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0,分34页显示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下一页
十义──水喻真心有十义
十义──海印三昧有十义
十利──粥有十利
十一事──月有十一事喻如来
十七种名──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
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
幻有二义
理有情无
有用成事义
实物有
施设有
内有正念
有作福田
恒有诤讼
佛类词典(续上)
八义證有本识十义──水喻真心有十义
十义──海印三昧有十义
十利──粥有十利
十一事──月有十一事喻如来
十七种名──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
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
幻有二义
理有情无
有用成事义
实物有
施设有
内有正念
有作福田
恒有诤讼
八义證有本识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谓第八识是出生一切善恶诸法之根本,故名本识。今论以此八义,證第八识之相也。
〔一、依止执受〕,谓此识能为染净诸法之所依止,执持不失,是名依止执受。
〔二、最初生起〕,谓此识最初于母腹托胎之时,如磁石吸铁,是名最初生起。(磁石喻识,铁喻父精母血。)
〔三、有明了性〕,谓此识于一切善恶无记三性诸法,皆悉明了分别,无有暗昧,是名有明了性。(无记性者,谓不善不恶之性也。)
〔四、有种子性〕,谓此识能任持世间、出世间诸法种子,令不散失,是名有种子性。
〔五、业用差别〕,谓此识随染缘,而造恶业。随净缘,而造善业。差别不同,是名业用差别。
〔六、身受差别〕,身以积聚为义,谓此能含藏一切诸法,故名为身,由能领受第七末那识染净之缘所熏,而于善恶诸法不相混滥,是名身受差别。(梵语末那,华言意。)
〔七、处无心定〕,谓入无想定或灭尽定,虽受想心灭,出入息断,而此识不灭,是名处无心定。(无心定者,即无想天定也。灭尽定者,谓受想心灭,身證此定,即阿罗汉所證之定也。)
〔八、命终时识〕,谓命将终时,冷触渐起,唯有此识,能执持身。此识若舍,四大分散,是名命终时识。(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出瑜伽师地论)
谓第八识是出生一切善恶诸法之根本,故名本识。今论以此八义,證第八识之相也。
〔一、依止执受〕,谓此识能为染净诸法之所依止,执持不失,是名依止执受。
〔二、最初生起〕,谓此识最初于母腹托胎之时,如磁石吸铁,是名最初生起。(磁石喻识,铁喻父精母血。)
〔三、有明了性〕,谓此识于一切善恶无记三性诸法,皆悉明了分别,无有暗昧,是名有明了性。(无记性者,谓不善不恶之性也。)
〔四、有种子性〕,谓此识能任持世间、出世间诸法种子,令不散失,是名有种子性。
〔五、业用差别〕,谓此识随染缘,而造恶业。随净缘,而造善业。差别不同,是名业用差别。
〔六、身受差别〕,身以积聚为义,谓此能含藏一切诸法,故名为身,由能领受第七末那识染净之缘所熏,而于善恶诸法不相混滥,是名身受差别。(梵语末那,华言意。)
〔七、处无心定〕,谓入无想定或灭尽定,虽受想心灭,出入息断,而此识不灭,是名处无心定。(无心定者,即无想天定也。灭尽定者,谓受想心灭,身證此定,即阿罗汉所證之定也。)
〔八、命终时识〕,谓命将终时,冷触渐起,唯有此识,能执持身。此识若舍,四大分散,是名命终时识。(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十义──水喻真心有十义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水体澄清〕,谓众生真如之心,自性清净,圆湛明彻,本来无染,犹水之澄清也。
〔二、得泥成浊〕,谓众生真如之心,性虽清净,而为无明之所染污,觉成不觉,犹水本清净,得泥成浊也。(无明者,无所明了也。)
〔三、虽浊不失净性〕,谓众生真如之心,虽为无明所染,而清净本然之性,初不变异。犹水虽浊,而其净性,则不失也。
〔四、泥澄净现〕,谓众生真如之心,为无明所覆,其体昏昧。若能除去无明之惑,则本然清净之性,自然澄现。犹水之浊,澄去其泥,则净体现矣。
〔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谓众生真如之心,与无明合,则能随诸染缘,变造九界之法,而成本识之用。犹水之遇冷成冰,而有坚硬用也。(九界者,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脩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本识,即第八识也。)
〔六、虽成硬用,不失濡性〕,谓众生真如之心,虽随无明之缘,起诸染用,然即事恒真,其不变之性,未始不存。犹水虽成坚硬之用,而其濡性,未尝有失也。
〔七、煖融成濡〕,谓众生真如之心,虽随无明之缘,而起染用;然无明若尽,则本识还净。犹水之成冰,遇煖而融,濡性自成也。
〔八、随风波动,不改静性〕,谓众生真如之心,随无明风,而波浪起灭,然其不生不灭之性,则自然不变,犹水之随风波动,而静性不改也。
〔九、高下流注,不动自性〕,谓众生真如之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然不动。犹水随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动自性也。
〔十、随器方圆,不失自性〕,谓众生真如之心,普遍诸有为法,而自性不失。犹水之随器方圆,而不失自性也。
(出宗镜录)
〔一、水体澄清〕,谓众生真如之心,自性清净,圆湛明彻,本来无染,犹水之澄清也。
