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854,分124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有终
有分
有分
有益
有行
有守
子有
子有
有同
有清
有来
公有
有故
有差
有相
《國語辭典》:有终(有終)  拼音:yǒu zhōng
有终结。比喻始终一贯。《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文选。左思。魏都赋》:「算祀有纪,天禄有终。」
《國語辭典》:有分  拼音:yǒu fèn
1.有分享利益或分负责任的资格。如:「利无巨细,见者有分。」《土风录。卷九。有分无分》:「作事预及曰有分,否曰无分,财物亦然。」
2.有缘分。宋。黄庭坚江城子。新来曾被眼奚搐〉词:「有分看伊,无分共伊宿。」《醒世恒言。卷三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丈夫,与你一件物事,教你去投军,有分发迹。」
《漢語大詞典》:有分
(1).有分器。谓诸侯分有天子藏于宗庙的宝器。左传·昭公十二年:“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 杜预 注:“分,珍寳之器。” 孔颖达 疏:“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使无忘服也。是言诸侯皆得天子之分器也。”
(2).有分别,有区别。庄子·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伦,有义,有分,有辩。’” 郭庆藩 集释:“羣分而类别也。”
《國語辭典》:有益  拼音:yǒu yì
有帮助、有利益可寻。《韩非子。六反》:「奸伪无益之民六,而世誉之如彼;耕战有益之民六,而世毁之如此;此之谓六反。」《红楼梦》第三七回:「一时閒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
《漢語大詞典》:有行
(1).出嫁。《诗·邶风·泉水》:“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晋 潘岳 《寡妇赋》:“伊女子之有行兮,爰奉嬪於高族。” 唐 王维 《工部杨尚书夫人赠太原郡夫人京兆王氏墓志铭》:“及乎有行,嬪于君子。事姑至孝,旁穆六姻;为母深慈,均养七子。”
(2).有所作为。孟子·万章上:“﹝ 虞公 ﹞时举於 秦 ,知 繆公 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
(3).谓有所施行。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吏部堂属:“近日, 冯琢菴 宗伯 琦 为左右少宰几三年,与 延津 李对泉 戴 相终始。 李太宰 无事不与谋,至有行而为 冯 中止者。”
(4).有德行。大戴礼记·盛德:“能行德法者,为有行。”汉书·元帝纪:“﹝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國語辭典》:有守  拼音:yǒu shǒu
有操守。《书经。洪范》:「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
《高级汉语词典》:子有
只有
分类:子有
《高级汉语词典》:子有
只有
《漢語大詞典》:有同
如同。 唐 无名氏 《开河记》:“陛下欲听狂夫之言,学亡 秦 之事,但恐社稷崩离,有同 秦 世。”
分類:有同如同
《漢語大詞典》:有清
指 清 代。有,词头。清史稿·礼志十二:“有 清家 法,不立储贰。” 梁启超 《新民说》十六:“有 清二 百年间民德之变迁,在 朱 学时代有伪善者,犹知行恶之为可耻也,在 汉 学时代并伪焉者而无之,则以行恶为无可耻也。”
《國語辭典》:有来(有來)  拼音:yǒu lái
业已。元人白话每用在语尾,表示结束。《元朝秘史》卷一:「孛端察儿在时,将他做儿,祭祀时同祭祀有来。」
《國語辭典》:公有  拼音:gōng yǒu
1.整个物品属于二人以上所共有。如:「那辆车是他们兄弟俩所公有。」
2.公家所有。如:「公有停车场」。
《國語辭典》:有故  拼音:yǒu gù
因为有事。唐。沈既济《任氏传》:「至宣平之南,郑子辞有故,请间去,继至饮所。」唐。无名氏《李谟》:「有故,自教坊请假至越州,公私更宴,以观其妙。」
《漢語大詞典》:有差
不一,有区别。《后汉书·张敏传》:“今託义者得减,妄杀者有差,使执宪之吏得设巧诈。”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路之父老,负担壶浆,远近迎謁。上皆亲加存问。受其献馈,锡賚有差。”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 浙江 等处,岁供糯米、小麦、黄豆,及穀草、稻皮、白麵有差。”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仲副宪:“又劾大学士 赵国麟 、侍郎 许希孔 等往工部胥役 俞 姓家弔丧,有失大臣之体。诸人为之降黜有差。”
分類:区别
《漢語大詞典》:有相
(1).谓有贵相。 汉 王充 论衡·命义:“犹 高祖 初起,相工入 丰 沛 之邦,多封侯之人矣。未必老少男女俱贵而有相也。”北史·齐纪中·文宣帝:“﹝ 武明太后 ﹞及产,命之曰 侯尼于 , 鲜卑 言有相子也。” 唐 白居易 《自咏》:“形容瘦薄诗情苦,岂是人间有相人?”
(2).指有贵相的人。太平广记卷三二八引 唐 戴孚 《广异记·阎庚》:“鬼云:‘ 庚 命贫,无位禄。’ 仁亶 问:‘何以致之?’鬼云:‘或绊得佳女,配之有相,当能得耳。’”
(3).佛教语。佛教主张万有皆空,心体本寂。称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为“有相”。相,指事物的形象状态。 唐 一行 《大日经疏》卷一:“可见可现之法,即为有相;凡有相者,皆是虚妄。” 唐 姚合 《过钦上人院》诗:“有相无相身,唯师説始真。”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何谓违宗?彼以物有如种极微也。而忌言人有菴摩罗识。因言无相者无有。詰之曰:如种极微有相不?则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