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24,分95页显示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3 44 45 46 下一页
曹唐(字 尧宾 )
曹邺(字 业之、邺之 )
曹确(字 刚中 世称 曹毕 )
曹汾(字 道谦、子晋 )
曹翔
僧本寂( 本寂、什么 黄 名 耽章、敲倡俱行 世称 曹山本寂 元證大师 号 纸衣道者、小稷下 )
曹全晸
曹存实
曹松(字 梦徵 世称 五老榜 )
曹知悫
曹圭
曹筠
曹氏( 贞简 )
后唐太祖曹皇后( 贞简 )
其它辞典(续上)
柳宗元(字 子厚 世称 柳柳州、柳仪曹、柳河东、颂者 行第 八 )曹唐(字 尧宾 )
曹邺(字 业之、邺之 )
曹确(字 刚中 世称 曹毕 )
曹汾(字 道谦、子晋 )
曹翔
僧本寂( 本寂、什么 黄 名 耽章、敲倡俱行 世称 曹山本寂 元證大师 号 纸衣道者、小稷下 )
曹全晸
曹存实
曹松(字 梦徵 世称 五老榜 )
曹知悫
曹圭
曹筠
曹氏( 贞简 )
后唐太祖曹皇后( 贞简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19 【介绍】: 唐河东解人,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镇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友善。及叔文主政,擢礼部员外郎,参与革新政治。叔文败,宗元贬永州司马。宪宗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共倡古文运动,其文峭拔矫健。又工诗,风格清峭。有《柳河东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3—819 字子厚,排行八,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后人称“柳河东”。晚年贬官柳州(今属广西),并卒于此,后人又称“柳柳州”。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十二年任秘书省校书郎。十四年第博学宏词科,任集贤殿书院正字。三年后调蓝田尉。十九年闰十月,擢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官。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实行政治革新,柳宗元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集团核心人物。同年八月,顺宗内禅,宪宗即位,“二王”被贬。九月,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奉诏回长安,三月又贬为柳州刺史。十四年十月五日卒于柳州。生平详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多种,以宋文安礼《柳先生年谱》为较早而完备。柳宗元为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均有卓越贡献。其诗今存163首,多为贬官后所作,各体皆有造诣。内容较为广泛,风格丰富多彩;反映农民疾苦之作如《田家三首》,采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讥刺时政之作如《行路难》、《笼鹰词》等,则用寓言笔调,含蓄犀利;伤悼友人之作如《哭吕衡州》、《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等,情意深挚,慷慨悲健;歌颂唐初反侵扰之作如《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形象瑰伟,造语奇警。而诗中为数较多者,则为抒写离乡去国后哀怨情怀之作,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等,寓愤激之情于景物之中,风格明净简峭,清峻沉郁。柳诗中最为后人称颂者,则为描写贬谪生活而较为闲适之作,如《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渔翁》、《夏昼偶作》等,明朗圆润,韵致悠扬。苏轼称柳诗“温丽清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当即指此。柳集通行者,有今人吴文治等校点本《柳宗元集》,诗文合编。诗注本有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研究资料有吴文治《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柳宗元卷》。《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唐诗汇评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长安(今陕西西安)。