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空有二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破空有二执立此二观。观无实我实法,谓为空观,以破有执。观有因果之事法,涅槃之妙体,谓为有观,以破空执。法相宗立五重之唯识观,其中第一重之遣虚存实观,即是空有二观也。义林章一末曰:「由无始来执我法为有,拨事理为空故。此观中遣者,空观对破有执,存者有观对遣空执。」
【佛学常见辞汇】
空观与有观。观无实我实法,叫做空观,此观能破我执;观有因果及涅槃,叫做有观,此观能破空执。
空有二论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二观本为破二执之一具佛法,故无论何宗,不失此意,然于自他宗对抗之上,有以空门空观为主而立者,有以有门有观为主而立者。即在小乘,一切有部宗为有门有观,成实宗为空门空观。特在大乘,如法相宗有门与三论宗空门之争,尤为著者。佛灭后一千载,印度之护法清辨二菩萨出,护法依弥勒之瑜伽论,释成唯识论,而张妙有之义(是法相宗)。清辨依龙树之中观论(三论之一)著掌珍论,而立真空之理(是三论宗)。佛地论四曰:「菩萨藏,佛灭后千载已前一味。千载已后,兴空有二论。」寄归传一述印度之大乘曰:「所云大乘,不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斯并咸遵圣教,孰是孰非?同契涅槃,何真何伪?意在断除烦惑,拔济众生,岂欲广致纷纭,重增沈结!」
空有二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宗之中,俱舍宗为小乘之有宗,成实宗为小乘之空宗,法相宗为大乘之有宗,三论宗为大乘之空宗。
【佛学常见辞汇】
在中国佛教的八宗中,俱舍宗是小乘的有宗,成实宗是小乘的空宗,法相宗是大乘的有宗,三论宗是大乘的空宗。
空有无碍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清凉所立十宗之第九。为五教中终教所诠之旨归,当于贤首之真德不空宗。诸法原非偏有偏空。空为即有之空,有为即空之有也。故为互融双绝而不碍两存之宗。约于四法界中理事无碍法界而立。
【三藏法数】
谓此宗说空是即有之空,故不碍有;谈有是即空之有,故不碍空。二互交彻,圆融无碍,是为空有无碍宗。
非有非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论所说之中道也。一切诸法有偏计所执性(凡夫迷悟所现之虚妄相也,如于绳见蛇),与依他起性(因缘所生之法也,如绳之相),及圆成实性(诸法之实性即真如也,如绳之麻)之三性。此三性,偏计为空而非有,故为非有,依他圆成为有而非空,故为非空。要之心外之法(偏计)为非有,而心内之法(依他圆成)为非空也,非有非空,即中道也,是唯识论所明中道之意。
【佛学常见辞汇】
也不是有也不是空,这是佛菩萨的境界,也是中道的道理。
非有非空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门之一。诸教各有四门。可入于涅槃。(参见:四门)
【佛学常见辞汇】
四门之一。(参见:四门)
【三藏法数】
谓中论等说一切法皆即空之有,是非有;即有之空,是非空;互泯互融,即第一义,是为非有非空门。
非有非无句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无四句之一。就我及五蕴执非有无之外道见解也。
【三藏法数】
谓外道欲避上有无相违,立俱非句,故计我与五蕴非有非无,则又成戏论之见。
非有想非无想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非有想非无想处之禅定也。新译曰非想非非想定。
【佛学常见辞汇】
非有想非无想处的禅定。
【三藏法数】
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舍前有想,名非有想;舍前无想,名非无想。谓行者复厌无所有处定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可爱乐;于是一心加功,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是名非有想非无想定。
非有想非无想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非有想非无想处,在六趣之中属于天趣。故曰非有想非无想天。新译曰非想非非想天。略曰非想天。又名有顶天。以是为三界之最顶处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非想非非想天)
非想非非想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旧曰非有想非无想。无色界有四天,此为其中之第四天,三界之最顶也,因而亦曰有顶天。非想非非想者就此天之禅定而名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无如下地之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俱舍颂疏世间品三曰:「非想非非想天,谓此定体非前七地粗想,名为非想。若想全无便同痴闇,有细想故,名非非想。」在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东方之四个楼阁其一即此天也。密教之意,色心二法,非一非异,故于显教称为无色之处,还画色法之楼阁,以显密意。楼阁为二层,下层有化佛。
【佛学常见辞汇】
无色界共有四天,此天即是无色界的第四层天,也是三界中的最高天,故又名有顶天。此天的禅定,无如下地的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又曰非非想。
非有想非无想处
【佛学大辞典】
(界名)Naivasam%jn^a%na%sam%jn^a%yatana,智度论谓为非有想非无想。俱舍论谓为非想非非想。无色界之第四处,即三界之最顶也。生于此处者无如下地粗想之烦恼,故曰非有想,又曰非想。非无细想之烦恼,故曰非无想,又曰非非想。以非有想之故,外道以此处为真之涅槃处,以非无想之故,佛者知尚为生死之境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无色界的第四处,也是三界的最高处,生于此处的人,没有下地粗想的烦恼,故叫非有想,又叫非想,但不是没有细想的烦恼,故叫非无想,又叫非非想。外道错认此处为真的涅槃处。
法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固执法为实有之小乘卑见也。唯识述记一本曰:「世尊为除彼法有执,次于鹫岭说诸法空。」
【三藏法数】
谓一切诸法,皆从因缘而生;缘合则成,缘散则灭,本无自性。虽无自性,非如兔角龟毛,有名无实,故名法有。
法有我无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家所判十宗之第二。小乘之萨婆多宗等也。谓诸法之体,为因缘所生,有实体,我为诸法之假和合而名者,其性虚无也。见五教章上。
【三藏法数】
谓此宗计诸法是有,不离色心;而于我相,了不可得,是为法有我无宗。
法身有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诸经论通途之说,则谓法身无色无形,色相庄严不可见。而台家贬之,以为别教已下之说。依圆教之极意,则谓法身决非无相,其言曰:一家圆实之意,法性之体理具依正色心,相相宛然,非真空无相之法性。是故三惑究竟清净,则本性常住之色心显现,而依正之二法究竟清净也,以此即谈别具三千,示法法即性也。故法华经方便品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同提婆品曰:「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涅槃经陈如品曰:「色是无常,因灭是色,获得解脱常住色。」仁王经观空品曰:「法性五阴,受想行识常乐我净。」四明尊者妙宗钞中引此等之文,以显寂光有相之旨,深符一家之妙旨。若夫祖书中有谓理性,为无相寂灭者,理性无染碍之相也。是为遮情相之遮情门一端,当知染碍之情相既亡,则性具之妙相弥显也(天台二百题中有寂光有相之论目,其论旨与有相之说无异,今抄出之)。
【佛学常见辞汇】
依诸经一般的说法,法身是无相的,但依天台圆教的极意,则说法身决非无相,而是法性的理体具有依正色心,相相宛然。一个人若三惑究竟清净了,则本性常住之色心便会显现,而依正之二法亦会究竟清净。法华经方便品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同提婆品说:「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
法身本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法身本来在一切众生之心中也。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本来就在一切众生的心中的意思。
法我俱有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我法俱有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