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后之人犹今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此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列传〉~2099~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二十六〈三月三日兰亭诗序〉~609~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述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漢語大詞典》:有感
有感触;有感受。 宋 梅尧臣 《河阳秋夕梦与永叔游嵩》诗:“揽衣方有感,还喜问来音。”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刘磵香父子遗诗:“先 磵翁 殁,以诸生终,未竟所学,同人咸深惜之。记所见二章,如《梅雨有感》云:‘移榻向窗下,神意殊弗适。’”
《国语辞典》:有感地震  拼音:yǒu gǎn dì zhèn
当地震的振动程度可使人体感觉到,称为「有感地震」。目前我国中央气象局将有感地震分为微震、轻震、弱震、中震、强震、烈震和剧震七个等级。
《国语辞典》:有感电影(有感电影)  拼音:yǒu gǎn diàn yǐng
一种解决触觉问题的电影,目前尚未开发完成。此种电影是在不借重校正眼睛的立体电影的基础上发展,如未来影片中出现河水,则观众将可产生摸到河水的感觉。
《国语辞典》:有感而发(有感而发)  拼音:yǒu gǎn ér fā
有所感触而表示出来。如:「他亲身经历后有感而发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
分类:感触
《漢語大詞典》:有怀(有懷)
犹有感。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观先生之祠宇,慨然有怀,乃作颂焉。”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有怀谁能已,聊用申苦难。” 元 萨都剌 《秋日病起池上》诗:“有怀谁与言,独立心自省。”
分類:有怀有感
《國語辭典》:不觉(不覺)  拼音:bù jué
1.没有察觉、感觉不到。《文选。张衡。东京赋》:「流遁忘反,放心不觉。」《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陈木南起首还不觉的,到了半盘,四处受敌。」
2.某动作出于自然而非做作。《文选。潘岳。悼亡诗三首之二》:「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红楼梦》第二八回:「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3.不料,意想不到。《儒林外史》第二二回:「牛浦眼瞪瞪的望著牛玉圃的脸说,不觉一脚蹉了个空,半截身子掉下塘去。」
《國語辭典》:无情(無情)  拼音:wú qíng
1.没有感情。《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总因风伯太无情,以致篙师多失色。」《红楼梦》第五二回:「别人去了也罢,麝月秋纹也这样无情,各自去了。」
2.不留情面。如:「翻脸无情」。宋。欧阳修 渔家傲。三月清明天婉娩词:「花底一尊谁解劝,增眷恋,东风回晚无情绊。」
3.忘情。唐。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之一:「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4.佛教用语。指没有情识作用的东西。如植物、矿物等。如:「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國語辭典》:感物  拼音:gǎn wù
内心因外物而兴起慨叹的情怀。《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國語辭典》:感怀(感懷)  拼音:gǎn huái
内心有所感触。《红楼梦》第七六回:「不觉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
《国语辞典》:怜春(怜春)  拼音:lián chūn
怜惜春天。通常有感叹春光将逝之意。如:「怜春常叹春早逝。」《红楼梦》第二七回:「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漢語大詞典》:无感(無感)
无憾。感,“ 憾 ”的古字。逸周书·大戒:“使众之道,抚之以惠,内姓无感,外姓无讁。” 孔晁 注:“感,古憾字。”
不为情感所动;没有感触。《文选·嵇康〈养生论〉》:“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张铣 注:“无感,谓哀乐不能在怀也。”晋书·王坦之传:“﹝ 坦之 ﹞著《废庄论》曰:‘……夫独构之唱,唱虚而莫和;无感之作,义偏而用寡。’”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四:“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躑躅不敢言。”
《漢語大詞典》:含识(含識)
佛教语。谓有意识、有感情的生物,即众生。 南朝 梁简文帝 《马宝颂》:“愍含识,资惠命,引苍生,归法性。”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开发含识,济渡羣生。”南史·梁纪上·高祖武帝:“於是祈告天地宗庙,以去杀之理,欲被之含识。”
《國語辭典》:忘记(忘記)  拼音:wàng jì
不记得。《红楼梦》第六三回:「砚台下是什么?一定又是那位的样子,忘记了收的。」《文明小史》第一八回:「他是个读书人,并不在这上头考究,所以有些规矩,大半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