〔二、得泥成浊〕,谓众生真如之心,性虽清净,而为无明之所染污,觉成不觉,犹水本清净,得泥成浊也。(无明者,无所明了也。)
〔三、虽浊不失净性〕,谓众生真如之心,虽为无明所染,而清净本然之性,初不变异。犹水虽浊,而其净性,则不失也。
〔四、泥澄净现〕,谓众生真如之心,为无明所覆,其体昏昧。若能除去无明之惑,则本然清净之性,自然澄现。犹水之浊,澄去其泥,则净体现矣。
〔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谓众生真如之心,与无明合,则能随诸染缘,变造九界之法,而成本识之用。犹水之遇冷成冰,而有坚硬用也。(九界者,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脩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本识,即第八识也。)
〔六、虽成硬用,不失濡性〕,谓众生真如之心,虽随无明之缘,起诸染用,然即事恒真,其不变之性,未始不存。犹水虽成坚硬之用,而其濡性,未尝有失也。
〔七、煖融成濡〕,谓众生真如之心,虽随无明之缘,而起染用;然无明若尽,则本识还净。犹水之成冰,遇煖而融,濡性自成也。
〔八、随风波动,不改静性〕,谓众生真如之心,随无明风,而波浪起灭,然其不生不灭之性,则自然不变,犹水之随风波动,而静性不改也。
〔九、高下流注,不动自性〕,谓众生真如之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然不动。犹水随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动自性也。
〔十、随器方圆,不失自性〕,谓众生真如之心,普遍诸有为法,而自性不失。犹水之随器方圆,而不失自性也。
十义──海印三昧有十义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海印是喻。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从喻立称,故名海印三昧。谓大海澄渟,湛然不动,万象皆现,如印印物。如来智海,清净湛然,一切众生心念根欲,悉在如来三昧智中,犹海现像也。
〔一、无心能现〕,谓如来三昧法性平等,离诸名相,不加功用,而能显现一切诸相,是名无心能现。
〔二、现无所现〕,谓如来三昧,随众生心,现种种相,如光如影,了不可得,是名现无所现。
〔三、能现所现非一〕,谓如来三昧能现之智,与所现之境,一念圆融,十方普应,是名能现所现非一。
〔四、能现所现非异〕,谓如来三昧能现之智,所现之境,虽十方普应不同,莫不本乎一念,是名能现所现非异。
〔五、无去来〕,谓如来三昧,万法现于自心,彼亦不来;身相遍于法界,我亦不去,是名无去来。
〔六、广大〕,谓如来三昧普遍包容,无法不备,众生世界,不离一心,是名广大。
〔七、普现〕,谓如来三昧,一切世界于一心中,不简巨细,皆悉能现,是名普现。
〔八、顿现〕,谓如来三昧,一切世界当念即现,无前无后,色相宛然,是名顿现。
〔九、常现〕,谓如来三昧,于诸法相,无有不现之时。非如明镜,像对则现,不对则不能现,是名常现。
〔十、非现现〕,谓如来三昧,寂然不动,为众生故,于非应中随感而应。犹如明镜,无心现物,而像对即现,是名非现现。
(出宗镜录)
海印是喻。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从喻立称,故名海印三昧。谓大海澄渟,湛然不动,万象皆现,如印印物。如来智海,清净湛然,一切众生心念根欲,悉在如来三昧智中,犹海现像也。
〔一、无心能现〕,谓如来三昧法性平等,离诸名相,不加功用,而能显现一切诸相,是名无心能现。
〔二、现无所现〕,谓如来三昧,随众生心,现种种相,如光如影,了不可得,是名现无所现。
〔三、能现所现非一〕,谓如来三昧能现之智,与所现之境,一念圆融,十方普应,是名能现所现非一。
〔四、能现所现非异〕,谓如来三昧能现之智,所现之境,虽十方普应不同,莫不本乎一念,是名能现所现非异。
〔五、无去来〕,谓如来三昧,万法现于自心,彼亦不来;身相遍于法界,我亦不去,是名无去来。
〔六、广大〕,谓如来三昧普遍包容,无法不备,众生世界,不离一心,是名广大。
〔七、普现〕,谓如来三昧,一切世界于一心中,不简巨细,皆悉能现,是名普现。
〔八、顿现〕,谓如来三昧,一切世界当念即现,无前无后,色相宛然,是名顿现。
〔九、常现〕,谓如来三昧,于诸法相,无有不现之时。非如明镜,像对则现,不对则不能现,是名常现。
〔十、非现现〕,谓如来三昧,寂然不动,为众生故,于非应中随感而应。犹如明镜,无心现物,而像对即现,是名非现现。
十利──粥有十利
【三藏法数】
(出摩诃僧祇律)
律云:佛住舍卫城时,难陀母作食,先饭比丘,然后自食;复作釜饭,逼上饭汁自饮,即觉身内风除,宿食顿消。由是多水少米合煎,复用胡椒荜茇调和,以奉世尊。由是佛听比丘,从今日后,许食粥,有十种利。时世尊即说偈曰: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粥施,十利饶益于行者,色力寿乐辞清辩,宿食风除饥渴消,是名为药佛所说,欲生人天常受乐,应当以粥施众僧。(梵语难陀,华言善欢喜。)
〔一、资色〕,谓资益身躯,颜容丰盛,故云资色。
〔二、增力〕,谓补益尪羸,增长气力,故云增力。
〔三、益寿〕,谓补养元气,寿算增益,故云益寿。
〔四、安乐〕,谓清净柔软,食则安乐,故云安乐。
〔五、辩说〕,谓滋润喉吻,论议无碍,故云辩说。
〔六、除风〕,谓调和通利,风气消除,故云除风。
〔七、消宿食〕,谓温煖脾胃,宿食消化,故云消宿食。
〔八、辞清〕,谓气无凝滞,辞辩清扬,故云辞清。
〔九、除饥〕,谓适充口腹,饥馁顿除,故云除饥。
〔十、消渴〕,谓喉吻沾润,渴想随消,故云消渴。
(出摩诃僧祇律)
律云:佛住舍卫城时,难陀母作食,先饭比丘,然后自食;复作釜饭,逼上饭汁自饮,即觉身内风除,宿食顿消。由是多水少米合煎,复用胡椒荜茇调和,以奉世尊。由是佛听比丘,从今日后,许食粥,有十种利。时世尊即说偈曰: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粥施,十利饶益于行者,色力寿乐辞清辩,宿食风除饥渴消,是名为药佛所说,欲生人天常受乐,应当以粥施众僧。(梵语难陀,华言善欢喜。)