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正字,调蓝田尉。十九年,入为监察御史里行。永贞元年,擢礼部员外郎,参与王叔文等革新。宪宗即位,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召还,复出为柳州刺史。十四年卒于柳州。世称柳柳州,又称柳河东。与刘禹锡交厚,且出处进退略同,世称“刘柳”。又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世称“韩柳”。宗元少以功业自期,及受挫,久贬南荒,心情郁结,发之为诗,多忧愤之词。有《柳宗元集》三十卷。今有《柳河东集》三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九
宗元字子厚。河东人。贞元九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顺宗朝擢礼部员外郎。坐党王叔文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移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作品评论
《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
今于华下,方得柳诗,味其搜研之致,亦深远矣。俚其穷而克寿,抗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可拟议其优劣。旧唐书本传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灿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东坡云: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占,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苏轼《评韩柳诗》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苦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扪虱新话
晏同叔云:若其祖述坟典,宪章骚雅,上铄三古,下继百世,横行阔视于缀述之场,子厚一人而已。《蔡宽夫诗话》
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闵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也。《蔡百衲诗评》
柳柳州诗,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睱,非轻荡也。《蔡百衲诗评》
柳子厚诗雄深简淡、迥拔流俗,致味自高,直揖陶、谢,然似入武库,但觉森严。《休斋诗话》
柳子厚小诗幻眇清妍,与元、刘并驰而争先,而长句大篇,便觉窘迫,不若韩之雍容。岁寒堂诗话
柳柳州诗,字字如珠玉,精则精矣,然不若退之之变态百出也。使退之收敛而为子厚则易,使子厚开拓而为退之则难。意味可学,而才气则不可强也。竹庄诗话
韩子苍云:渊明诗,惟韦苏州得其清闲,尚不得其枯淡。柳州独得之,但恨其少遒尔。柳诗不多,体亦备众家,惟效陶诗,是其性所好,独不可及也。《臞翁诗评》
柳子后如高秋独眺,霁晚孤吹。后村诗话
子厚永、柳以后诗,高者逼陶、阮,然身老迁谪,思含凄怆。后村诗话
柳子厚才高,他文惟韩可对垒,古律诗精妙,韩不及也。当举世为元和体,韩犹未免谐俗,面子厚独能为一家之言,岂非豪杰之土乎?昔何文缜尝语老汉老云:“如柳子厚诗,人生岂可不学他做数百首!”汉老退而叹曰:“得一二首似之,足矣!”后村诗话
韩、柳齐名,然柳乃本色诗人。自渊明没,雅道儿熄、当一世竞作唐诗之时,独为古体以矫之,未尝学陶和陶,集中五言凡十数篇,杂之陶集,有未易辨者。其幽微者可玩而味,其感慨者可悲而泣也。其七言五十六字尤工。沧浪诗话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沧浪诗话
若柳子厚五言古诗,尚在韦苏州之上,岂元、白同时诸公所可望耶?诗人玉屑
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瀛奎律髓
柳柳州诗精绝工致,古体尤高。世言韦、柳,韦诗淡而缓,柳诗峭而劲。此五律诗,比老杜尤工矣,杜诗哀而壮烈,柳诗哀而酸楚,亦同而异也。唐诗品汇
刘辰翁曰:子厚古诗短调,纡郁清美,闲胜长篇,点缀精丽,乐府托兴飞动,退之故当远出其下,并言韩、柳亦不偶然。《唐诗品》
柳州古诗,得于谢灵运,而自得之趣鲜可俦匹,此其所短。然在当时,作者凌出其上多矣。《平淮雅诗》足称高等,《铙歌鼓吹曲》其在唐人鲜可追躅,而词饰促急,不称雅乐,七德九功之象,殆可如此!《艺苑卮言》
柳州刻削虽工,去之稍远,近体卑凡,尤不足逍。《艺苑卮言》
子厚于《风》、《雅》、《骚》、赋,似得一斑。诗镜总论
诗贵真,诗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间,认真则又死矣。柳子厚过于真,所以多直面寡委也。《诗源辨体》
