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干蛊(幹蠱) 拼音:gàn gǔ
1.子嗣贤明,能掩盖父母的过失。《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盖父愆名为干蛊。」
2.才能。唐。白居易〈唐扬州仓曹参军王府君墓志铭〉:「行己以清廉闻,莅事以干蛊闻。」
2.才能。唐。白居易〈唐扬州仓曹参军王府君墓志铭〉:「行己以清廉闻,莅事以干蛊闻。」
《漢語大詞典》:仲容
(1).古代相传 高阳氏 八个有才德的人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昔 高阳氏 有才子八人: 苍舒 、 隤敳 、 檮戭 、 大临 、 尨降 、 庭坚 、 仲容 、 叔达 ,齐圣广渊,明允篤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愷。” 南朝 梁 刘峻 《辩命论》:“是使 浑敦 、 檮杌 ,踵武於 云臺 之上; 仲容 、 庭坚 ,耕耘於巖石之下。”参见“ 八愷 ”。
(2). 晋 阮咸 的字。“竹林七贤”之一。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阮始平》:“ 仲容 青云器,实禀生民秀。” 唐 杜甫 《示侄佐》诗:“ 嗣宗 诸子姪,早觉 仲容 贤。” 仇兆鳌 注引《晋书》:“ 阮咸 ,字 仲容 , 籍 之姪。” 明 何景明 《送范以载之南京》诗:“曾陪竹林醉,今识 仲容 才。”
(2). 晋 阮咸 的字。“竹林七贤”之一。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阮始平》:“ 仲容 青云器,实禀生民秀。” 唐 杜甫 《示侄佐》诗:“ 嗣宗 诸子姪,早觉 仲容 贤。” 仇兆鳌 注引《晋书》:“ 阮咸 ,字 仲容 , 籍 之姪。” 明 何景明 《送范以载之南京》诗:“曾陪竹林醉,今识 仲容 才。”
《漢語大詞典》:毛薛
战国 时 赵 处士 毛公 与 薛公 的合称。 毛公 藏于博徒, 薛公 藏于卖浆家。 魏 公子 信陵君 客 赵 ,闻二人名,折节往从之游。后 秦 兵攻 魏 , 信陵君 不归,二人力劝其归救 魏国 ,终于大破 秦 军。事详《史记·魏公子列传》。后亦泛指有才能而受到器重的布衣之士。 唐 李白 《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却之武陵立马赠别》诗:“ 邯郸 能屈节,访博从 毛 薛 。” 清 陈维嵩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词:“我詎不如 毛 薛 辈,君寧甘与 原 尝 亚?”
《漢語大詞典》:毛传(毛傳)
《毛诗故训传》(一作《毛诗诂训传》)的简称。为 汉 人训释《诗经》之作。《汉书·艺文志》著录三十卷,但言 毛公 作,未著其名。 东汉 郑玄 《诗谱》称“ 鲁 人 大毛公 为《詁训传》於其家, 河间献王 得而献之,以 小毛公 为博士。”至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始言 大毛公 为 汉 鲁国 人 毛亨 , 小毛公 为 汉 赵国 人 毛萇 。后世因以《故训传》为 毛亨 作,亦有以为乃 毛萇 作或 毛亨 作而 萇 有所增益者。其诂训大抵本先 秦 学者的意见,保存了许多古义,虽有错误,但仍为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通行的《十三经注疏》即采用《毛传》。 东汉 郑玄 《毛诗传笺》及 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为笺释疏解《毛传》之作。 清 代研究《毛传》,著名的有 陈奂 的《诗毛氏传疏》和 马瑞辰 的《毛诗传笺通释》。参阅 王国维 《观堂集林别集·书〈毛诗故训传〉后》。
分類:著录
《國語辭典》:良能 拼音:liáng néng
1.天生的本能。《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2.贤良卓越的才德。《后汉书。卷六四。吴延史卢赵列传。卢植》:「简其良能,随用爵之。」
2.贤良卓越的才德。《后汉书。卷六四。吴延史卢赵列传。卢植》:「简其良能,随用爵之。」
《漢語大詞典》:健翮
矫健的翅膀。借指矫健的飞禽。亦比喻有才能的人。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刘白谒元》:“喜交知万里扶摇,行看健翮登枢要。” 南荃居士 《海侨春传奇·慨世》:“你生就个食牛豪气小於菟,要培养著摩天健翮大鹏翥。” 鲁迅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漢語大詞典》:贤智(賢智)
(1).有贤德有才智。《韩非子·难势》:“由此观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詘贤者也。”《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窃见令史 陈留 边让 ,天授逸才,聪明贤智。” 清 先著 《述怀》诗:“虽有贤智人,惟与忧患并。”
(2).贤人智士。《慎子·威德》:“官不足,则道理匱;道理匱,则慕贤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此朝廷所以多不肖之人,而虽有贤智,往往困於无助,不得行其意也。”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二》:“贤智之过,有时与愚不肖相去唯阿,况以利欲济其气质,但有不及无太过乎?”
(2).贤人智士。《慎子·威德》:“官不足,则道理匱;道理匱,则慕贤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此朝廷所以多不肖之人,而虽有贤智,往往困於无助,不得行其意也。”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二》:“贤智之过,有时与愚不肖相去唯阿,况以利欲济其气质,但有不及无太过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