〔一、资色〕,谓资益身躯,颜容丰盛,故云资色。
〔二、增力〕,谓补益尪羸,增长气力,故云增力。
〔三、益寿〕,谓补养元气,寿算增益,故云益寿。
〔四、安乐〕,谓清净柔软,食则安乐,故云安乐。
〔五、辩说〕,谓滋润喉吻,论议无碍,故云辩说。
〔六、除风〕,谓调和通利,风气消除,故云除风。
〔七、消宿食〕,谓温煖脾胃,宿食消化,故云消宿食。
〔八、辞清〕,谓气无凝滞,辞辩清扬,故云辞清。
〔九、除饥〕,谓适充口腹,饥馁顿除,故云除饥。
〔十、消渴〕,谓喉吻沾润,渴想随消,故云消渴。
十一事──月有十一事喻如来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一、能破暗〕,谓月盛满之时,清光普照,能使一切大地,悉皆明朗。犹如来种种说法,能破一切众生无明大闇也。
〔二、令见道非道〕,谓月盛满之时,普照大地,凡是路非路,令诸众生,悉皆明见。犹如来说法开示,正道邪道,人悉分别而知其可行不可行也。
〔三、令见道邪正〕,谓月盛满之时,普照大地,凡路之邪正险夷,令诸众生皆悉明见。犹如来开示生死邪险之途,令趋涅槃平正之道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除郁蒸得清凉〕,谓月盛满之时,虽遇炎暑,郁结蒸热,其或对之,自觉清凉之气袭人。犹如来说法,令人悉能远离贪欲瞋恚愚痴生死之苦,而获涅槃清凉之乐也。
〔五、破坏萤火高心〕,谓月盛满之时,一切山河大地,无不普照,而萤火之光,悉皆不现。犹如来出世,正法昭著,一切外道邪见光明,悉皆破坏也。
〔六、息盗贼想〕,谓月盛满之时,一切幽暗,无不朗耀,盗贼窃取之想,自然屏息。犹如来说法,令诸众生,破无明暗,一切烦恼皆不复生也。
〔七、除畏恶兽心〕,谓月盛满之时,一切幽暗,无不照烛,令诸旷野夜行之人,恶兽出没,悉能明见,而无怖畏之心。犹如来说法,开示众生正见,烦恼盖障,悉皆除灭也。
〔八、开敷优钵罗华〕,梵语优钵罗,华言青莲。谓月盛满之时,其光照故,华乃开敷。犹如来说法开示明了,一切众生所有心华,悉皆敷荣也。
〔九、合莲华〕,谓月盛满之时,其光照故,莲华开而复合。犹如来说法开示明了,众生五欲覆盖之心,不令发起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十、发行人进路心〕,谓月盛满之时,一切道路邪正夷险,悉皆明白;行者之心,欢喜前进。犹如来说法开示明了,令诸众生勇猛进修,趣向大涅槃之道也。
〔十一、令众生受乐〕,谓月盛满之时,令人赏玩,生娱乐心。犹如来说法开示明了,令诸众生修习禅定,破诸烦恼,而得解脱之乐也。
(出大涅槃经)
〔一、能破暗〕,谓月盛满之时,清光普照,能使一切大地,悉皆明朗。犹如来种种说法,能破一切众生无明大闇也。
〔二、令见道非道〕,谓月盛满之时,普照大地,凡是路非路,令诸众生,悉皆明见。犹如来说法开示,正道邪道,人悉分别而知其可行不可行也。
〔三、令见道邪正〕,谓月盛满之时,普照大地,凡路之邪正险夷,令诸众生皆悉明见。犹如来开示生死邪险之途,令趋涅槃平正之道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除郁蒸得清凉〕,谓月盛满之时,虽遇炎暑,郁结蒸热,其或对之,自觉清凉之气袭人。犹如来说法,令人悉能远离贪欲瞋恚愚痴生死之苦,而获涅槃清凉之乐也。
〔五、破坏萤火高心〕,谓月盛满之时,一切山河大地,无不普照,而萤火之光,悉皆不现。犹如来出世,正法昭著,一切外道邪见光明,悉皆破坏也。
〔六、息盗贼想〕,谓月盛满之时,一切幽暗,无不朗耀,盗贼窃取之想,自然屏息。犹如来说法,令诸众生,破无明暗,一切烦恼皆不复生也。
〔七、除畏恶兽心〕,谓月盛满之时,一切幽暗,无不照烛,令诸旷野夜行之人,恶兽出没,悉能明见,而无怖畏之心。犹如来说法,开示众生正见,烦恼盖障,悉皆除灭也。
〔八、开敷优钵罗华〕,梵语优钵罗,华言青莲。谓月盛满之时,其光照故,华乃开敷。犹如来说法开示明了,一切众生所有心华,悉皆敷荣也。
〔九、合莲华〕,谓月盛满之时,其光照故,莲华开而复合。犹如来说法开示明了,众生五欲覆盖之心,不令发起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十、发行人进路心〕,谓月盛满之时,一切道路邪正夷险,悉皆明白;行者之心,欢喜前进。犹如来说法开示明了,令诸众生勇猛进修,趣向大涅槃之道也。
〔十一、令众生受乐〕,谓月盛满之时,令人赏玩,生娱乐心。犹如来说法开示明了,令诸众生修习禅定,破诸烦恼,而得解脱之乐也。
十七种名──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
【三藏法数】
(出妙法莲华经论)
大乘即佛乘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法华文句云:论列十七种者,皆法华之异名,所以显示此经,甚深微妙之理,不可思议也。
〔一、无量义经〕,谓佛欲说法华一实相理故,先说此无量义处,盖将以无量之义,会归于一实相之理。实相之中,妙义无穷,故名无量义经。
〔二、最胜修多罗〕,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于三藏中,最胜极妙,更无有比,故名最胜修多罗。(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三、大方广〕,无外曰大,正理曰方,包富曰广,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具此三义,故名大方广。