子厚七言古,气格虽胜,然锻炼深刻,已近于变。《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人皆学陶矣,学陶之弊流于枯深,故子厚从精深入也。诗筏
严沧浪谓:“柳子厚五言古诗在韦苏州之上。”然余观子厚诗,似得摩诘之洁,而颇近孤峭。其山水诗,类其《钴鉧潭》诸记,虽边幅不广,而意境已足。如武陵一隙,自有日月,与韦苏州诗未易优劣。惟《田家》诗,直与储光羲争席,果胜苏州一筹耳。《载酒园诗话又编》
大历以还,诗多崇尚自然。柳子厚始一振历,篇琢句锤,起颓靡而荡秽浊,出入《骚》、《雅》,无一字轻率。其初多务溪刻,故神峻而味冽,既亦渐近温醇。柳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韩柳诗选》
柳州诸律诗,格律娴雅,最为可玩。《唐诗成法》
柳柳州诗属对工稳典切,情景悲凉,声调亦高,刻苦之作,法最森严,但首首一律,全无跳踯之致耳。说诗晬语
柳子厚哀怨有节,律中《骚》体,与梦得故是敌手。《茧斋诗谈》
柳柳州气质悍戾,其诗精英出色,俱带矫矫凌人意。文词虽掩饰些,毕竟不和平,使柳州得志,也了不得。柳文让韩,诗则独胜。剑溪说诗
柳州歌行甚古,遒劲处非元、白、张、王所及。剑溪说诗
八司马之才,无过刘、柳者,柳之胜刘,又不但诗文。其谪居自多怨艾意,而刘则无之。《瀛奎律髓汇评》
陆贻典:子厚诗律细于昌黎,至柳州诸咏,尤极神妙,宣城、参军之匹。无名氏:柳州推激风骚,兼能精炼。《雨村诗话》
柳子厚文配韩,其诗亦可配韩,在王摩诘、孟浩然、韦苏州之上,根柢厚,取精多,用物宏也。《读雪山房唐诗钞》
十子而降,多成一幅面目,未免屡见不鲜,至刘、柳出,乃复见诗人本色,观听为之一变,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昭昧詹言
柳子厚才又大于梦得,然境地得失,与梦得相似。《唐七律隽》
昌黎文独步千古,而同时柳州与之抗衡,韩文雄而肆,柳文雅而健,然有伯仲之分也。至其诗则不然,韩诗雄而刻,柳诗雅而洁,柳州当弟视盛昌黎矣。柳州五言上追彭泽、下匹左司,昌黎惟琴操最为高古,余诗则多芜音累句,张籍、王建一流入耳。虽甚奡兀刻划,实开宋人蹊径,近世俱尊宋诗而并尊宋诗之祖,位置杜陵之上矣。而柳州诗则无人齿及,因录之。《岘佣说诗》
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而不甚似陶公,盖怡旷气少,沉至语少也。《南涧》…作,气清神敛,宜为坡公所激赏。《唐七律诗钞》
七律至大历间,开、宝浑厚之风鲜矣。……自是而降,作手寥寥,刘、柳起而精神为之一振。三唐诗品
五言整饰,其源盖出任彦升,至其弛骋之作,则前尤所阻,宋元诗派此滥觞焉。七言造怀自喻,饶费苦吟,俊逸生新,神伤刻露,要外之储,韦以降,无愧一家之言。《淮雅》《贞符》,纯为文体,无复和音,虽精意求章,而丽则衰矣、《铙歌鼓吹》,犹存魏晋之遗。《石遗室诗话》
柳州五言,大有不安唐古之意。胡应麟只举《南涧》一篇,以为六朝妙诣,不知其诸篇固酷摹大谢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桂州临桂人,字尧宾。初为道士。返俗后,屡举进士不中,后为邵州、容管等使府从事。工诗,与杜牧、李远等友善。所作《游仙诗》,意境绚丽,颇为世传诵。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7?—866? 字尧宾,桂州临桂(今广西桂林)人。初为道士,还俗后屡举进士不中。后为邵州、容管等使府从事。与杜牧、李远等有交往。生平见《唐才子传》卷八。曹唐以游仙诗著称,《唐才子传》卷八谓有《大游仙诗》50篇(今存17首),《唐诗纪事》卷五八谓有《小游仙诗》百余篇(今存97首),影响颇大。其诗幻思丰赡,意境绚丽,张为《诗人主客图》归为瑰奇美丽主之入室者。警句颇多,如“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仙子洞中有怀刘阮》)、“明月朗朗溪头树,白发老人相对棋”(《小游仙诗》),均脍炙人口。前人以为曹唐与李商隐“一样灵心,两般妙笔”(《一瓢诗话》),颇公允。其诗以《唐诗百名家全集·曹从事集》本较通行,乃明人辑本。今人陈继明有《曹唐诗注》。《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唐诗汇评
曹唐,生卒年不详,字尧宾,桂州(今广西桂林人)。初曾为道士,工诗文。大中中,举进士不第。或云大和中进士。咸通中,为使府从事,卒。唐作《游仙诗》百馀篇,又作《病马》诗以自兄,颇传于时。有《曹唐诗》三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二卷。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入室三人:赵嘏、长孙佐辅、曹唐。北梦琐言
唐进士曹唐,游仙诗才情缥渺,岳阳李远员外每吟其诗而思其人。一日,曹往谒之,李倒屣而迎。曹生仪质充伟,李戏之曰:“昔者未睹标仪,将谓可乘鸾鹤,此际拜见,安知壮水牛亦不胜其载!”时人闻而笑之。唐诗纪事
(曹)唐诗属对清切,如“鹧鸪思起歌声动,鸲鹆身翻舞袖齐”、“斩蚊青海上,射虎黑山头”,此类颇多。瀛奎律髓
