,按谓紫薇也。”参见“ 紫微 ”。
《國語辭典》:紫微  拼音:zǐ wéi
三垣之一。包含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天区,不随季节的变化而终年可见,所以包含对星占最重要的星官。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一。天道类》:「上垣太微十星,中垣紫微十五星,下垣天市二十二星。」也称为「紫宫」。
《國語辭典》:朱紫  拼音:zhū zǐ
1.红色和紫色。《文选。张衡。西京赋》:「木衣绨锦,土被朱紫。」
2.朱衣紫绶,古代显贵者的服色。比喻高官。唐。白居易 偶吟:「久寄形于朱紫内,渐抽身入蕙荷中。」
3.古人以朱为正色,紫为间色。比喻优劣、善恶、正邪等相对的两方。《后汉书。卷六一。左雄传》:「朱紫同色,清浊不分。」
4.比喻作品的文采。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诠赋》:「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漢語大詞典》:簪裾
古代显贵者的服饰。借指显贵。南史·张裕传:“而 茂陵 之彦,望冠盖而长怀; 渭川 之甿,佇簪裾而竦叹。” 北周 庾信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二:“ 星桥 拥冠盖, 锦水 照簪裾。” 唐 裴守真 《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之二:“丝竹扬帝熏,簪裾奉宸庆。” 清 方文 《久不得子留消息》诗:“嗟尔有顽父,所志在簪裾。”
《國語辭典》:佩刀  拼音:pèi dāo
1.系佩在腰间的刀。如:「空军仪队指挥的佩刀相当精致。」
2.将刀佩戴在腰间。如:「英国皇家侍卫左腰佩刀,英姿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