〔四、教菩萨法〕,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如来以此教化一切善根成熟菩萨,随顺法器,令其得證佛果,故名教菩萨法。(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五、佛所护念〕,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是佛自所證得;虽欲开示,但为众生根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名佛所护念。
〔六、诸佛秘密法〕,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此法甚深,唯佛能知,故名诸佛秘密法。
〔七、一切佛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一切如来功德三昧,无不含摄,故名一切佛藏。(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八、诸佛秘密处〕,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佛以善根未熟众生,非是受法之器,不即为其演说,故名诸佛秘密处。
〔九、能生一切诸佛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三世诸佛,莫不由此而得成就大菩提果,故名能生一切诸佛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十、一切诸佛之道场〕,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闻此法者,则能成就佛果菩提,故名一切诸佛之道场。
〔十一、诸佛所转法轮〕,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诸佛出世,无不以此法门,摧破一切众生烦恼障碍,令得解脱,故名诸佛所转法轮。
〔十二、诸佛坚固舍利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乃是诸佛真如法身舍利,亘古亘今,不迁不变,无有败坏,故名诸佛坚固舍利经。(梵语舍利,华言骨身,谓生身舍利;此云舍利,乃法身舍利也。)
〔十三、诸佛大巧方便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诸佛由此法门,既成大菩提果已,复以广大善巧方便,为诸众生演说天人声闻缘觉诸菩萨法,令其悟入佛之境界,故名诸佛大巧方便经。
〔十四、说一乘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显示诸佛菩提究竟之体,非彼声闻、缘觉之所能證,故名说一乘经。
〔十五、第一义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即是如来法身究竟所住之处,故名第一义住。
〔十六、妙法莲华〕,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此之妙法,而独以莲华为喻者,盖妙法则权、实一体,莲华乃华、果同时,故名妙法莲华。(权、实者,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为权;一佛乘即实也。华、果同时者,世间之华,先华后果;唯莲华,华果同时,果即莲实也。)
〔十七、最上法门〕,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一切无量名句所诠法义,无不含摄,于诸经中,最胜最上,故名最上法门。
(出妙法莲华经论)
大乘即佛乘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法华文句云:论列十七种者,皆法华之异名,所以显示此经,甚深微妙之理,不可思议也。
〔一、无量义经〕,谓佛欲说法华一实相理故,先说此无量义处,盖将以无量之义,会归于一实相之理。实相之中,妙义无穷,故名无量义经。
〔二、最胜修多罗〕,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于三藏中,最胜极妙,更无有比,故名最胜修多罗。(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三、大方广〕,无外曰大,正理曰方,包富曰广,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具此三义,故名大方广。
〔四、教菩萨法〕,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如来以此教化一切善根成熟菩萨,随顺法器,令其得證佛果,故名教菩萨法。(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五、佛所护念〕,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是佛自所證得;虽欲开示,但为众生根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名佛所护念。
〔六、诸佛秘密法〕,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此法甚深,唯佛能知,故名诸佛秘密法。
〔七、一切佛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一切如来功德三昧,无不含摄,故名一切佛藏。(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八、诸佛秘密处〕,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佛以善根未熟众生,非是受法之器,不即为其演说,故名诸佛秘密处。