曹唐专借古仙会聚离别之事,以寓写情之妙。吴礼部诗话
于鹄、曹唐,仅如候虫之自鸣者耳。唐才子传
唐始起清流,志趣澹然,有凌云之骨;追慕古仙子高情,往往奇遇,而己才思不减,遂作《大游仙诗》五十篇,又《小游仙诗》等,纪其悲欢离合之要,大播于时。曹学佺《重刻二曹诗集序》
二曹之诗:尧宾《游仙》诸什,缥渺多世外语;邺之师法古则,故不为近体。唐音癸签
曹尧宾诗能用多句,调颇充伟,为复类其仪质邪?《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颜延年始作《织女赠牵牛》诗,流及曹唐,遂有《游仙》诗,殊为俗格。石洲诗话
曹唐如巫婆念咒化斋,令人掩耳,欲其亟去。《石园诗话》
(曹唐)《大游仙诗》,愚爱其“山川到处成三月,绿竹径时即万年”一联。他诗每于结句能寄规诲而见议论。如《羽林贾中丞》云:“胸中别有安边计,谁睬髭须白似银。”《赠南岳冯处士》云:“支颐冷笑缘名山,终日王门强曳裾。”《奉送严大夫再领容州》云:“代北天南尽成事,肯将心许霍嫖姚。”《送刘尊师祗诏阙廷》云:“五千言外无文字,更有何词赠武皇?”《病马》云:“王良若许相抬策,千里追风也不难。”可以想其胸次。《诗学渊源》
(曹唐)以游仙诗得名,辞采略可观,而格殊凡下,烟火气盛,思致落实,极少凌云之概。《病马》诗句法警挺,顾少含蓄耳。绝句与胡曾俱伤于真率,辞旨不属,转合多滞,馀兴索然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16—约875 【介绍】: 唐桂林阳朔人,字业之,一作邺之。宣宗大中四年擢进士第。曾为天平节度使掌书记。懿宗咸通中迁太常博士,历祠部、吏部郎中,洋州刺史。与刘驾为诗友,时称“曹刘”,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邺之,桂州阳朔(今广西阳朔)人。十年应试九落第,宣宗大中四年(850)始中进士。与刘驾、李频、李洞、郑谷等为诗友。曾任天平军节度判官、太常博士、祠部郎中、洋州刺史、吏部郎中等职。中年辞官南归,迁居于桂林阜财坊,隐居以终。事迹散见《新唐书》之《白敏中传》、《高元裕传》与《唐诗纪事》卷六〇、《唐才子传》卷七等。其诗富有社会内容,风格古朴刚健。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之于“高古奥逸主”之“升堂”者。今人梁超然、毛水清有《曹邺诗注》。《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唐诗汇评
曹邺,生卒年不详,字邺之,桂林(今属广西)人。和,屡举进士不第,后为韦悫所知,力荐于礼部侍郎裴休,大中四年(850),登进士第。佐天平节度使幕。咸通中,任大常博士,历主客员外郎、祠部郎中,出为洋州刺史。乾符元年,官吏部郎中。后免官归,卒。与李频、郑谷、张𧏖、李洞等交游。其诗多古风,颇多讽谕之作。有《曹邺诗》三卷,已佚。后人辑《曹祠部集》二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卷。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升堂六人:李观、贾驰、李宣古、曹邺、刘驾、孟迟。唐摭言
刘驾与曹邺为友,俱攻古风诗。邺既擢第,而不即出京,俟驾成名同去,果谐所志。杨沔《曹邺古风诗序》
予尝见曹邺之《监察从兄》、《读李斯传》诸作于选集中,窃谓唐之诗人鲜出其右,恨不多得。去冬,过阳朔衙推,雨岩陈君遗以全帙,凡若干首。其意隽以永,其风肆以则,其欣戚感遇各得乎性情之正,读之不忍去手。唐才子传
(邺)为《四怨》、《三愁》、《五情》诗,雅道甚古……看榜日上主司诗云:“一辞桂岩猿,九泣都门月。年年孟春至,看花如看雪。”杏园宴间呈同年云:“歧路不在天,十年行不至。一旦公道开,青云在平地。”又云:“忽忽出九衢,童仆颜色异。故衣未及换,尚有去年泪。”又云:“永持共济心,莫起胡越意。”佳句类此甚多,志特勤苦。《唐诗品》
邺之诗得于乐府古辞,其《四怨》、《三愁》、《五情》之作,盖亦平子之流,综词虽拙,使人忘其鄙近。其受知韦悫,殆不为过。世晚类孤,游从缺丧,遂使幽兰丛委,不能自异于蘼芜间耳。唐诗归
钟云:此君艳诗好手,以快情急响为妙,而少含蓄;若含蓄则不能妙,选者无处着手矣。采其妙处,则其馀当耐之,此看中晚诗法也。《诗源辨体》
曹邺(五古)间学六朝,亦无足采。《五朝诗善鸣集》
邺之诗说得出,说得尽,蕴藉少而透快多,有髓有神,少肤少肉。费密《曹邺诗序》
曹邺诗,世所谓晚唐格卑者也。然此等诗亦安得都废?……读晚唐诗,当观其法之所自变,不取其辞;当观其意之所专注,不仿其声。合百家之风骨,以成一美。至于求雄浑而粗疏,欲藻丽而芜秽者,尤宜考邺辈诗以涤除之,使进于岑、韦、储、柳之姿态。《龙性堂诗话初集》
晚唐之曹邺,中唐之孟郊也。逸情促节,似无时代之别。石洲诗话
曹邺、刘驾,古诗皆无足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人,字刚中。擢进士第。累拜兵部侍郎。懿宗时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进中书侍郎。时毕諴同居相位,二人俱有雅望,世称曹毕。执政六年,后出为镇海节度使,徙河中。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一