〔九、能生一切诸佛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三世诸佛,莫不由此而得成就大菩提果,故名能生一切诸佛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十、一切诸佛之道场〕,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闻此法者,则能成就佛果菩提,故名一切诸佛之道场。
〔十一、诸佛所转法轮〕,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诸佛出世,无不以此法门,摧破一切众生烦恼障碍,令得解脱,故名诸佛所转法轮。
〔十二、诸佛坚固舍利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乃是诸佛真如法身舍利,亘古亘今,不迁不变,无有败坏,故名诸佛坚固舍利经。(梵语舍利,华言骨身,谓生身舍利;此云舍利,乃法身舍利也。)
〔十三、诸佛大巧方便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诸佛由此法门,既成大菩提果已,复以广大善巧方便,为诸众生演说天人声闻缘觉诸菩萨法,令其悟入佛之境界,故名诸佛大巧方便经。
〔十四、说一乘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显示诸佛菩提究竟之体,非彼声闻、缘觉之所能證,故名说一乘经。
〔十五、第一义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即是如来法身究竟所住之处,故名第一义住。
〔十六、妙法莲华〕,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此之妙法,而独以莲华为喻者,盖妙法则权、实一体,莲华乃华、果同时,故名妙法莲华。(权、实者,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为权;一佛乘即实也。华、果同时者,世间之华,先华后果;唯莲华,华果同时,果即莲实也。)
〔十七、最上法门〕,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一切无量名句所诠法义,无不含摄,于诸经中,最胜最上,故名最上法门。
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二十五三昧破前二十五有者,约理对治,随义以立名也。盖欲、色、无色三界,虽苦乐不同,然实有生死执著,故以此无垢等三昧之法,一一破之,令诸众生,出于诸有也。
〔一、无垢三昧,破地狱有〕,谓菩萨由净诸业惑,證于无垢三昧。悯彼众生,受于地狱之苦,故以此三昧,令其修行,出离重垢所报之处也。(重垢即恶业,报处即地狱也。)
〔二、不退三昧,破畜生有〕,谓菩萨修于持戒禅定,破诸恶业,自获不退,證于不退三昧。悯彼众生,受畜生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远舍诸恶,永不退失善道也。
〔三、心乐三昧,破饿鬼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恶业,證于心乐三昧。悯彼众生,受饿鬼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远离诸恶而生喜乐也。
〔四、欢喜三昧,破阿修罗有〕,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谓菩萨修戒定慧,破于恶业等怖,證于欢喜三昧。悯彼众生,受阿修罗苦,故以此三昧,令其离诸猜疑怖畏也。
〔五、日光三昧,破弗婆提有〕,梵语弗婆提,华言胜,即东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获一切智光,破诸恶业无明等闇,證于日光三昧。悯彼东洲众生,受诸生死,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恶业等闇,而得出离也。
〔六、月光三昧,破瞿耶尼有〕,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即西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获一切智光,破诸恶业无明等闇,證于月光三昧。悯彼西洲众生,受诸生死,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恶业等闇也。
〔七、热焰三昧,破郁单越有〕,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即北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我执,證于热焰三昧。悯彼北洲众生,计著于我,永执难化,故以此三昧,令其远离妄我,计执不生,而得出离也。
〔八、如幻三昧,破阎浮提有〕,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即南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虚幻惑业,證于如幻三昧。悯此南洲众生,果报杂杂,寿命不定,犹如幻化。故以此三昧,令其破于诸幻而得出离也。
〔九、不动三昧,破四天王有〕,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散乱,證于不动三昧。以此天游行世间,则有果报惑业等动故,以此三昧,令其悉破诸动惑业,亦得證此也。
〔十、难伏三昧,破三十三天有〕,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一切惑业,證于难伏三昧。以此天是地居之顶,果报惑业,难以折伏,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难伏,亦得證此也。(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
〔十一、悦意三昧,破焰摩天有〕,焰摩,梵语具云须焰摩,华言善时分。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悦意三昧。以此天处空为悦,而未有上界不动等悦,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空处之悦,而證不动等悦也。
〔十二、青色三昧,破兜率陀天有〕,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青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青,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三、黄色三昧,破化乐天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黄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黄,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四、赤色三昧,破他化自在天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赤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赤,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五、白色三昧,破初禅有〕,初禅即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白色三昧。以此天果报,一切皆白,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六、种种三昧,破梵王有〕,梵王亦色界初禅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种种三昧。以此天主,领大千世界,种类既多,果报不等,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种种果报,亦得證此也。
〔十七、双三昧,破二禅有〕,二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双三昧。以此天独有内净支、喜支二种定相,即果报双,而未见双空、双假、双中之理,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净喜,而證双空等也。(双空者,谓见、思二惑俱空也。双假者,谓见假、思假,即见、思惑,以此惑体虚假不实故也。双中者,谓破见、思惑,同入中道也。)
〔十八、雷音三昧,破三禅有〕,三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雷音三昧。以此天禅乐最深,如冰鱼蛰虫,著于果报之乐。故以此三昧而惊骇之,令其舍离诸乐,亦證于此也。
〔十九、注雨三昧,破四禅有〕,四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注雨三昧。以此天如大地具诸种子,若不得雨,善芽不生,故以此三昧之雨,令其发生三谛之种,亦得證此也。(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
〔二十、如虚空三昧,破无想天有〕,无想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如虚空三昧。以此天一期,心想不行,妄计果报非空,而为涅槃。故以此三昧,破彼非空,令其起修空净之行,亦得證此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一期者,从生至死也。)
〔二十一、照镜三昧,破阿那含天有〕,梵语阿那含,华言不还。即第三果,生于色界之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照镜三昧。以此天虽得无漏净色,但是果报之净,未获究尽色空,故以此三昧,令其破彼报净之色,究竟真空之理,亦得證此也。
〔二十二、无碍三昧,破空处有〕,空处即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无碍三昧。以此天得出色笼,果报无碍,未是空假中无碍,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果报,亦得證此也。(色笼者,谓色界色质笼罩也。空假中即三观也。离性离相之谓空,无法不备之谓假,非空非假之谓中也。)
〔二十三、常三昧,破识处有〕,识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常三昧。以此天以识相续不断为常,此乃定报,即非无为等常,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定报之常,亦得證此也。
〔二十四、乐三昧,破不用处有〕,不用处,又名无所有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乐三昧。以此天厌识处无边,入无所有处,以此处如痴,痴故是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于痴,亦得證此也。
〔二十五、我三昧,破非想非非想处有〕,非想非非想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我三昧。以此天居无色界顶,谓是涅槃果报,犹有细烦恼等惑,而不自在,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烦恼,亦得證此也。