确字刚中。河南人。开成二年登第。累拜兵部侍郎。咸通五年以本官同平章事。进中书侍郎。加右仆射。罢为镇海节度使。加太子太师。徙河中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4 【介绍】: 唐河南人,字道谦,又字子晋。文宗开成四年登进士第,除秘书省正字。累迁户部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懿宗咸通四年,自刑部侍郎出为河南尹。十年,迁忠武节度使。僖宗乾符元年,入为户部侍郎、判度支。能诗。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4 字道谦,一字子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一说铜陵(今属安徽)人,恐误。文宗开成四年(839)登进士第,为秘书省正字,累官户部郎中、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懿宗咸通四年(863),由刑部侍郎出为河南尹。十年,迁检校工部尚书、许州刺史、忠武军节度观察等使。僖宗乾符元年(874),入为户部侍郎、判度支。卒赠右仆射。事迹散见新、旧《唐书·曹确传》附、《唐诗纪事》卷五二。《全唐诗》存《早发灵芝望九华寄杜员外使君》诗1首,然《全唐诗》又以为曹唐作,似以作汾诗为是。《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全唐诗补逸
曹汾字道谦,河南人,开成四年崔蠡榜下进士第。补诗一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8 【介绍】: 唐人。懿宗咸通九年,自陇州刺史拜兖海节度使。十年,与诸军合攻庞勋。寻兼徐州刺史。僖宗乾符二年,以左金吾大将军,拜昭义节度使。五年,授河东节度使。数月后率军讨沙陀,中风而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01 【介绍】: 唐僧。泉州莆田人。俗姓黄。少习儒,性乐释典,十九岁出家福州云名山。后居临川曹山,前来参问者常满堂。有《注对寒山子诗》。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0—901 又名耽章。俗姓黄,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19岁出家,入福州云名山。懿宗咸通初,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其印可。后住临川曹山,大振洞山雄风,开曹洞一宗,世称曹山本寂。昭宗光化四年(901)卒。敕谥元證大师。《祖堂集》卷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均有传。后人辑有《抚州曹山元證禅师语录》,收入《大正藏》。本寂兼善诗,著有《对寒山子诗》7卷,已佚。其语录及《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等书中录存本寂诗偈1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唐诗》收录其诗1首,题名耽章,实为大梅法常作。禅林僧宝传·卷第一
禅师讳耽章。泉州莆田黄氏子。幼而奇逸。为书生不甘处俗。年十九弃家。入福州灵石山。六年乃剃发受具。咸通初。至高安。谒悟本禅师价公。依止十馀年。价以为类己。堪任大法。于是名冠丛林。将辞去。价曰。三更当来。授汝曲折。时矮师叔者知之。蒲伏绳床下。价不知也。中夜授章。先云岩所付宝镜三昧。五位显诀。三种渗漏毕。再拜趋出。矮师叔引颈呼曰。洞山禅入我手矣。价大惊曰。盗法倒屙无及矣。后皆如所言。宝镜三昧。其词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其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必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涂。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黧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直。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儿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若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五位君臣偈。其词曰。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昔日嫌。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更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正中来。