(出法华玄义)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二十五三昧破前二十五有者,约理对治,随义以立名也。盖欲、色、无色三界,虽苦乐不同,然实有生死执著,故以此无垢等三昧之法,一一破之,令诸众生,出于诸有也。
〔一、无垢三昧,破地狱有〕,谓菩萨由净诸业惑,證于无垢三昧。悯彼众生,受于地狱之苦,故以此三昧,令其修行,出离重垢所报之处也。(重垢即恶业,报处即地狱也。)
〔二、不退三昧,破畜生有〕,谓菩萨修于持戒禅定,破诸恶业,自获不退,證于不退三昧。悯彼众生,受畜生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远舍诸恶,永不退失善道也。
〔三、心乐三昧,破饿鬼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恶业,證于心乐三昧。悯彼众生,受饿鬼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远离诸恶而生喜乐也。
〔四、欢喜三昧,破阿修罗有〕,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谓菩萨修戒定慧,破于恶业等怖,證于欢喜三昧。悯彼众生,受阿修罗苦,故以此三昧,令其离诸猜疑怖畏也。
〔五、日光三昧,破弗婆提有〕,梵语弗婆提,华言胜,即东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获一切智光,破诸恶业无明等闇,證于日光三昧。悯彼东洲众生,受诸生死,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恶业等闇,而得出离也。
〔六、月光三昧,破瞿耶尼有〕,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即西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获一切智光,破诸恶业无明等闇,證于月光三昧。悯彼西洲众生,受诸生死,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恶业等闇也。
〔七、热焰三昧,破郁单越有〕,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即北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我执,證于热焰三昧。悯彼北洲众生,计著于我,永执难化,故以此三昧,令其远离妄我,计执不生,而得出离也。
〔八、如幻三昧,破阎浮提有〕,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即南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虚幻惑业,證于如幻三昧。悯此南洲众生,果报杂杂,寿命不定,犹如幻化。故以此三昧,令其破于诸幻而得出离也。
〔九、不动三昧,破四天王有〕,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散乱,證于不动三昧。以此天游行世间,则有果报惑业等动故,以此三昧,令其悉破诸动惑业,亦得證此也。
〔十、难伏三昧,破三十三天有〕,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一切惑业,證于难伏三昧。以此天是地居之顶,果报惑业,难以折伏,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难伏,亦得證此也。(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
〔十一、悦意三昧,破焰摩天有〕,焰摩,梵语具云须焰摩,华言善时分。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悦意三昧。以此天处空为悦,而未有上界不动等悦,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空处之悦,而證不动等悦也。
〔十二、青色三昧,破兜率陀天有〕,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青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青,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三、黄色三昧,破化乐天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黄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黄,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四、赤色三昧,破他化自在天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赤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赤,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五、白色三昧,破初禅有〕,初禅即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白色三昧。以此天果报,一切皆白,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六、种种三昧,破梵王有〕,梵王亦色界初禅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种种三昧。以此天主,领大千世界,种类既多,果报不等,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种种果报,亦得證此也。