无中有路出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偏中至。两刃交锋要回避。好手还同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气。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终归炭里坐。三种渗漏。其词曰。一见渗漏。谓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情渗漏。谓智常向背。见处偏枯。三语渗漏。谓体妙失宗。机昧终始。学者浊智流转。不出此三种。纲要偈三首。其一名敲倡俱行。偈曰。金针双锁备。挟路隐全该。宝印当空妙。重重锦缝开。其二名金锁玄路。偈曰。交互明中暗。功齐转觉难。力穷寻进退。金锁网鞔鞔。其三名理事不涉。偈曰。理事俱不涉。回照绝幽微。背风无巧拙。电火烁难追。黎明章出山。造曹溪礼祖塔。自螺川还止临川。有佳山水。因定居焉。以志慕六祖。乃名山为曹。示众曰。僧家在此等衣线下。理须会通向上事。莫作等闲。若也承当处分明。即转他诸圣。向自己背后。方得自由。若也转不得。直饶学得十成。却须向他背后叉手。说什么大话。若转得自己。则一切粗重境来。皆作得主宰。假如泥里倒地。亦作得主宰。如有僧问药山曰。三乘教中。还有祖意也无。答曰有。曰既有。达磨又来作么。答曰。只为有。所以来。岂非作得主宰。转得归自己乎。如经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言。劫者滞也。谓之十成。亦曰断渗漏也。只是十道头绝矣。不忘大果。故云守住耽著。名为取次承当。不分贵贱。我常见丛林。好论一般两般。还能成立得事么。此等但是说向去事路布。汝不见南泉曰。饶汝十成。犹较王老师。一线道也。大难。事到此。直须子细始得。明白自在。不论天堂地狱。饿鬼畜生。但是一切处不移易。元是旧时人。只是不行旧时路。若有忻心。还成滞著。若脱得。拣什么。古德云。只恐不得轮回。汝道作么生。只如今人。说个净洁处。爱说向去事。此病最难治。若是世间粗重事。却是轻。净洁病为重。只如佛味祖味。尽为滞著。先师曰。拟心是犯戒。若也得味是破斋。且唤什么作味。只是佛味祖味。才有忻心。便是犯戒。若也如今说破斋破戒。即今三羯磨时。早破了也。若是粗重贪瞋痴。虽难断却是轻。若也无为无事净洁。此乃重。无以加也。祖师出世。亦只为这个。亦不独为汝。今时莫作等闲。黧奴白牯修行却快。不是有禅有道。如汝种种驰求。觅佛觅祖。乃至菩提涅槃。几时休歇成办乎。皆是生灭心。所以不如黧奴白牯。兀兀无知。不知佛。不知祖。乃至菩提涅槃。及以善恶因果。但饥来吃草。渴来饮水。若能恁么。不愁不成办。不见道计较不成。是以知有。乃能披毛戴角。牵犁拽耒。得此便宜。始较些子。不见弥勒阿閦。及诸妙喜等世界。被他向上人唤作无惭愧。懈怠菩萨。亦曰变易生死。尚恐是小懈怠。在本分事。合作么生。大须子细始得。人人有一坐具地。佛出世慢他不得。恁么体会修行。莫趁快利。欲知此事。饶今成佛成祖去。也只这是。便堕三涂地狱六道去。也只这是。虽然没用处。要且离他不得。须与他作主宰始得。若作得主宰。即是不变易。若作主宰不得。便是变易也。不见永嘉云。莽莽荡荡招殃祸。问如何是莽莽荡荡招殃祸。曰只这个总是。问曰如何免得。曰知有即得。用免作么。但是菩提涅槃。烦恼无明等。总是不要免。乃至世间粗重之事。但知有便得。不要免免。即同变易去也。乃至成佛成祖。菩提涅槃。此等殃祸。为不小。因什么如此。只为变易。若不变易。直须触处自由始得。香严闲禅师会中有僧。问如何是道。闲曰枯木里龙吟。又问如何是道中人。闲曰髑髅里眼睛。其僧不领。辞至石霜。问诸禅师曰。如何是枯木里龙吟。诸曰犹带喜在。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诸曰犹带识在。又不领。乃问章曰。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章曰血脉不断。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章曰乾不尽。又问有得闻者否。章曰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又问未审是何章句。章曰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乃作偈曰。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有僧以纸为衣。号为纸衣道者。自洞山来。章问如何是纸衣下事。僧曰。一裘才挂体。万事悉皆如。又问如何是纸衣下用。其僧前而拱立。曰诺即脱去。章笑曰。汝但解恁么去。不解恁么来。僧忽开眼曰。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章曰未是妙。僧曰如何是妙。章曰不借借。其僧退坐于堂中而化。章作偈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若向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僧问五位君臣旨诀。章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形像。偏中至者。