〔十七、双三昧,破二禅有〕,二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双三昧。以此天独有内净支、喜支二种定相,即果报双,而未见双空、双假、双中之理,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净喜,而證双空等也。(双空者,谓见、思二惑俱空也。双假者,谓见假、思假,即见、思惑,以此惑体虚假不实故也。双中者,谓破见、思惑,同入中道也。)
〔十八、雷音三昧,破三禅有〕,三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雷音三昧。以此天禅乐最深,如冰鱼蛰虫,著于果报之乐。故以此三昧而惊骇之,令其舍离诸乐,亦證于此也。
〔十九、注雨三昧,破四禅有〕,四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注雨三昧。以此天如大地具诸种子,若不得雨,善芽不生,故以此三昧之雨,令其发生三谛之种,亦得證此也。(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
〔二十、如虚空三昧,破无想天有〕,无想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如虚空三昧。以此天一期,心想不行,妄计果报非空,而为涅槃。故以此三昧,破彼非空,令其起修空净之行,亦得證此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一期者,从生至死也。)
〔二十一、照镜三昧,破阿那含天有〕,梵语阿那含,华言不还。即第三果,生于色界之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照镜三昧。以此天虽得无漏净色,但是果报之净,未获究尽色空,故以此三昧,令其破彼报净之色,究竟真空之理,亦得證此也。
〔二十二、无碍三昧,破空处有〕,空处即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无碍三昧。以此天得出色笼,果报无碍,未是空假中无碍,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果报,亦得證此也。(色笼者,谓色界色质笼罩也。空假中即三观也。离性离相之谓空,无法不备之谓假,非空非假之谓中也。)
〔二十三、常三昧,破识处有〕,识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常三昧。以此天以识相续不断为常,此乃定报,即非无为等常,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定报之常,亦得證此也。
〔二十四、乐三昧,破不用处有〕,不用处,又名无所有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乐三昧。以此天厌识处无边,入无所有处,以此处如痴,痴故是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于痴,亦得證此也。
〔二十五、我三昧,破非想非非想处有〕,非想非非想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我三昧。以此天居无色界顶,谓是涅槃果报,犹有细烦恼等惑,而不自在,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烦恼,亦得證此也。
幻有二义
【三藏法数】
一谓幻有必覆真空,幻有若现,真空则隐;二谓幻有不碍真空,真空若显,幻有自灭,是名幻有二义。
一谓幻有必覆真空,幻有若现,真空则隐;二谓幻有不碍真空,真空若显,幻有自灭,是名幻有二义。
理有情无
【三藏法数】
理有情无者,即有观对遣空执也。谓观依他圆成之法,于理则有,于情则无,理本是实,有体有用,正应存留也。
理有情无者,即有观对遣空执也。谓观依他圆成之法,于理则有,于情则无,理本是实,有体有用,正应存留也。
有用成事义
【三藏法数】
谓无明虽无自体,而能成办世间、出世间一切事业;故云有用成事义。
谓无明虽无自体,而能成办世间、出世间一切事业;故云有用成事义。
实物有
【三藏法数】
谓五蕴等法成身,即是实有之物,故名实物有。(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谓五蕴等法成身,即是实有之物,故名实物有。(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施设有
【三藏法数】
谓世间之人,各各随业受报,因假父母遗体,便即施设,而有男女之名,故名施设有。
谓世间之人,各各随业受报,因假父母遗体,便即施设,而有男女之名,故名施设有。
内有正念
【三藏法数】
谓众生虽闻正法,发起正见,实由内心正念本具。譬如洪钟,虽待人扣,声非外有,是故若欲正见开发,必须内有正念。
谓众生虽闻正法,发起正见,实由内心正念本具。譬如洪钟,虽待人扣,声非外有,是故若欲正见开发,必须内有正念。
有作福田
【三藏法数】
谓于诸佛菩萨父母师长之所,生恭敬心,修诸供养,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有冀望福报之心,乃是有为而作,故名有作福田。
谓于诸佛菩萨父母师长之所,生恭敬心,修诸供养,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有冀望福报之心,乃是有为而作,故名有作福田。
恒有诤讼
【三藏法数】
恒有诤讼者,谓因前世恃力怙势,好诤健讼,恶逆无德,故感今生常致诤讼而不和也。
恒有诤讼者,谓因前世恃力怙势,好诤健讼,恶逆无德,故感今生常致诤讼而不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