舍事入理。正中来者背理就事。兼带者冥应众缘。不随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要当审详辨明。君为正位。臣是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问如何是君。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问如何是臣。曰灵机宏圣道。真智利群生。问如何是臣向君。曰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问如何是君视臣。曰妙容虽不动。光烛不无偏。问如何是君臣道合。曰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之宗要。作偈曰。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出语直教烧不著。潜行须与古人同。无身有事超岐路。无事无身落始终。又曰。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直须回互。夫取正命食者。须具三种堕。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断声色。三者不受食。有稠布衲者。问曰。披毛戴角是什么堕。章曰是类堕。问不断声色是什么堕。曰是随堕。问不受食是什么堕。曰是尊贵堕。夫冥合初心。而知有是类堕。知有而不碍六尘是随堕。维摩曰。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食者正命食也。食者亦是就六根门头。见觉闻知。只不被他染污。将为堕。且不是同也。章读杜顺傅大士所作。法身偈曰。我意不欲与么道。门弟子请别作之。既作偈。又注释之。其词曰。渠本不是我(非我)。我本不是渠(非渠)。渠无我即死(仰汝取活)。我无渠即余(不别有)。渠如我是佛(要且不是佛)。我如渠即驴(二俱不立)。不食空王俸(若遇御饭。直须吐却)。何假雁传书(不通信)。我说横身唱(为信唱)。君看背上毛(不与你相似)。乍如谣白雪(将谓是白雪)。犹恐是巴歌。南州帅南平钟王。雅闻章有道。尽礼致之不赴。但书偈付使者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采。郢人何事苦搜寻。天复辛酉夏夜。问知事。今日是几何日月。对曰六月十五。章曰曹山平生行脚。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明日辰时吾行脚去。及时焚香。宴坐而化。阅世六十有二。坐三十有七夏。门弟子葬全身于山之西阿。塔曰福圆。 赞曰。宝镜三昧其词要妙。云岩以受洞山。疑药山所作也。先德惧属流布。多珍秘之。但五位偈。三种渗漏之语。见于禅书。大观二年冬。显谟阁待制朱彦世英。赴官钱塘。过信州白华岩。得于老僧。明年持其先公服。予往慰之。出以授予曰。子当为发扬之。因疏其沟封。以付同学。使法中龙象。神而明之。尽微细法执。兴洞上之宗。亦世英护法之志也。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黄氏。泉之蒲田人。年十九。即出家于福州之云名山。年二十二。而受具。举措老成。识者知其为法器。成通初。禅学方盛。会悟本价禅师。住洞山。寂往来请益。洞山问云。阇梨名什么。寂云本寂。洞云向上更道。寂云不道。洞云为什么不道。寂云向上不名本寂。洞深器之。寂辞洞山。山问云什么处去。寂云不变异处去。洞云不变异岂有去耶。寂云去亦不变异。 后受请。出世抚之曹山。徙荷玉山。二处法席俱盛。 僧问眉与目还相识也无。寂云不相识。僧云为什么不相识。寂云只为同在一处。僧云恁么即不分也。寂云眉且不是目。僧云如何是目。寂云端的。僧云如何是眉。寂云曹山却疑。僧云和尚为什么却疑。寂云若不疑即端的去也。 问承教有言。大海不宿死尸。如何是海。寂云。包含万有。曰为什么不宿死尸。寂云绝气者不著。曰既是包含万有。为什么绝气者不著。寂云。万有非其功。绝气有其德。曰向上还有事也无。寂云。道有道无即得。争柰龙王按剑何。训应之暇。又出君臣五位之说。以诠其妙。复著对寒山子诗。行世。文辞雅丽可观。寻示疾终。寿六十二。腊三十七。弟子树塔以窆。南岳玄泰追撰塔铭。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本寂。姓黄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侨寓儒风振起。号小稷下焉。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年惟十九二亲始听出家。入福州云名山。年二十五登于戒足。凡诸举措若老苾刍。咸通之初禅宗兴盛。风起于大沩也。至如石头药山其名寝顿。会洞山悯物高其石头。往来请益学同洙泗。寂处众如愚发言若讷。后被请住临川曹山。参问之者堂盈室满其所詶对邀射匪停。特为毳客标准。故排五位以铨量区域。无不尽其分齐也。复注对寒山子诗流行寓内。盖以寂素修举业之优也文辞遒丽号富有法才焉。寻示疾终于山。春秋六十二僧腊三十七。弟子奉龛窆而树塔。后南岳玄泰著塔铭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1 【介绍】: 唐人。僖宗乾符四年,为青州节度副使,随节度使宋威至安州镇压王仙芝、尚君长军。六年,为淄州刺史,攻占郓州。广明元年,为江西招讨使,驻军荆门,伏击黄巢军,胜之。旋领天平节度使,兼东面都统。与黄巢军再战于泗州,大败。中和元年,与黄巢军战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2 【介绍】: 唐人。曹全晸侄。僖宗中和元年,全晸与黄巢军战死,军中以存实为天平留后。次年,拜节度使。数月后,魏博节度使韩简攻郓州,存实战败而死。(《资治通鉴》卷二五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舒州人,字梦徵。学贾岛为诗。曾避乱山中。至昭宗光化中始登进士第,同榜五人,年皆七十余,时号五老榜。授校书郎。工诗。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8—? 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人,早年栖居洪州西山,后往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昭宗光化四年(901)登进士第。时松年已70余。昭宗新平内难,闻放新进士甚喜,诏选中有孤贫屈人,特敕授官,松得校书郎。同时得官者王希羽等4人均年已老,时谓此举为“五老榜”。事迹散见《唐诗纪事》卷六五、《唐才子传》卷一〇、《新安志》卷六。松诗多旅游之作,风格学贾岛,意境幽深,工于铸字炼句。有《曹松诗集》3卷。《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衡阳人。见曹崧。唐诗汇评
曹松(830?-?),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学贾岛为诗。应进士举,久困名场。曾栖于洪州西山,与贯休、方干唱和,又曾游吴越、湖南、岭南等地。乾符初,依李频于建州。天复元年(901),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时同榜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与松均年逾七十,时号“五老榜”。或云其年松年五十四,以第八人登第。后归洪州。卒。有《曹松诗集》三卷,己佚。《全唐诗》存诗二卷。全唐诗补逸
曹松字梦徵,舒州人。为诗宗贾岛,深入幽境,然无枯淡之癖。初在建州依李频。昭宗光化四年,礼部侍郎杜德祥下与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皆七十馀始及第,时号五老榜,为秘书省校书郎。补诗一首。
作品评论
唐摭言
(曹)松,舒州人也,学贾司仓为诗,此外无他能。时号松启事为送羊脚状。唐才子传
(松)学贾岛为诗,深入幽境,然无枯淡之癖……野性方直,罕尝俗事,故拙于进宦,构身林泽,寓情虚无,苦极于诗,然别有一种风味,不沦乎怪也。升庵诗话
“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松诗多浅俗,此二句差有中唐之意。唐音癸签
曹秘书致语似项斯,壮音间似李洞。五字如“白浪吹亡国,秋霜洗太虚”、“盘蹙陵阳壮,孤标建邺瞻”,七字如“吸回日月过千顷,铺尽星河剩一重”、“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点缀末运,赖此名场一叟。一瓢诗话
曹梦徵长炼字,如“郭里残潮荡月回”、“约开莲叶上兰舟”之类。《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梦徵刻苦深思,老志不哀,气骨已不可及。其学贾氏亦专攻近体,虽生末世,诗格不以气运而降。奉为入室,与喻昆陵伯仲焉。《诗学渊源》
(松)诗思切至,虽学贾岛,初末若岛之艰僻,亦逊其自然;七绝则不逮远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家富有,颇沈鸷。僖宗时为中人。黄巢军陷长安,知悫以清浊二谷之人倚山为屯,阴教士卒变衣服言语与义军类者,夜入长安攻义军营,以功擢内常侍。帝将还,因大言我且拥众大散关下,阅群臣可归者纳之。宦官田令孜然之,密令王行瑜以邠州兵度嵯峨山袭杀其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歙州人,自其父时徙居杭州。少负胆气,唐末事钱镠为嘉兴都将。吴将攻嘉兴时,圭环城固守。围解,以功迁苏州制置使。吴越钱镠天宝初,吴兵复围苏州,圭从容守御,围终得解。进浙西营田副使、检校太傅,卒于苏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仕吴。杨渥时为马军指挥使。后叛奔吴越。徐温厚遇其妻子。杨渥武义元年吴越兵败于香弯,筠复归。温自数昔日不用筠言者三,不问其去来之罪,归其田宅,复其军职。未几,内愧卒。(《十国春秋》卷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5 【介绍】: 唐末五代时太原人。李克用次妃。生李存勖。封晋国夫人。性谦退而明辨。克用性严急,峻于谴罚,曹氏常从容救谏,即为解颜。存勖建后唐,尊为皇太后。卒谥贞简。
人物简介